分享

从融合教育视野下看《哪吒》

 临渊草堂 2020-04-13

《哪吒》是一部能载入中国动画电影史的好电影,电影的好技术不用多说,电影的好也来自于故事值得回味。从事融合教育工作的我,从电影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故事。

融合教育,俗话就是“有教无类”,接纳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我们改善环境、调整教学为学生提供最大的便利。

“标签”与生俱来,还是后天附加?这是融合教育中比较沉重的一个话题!我们去看看电影,它是怎么一回事?

天地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为阴阳。开篇引出两个非常重要的物件,魔丸和灵珠,二者本是同根生,奈何!天地有别,一正一邪,水火不容。用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娃儿会打洞。

哪母怀孕三年而生魔丸转世的哪吒,怎奈哪吒的造型可以说是“歪瓜裂枣”还附带“法力”而不自控,刚刚出世就火烧陈塘关乡亲,众亲以“妖魔”视之。众人恳求“天王”斩妖除魔。可怜李靖,为一方百姓斩妖除魔,到头来要手刃自己刚刚出世的孩儿,要不是哪母的阻碍和太乙真人的帮忙,“天王”差点就动手了,灭了众乡亲眼中的“魔童”——哪吒的出生,情绪暴躁、冲动,就带了一个标签“魔童”。哪吒虽为人身,但是众人还是认为他是妖魔。

再去看看后面出场的“灵珠”转世敖丙。敖丙,玉树临风、知书达礼、勤奋好学,应该还可以有很多褒奖之词来形容他,简直就是一位优等生。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他非人身,而是龙族,众人眼中他也是妖魔。

我的工作经常要和这样的孩子接触,常常听到人们对他们的抱怨:把粉笔磨成粉蘸水在墙壁上涂抹、发出怪叫、上课动来动去、和他人肢体或语言上的冲突、写不了字或读不了文章等等。然而我们通常看到的这本是一个果,却时常认为它是一个因。他是一个“问题”孩子,现实版的“魔丸”转世,这是大家通常认为的果,.但是这确是真正的因。还有另外一类孩子,如敖丙,聪明、听话、上课认真、待人礼貌,但是身份不同。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我们却喜欢归因于了孩子身上,把行为与孩子等同比如动来动去”这个行为是中性的,如果在体育课上就是好的,语文课上就不行了。为啥呢?因为体育课和语文课的行为规范不一样,周围环境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了。所以孩子还是好孩子,他们的不良行为评判标准是老师制订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这些评判标准,而非一味的强调孩子遵守不合时宜的所谓规范。

我们不由自主从看到的现象,习惯地对孩子进行“标签”分类,我们往往舍本逐末,都忘记了他们都有同样的名字:孩子、儿童、学生。

成人走得越远,就忘记了当初自己是什么样子。

随着电影的深入,活脱脱让我看到了“魔童”的养成记。哪吒的一出场就不受人待见,只要哪吒走出自家院子,众人见到哪吒就奔走相告——妖怪来了,四处躲藏,抱走自家的小孩。这个大环境拒绝哪吒的到来。

有几个桥段,其中一个印象深刻:当他从“水怪”中救下一位小女孩时,换来的不是众人的理解,而是众人的棍棒相加以及恶语相向“是你抢了小女孩,你是妖魔”。哪吒最讨厌的就是别人给他贴的标签,“妖怪”“恶魔”“魔童”,此刻哪吒已是怒火中烧。“你们说我是妖魔,我便妖魔给你们看!”本是救人的善举,而被人诬蔑,哪吒内心该是多么的憎恨这个社会。想想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所谓的“坏”孩子是被我们逼出来的,教导孩子的可是成人啊!当哪吒救下一个小女孩时,一句“小哥哥”让顽劣的哪吒瞬间暖化,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互动,人的塑造离不开环境的土壤,即可成“妖”也可成“人”。

陈塘关是一个大环境,这个环境不接纳任何“妖魔鬼怪”,但是两个家庭却托起了两个孩子的未来,家庭环境是接纳孩子的。哪吒的的家庭在苦苦支撑他,李妈妈说他只有三年的命,只想让他开开心心地活下去,为给孩子积存福报,尽力的为陈塘关百姓斩妖除魔。李家为了哪吒的发展,隔绝哪吒与外界接触,编造谎言他是“灵珠转世”是降妖除魔的人,李爸还打算用自己的命去换哪吒的三年之命劫。还有太乙真人这位珠圆玉润的家教师父,想方设法的教导哪吒成才。

敖丙的家庭,龙族的希望之星,龙王拔掉自己身上最硬的龙鳞给敖丙当护甲,爱子心切。师从申公豹——由豹妖修成仙人,得精瘦之体、尖嘴猴腮之人面,出生不好亦遭受仙境不公,恨之不平。敖丙虽自带“灵珠”转世的光环,然而也是妖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敖丙和他的师父有着同样的妖族背景。

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各有其千秋,造就不一样的孩子。当哪吒看到父亲的换命计划,认为自己的命运应该在自己手中,由自己去改变,不计前嫌救百姓,自己的劫自己扛。敖丙为了朋友也能舍生取义,共抗劫难。

融合的核心是什么?是对一个集体的归属感,获得集体的尊重和接纳。对于尊重和接纳,试问谁又不想要?

在环境中,我们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接纳,我们的行为表现也倾向做出可以获得他人尊重和接纳的样子,获得朋友是最好的结果。哪吒很希望有朋友,因为解救小女孩而认识敖丙,哪吒找到了敖丙,敖丙有了哪吒,相似之人而类聚。哪吒被大团体抛弃的人,最后在小团体中找到自己的朋友,被尊重和接纳。现实工作中,我们看到更多的特殊儿童诸如行为表现不好的、成绩不好的、不遵守纪律的往往都是一个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被相互接纳了,得到了原本的尊重。孩子们用另外一种方式获得被认可。

陈塘关不接纳“妖魔”的环境造就了哪吒,也成全了敖丙。敖丙为了自己的朋友,从申公豹那里拿到乾坤圈,以帮助处于失控状态的哪吒,然而接下来的事态发展,把敖丙拖进了另外一种深渊。陈塘关百姓发现他是龙族,是妖啊!敖丙被接下了“遮羞布”,最后的尊严荡然不存,一个自尊受到挑战的人最后奋起一击,欲灭掉所有人。这也才有了哪吒的逆天改命!哪吒和敖丙用命才换来陈塘关百姓最后的一跪,陈塘关百姓拒绝接纳的“妖魔鬼怪”,确切应该是“妖魔鬼怪”的行为,却不是两个不同身份的孩子。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动画电影。影片中在塑造哪吒的“魔丸”行为时,让我有非常大的感触,哪吒那句说大家认为他是妖怪那么他就是,然后就做出妖怪的事情来。这对我的触动特别大,联系到平常工作,它和现实别无二致——儿童是一面照妖镜,照尽世间妖魔鬼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