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活着而活着

 潍坊北海道 2020-04-13

——读《活着》有感

作者|王家忠

       读书会七周年会上,主办人李玉红会员向与会者赠送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我十年前曾读过此书,记得是一部描写人生课题的有力量的长篇小说,但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大都忘却。十年后的今天我带着对人生新的感悟,像会见久违的朋友,忙里偷闲挑灯拜读,读完我意犹未尽,又从手机上观看了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这几天,书中的情节,影片的特写时常在我脑中萦绕,我苦苦地思索着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沉重而永恒的人生话题。

       《活着》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一个地主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土改、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但是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小说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也就越来越大,越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难像风一样袭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时,才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坚忍不屈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生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却让生命的坚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人为什么而活着”,自古至今众说纷纭,作者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生,是一种本能,无关环境,无关信仰,无关追求,无关······哪怕这个世界让你心灰意冷,让你绝望,依然要顽强地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就像《活着》中家珍对福贵说的:“我不想死,我只想天天看见你们。”家人一个个离他们而去,在遭受一次次惨痛打击下,在极其困苦的生活中,重病缠身的人也想活着,只求能看见家人。

       反思现实,自然界中一切动物都有其求生的渴望和本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更想长生不老,永久地活在世上,所以才创造了贪生怕死、长命百岁、健康长寿、万寿无疆及好死不如赖活着等词句。古往今来,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甚至连夜宿街头的流浪乞儿也总想活着。生活中我们会常常听到有人说不想活了,可他们一年又一年活得仍然好好的,除舍生取义之人,轻生者不是不想活,而是不想死,他们在寻短见前,内心会有强烈的矛盾,最后的选择必定是痛苦的。还有的人健康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一旦病重就表现出对世间十二万分的留恋。早些年,我曾与本村与我家居住临近的一位老者有过密交,抗日战争时此人在胶济铁路线为日本人当翻译,新中国成立后成了被改造的对象,妻子带孩子离他远去,从此杳无音信,他孑身一人吃尽了历次运动的苦头,老来竟到了无安身之地的地步。生产队时住过饲养室(养马牛骡驴用)、猪圈、车屋(停放马车用)、炉屋(烘烟叶用)、粉房(做粉皮粉条用)、场院屋(看护粮食用)等不下十余个地方,好在他生活器具极简陋,与其说搬家,不如说挪窝。在别人眼里他生活很苦,可他很豁达,生活得很快乐,常给人讲历史典故和当年胶济线上发生的故事,爱唱京剧,常诵古诗,自学日语,好开玩笑,活得有滋有味。每当谈到老来难的话题时他总是从容地说,到时一包老鼠药完事。后来他得了绝症,病重期间我去看望他,躺在生产队用作看护财产的两间低矮冰冷的小屋里,身上盖着满是油灰的破被,返着油光的棉袄棉裤搭在脚头上,用两只充满了渴求活着的眼神望着我说,明天他的大侄子要带他去医院,然而没有等到明天他便离开了这个他多么想再多看一眼的世界。

       活着不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责任。人一生下来便贴上了“责任”的标签,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工作的,人一生要肩负无处不在的责任。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家珍得软骨病多年,几次病危,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想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福贵有七位亲人先他而去,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伴悠闲地活着。他念念不忘逝去的亲人,到时要为他们上坟。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之所在,也许生命中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担当。因此无论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为了你所承担的一切责任。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最近收到了朋友的微信视频,俄罗斯词曲家专为刚牺牲的俄罗斯飞行员创作的歌曲《多想活着》,表达了一位飞行员牺牲前最后的心声。歌声歌词配大屏幕影像让人感到活着真的很美好,也让人想到了活着是为了包括责任在内的许多许多。歌声感动得全场人肃立,总统普京不禁潸然泪下。

       活着也是一种希望。人活着在践行一个个责任的同时心里总会生开大大小小的希望,希望天下太平,希望国强民富,希望子女成才家人安康,希望明天会更好。尤其是在天灾人祸等重大磨难面前,是希望让人能够在绝望中活着,让人在万般折磨中生存,让人在无常的人生道路上无所畏惧的迈出一步又一步。《活着》中福贵夫妇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诠释,自古至今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类似的故事和实例不胜枚举。昨天晚上电视《等着我》栏目播放了一位为希望而活着的女性,她生育三个孩子,二十五岁时丈夫因车祸去世,在迁回娘家住的路途中走失了二儿子,一年后因生活所迫大女儿又被其外婆偷偷送人,小儿子四岁时得了急性肺炎,住院四十多天,这位母亲未离开一步,未躺下睡一次觉,最后孩子还是死在了她的怀抱中。五年之内失去了四位亲人,就在她绝望轻生时,是邻居老妈妈的开导使她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她拼命工作挣钱,用长时间工作来减轻她内心的忧伤,暗下决心,多行善事,创造一切条件,一定要找到失去的大女儿和二儿子成了她活着的最大希望。三十八年独身一人,历尽煎熬,最后如愿以偿。

       人生一世是本能也是希望支撑着活下去的。十年前骗子鬼使神差般使我老实的大姐回家不顾一切翻箱倒柜,又去银行将家里省吃俭用积攒的几万元存折,全部支出亲手交于骗子手中,回家后方如梦中醒来,几十年的血汗钱就这样覆水东流。邻居盖家起了高大的瓦房,大姐家原本低矮的草房显得更加狭小破旧,外甥也早已到了婚娶的年龄,一时间全家人觉得简直没法过了,尤其是木讷少语的大姐一连几天不吃不喝,整日以泪洗面,使得瘦弱的身体更是皮包骨头,体重仅有八十几斤。那几日,大姐总说不想活了,在亲人的帮助安慰下,大姐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好好地活着,新房子和儿媳妇就会有的。现在,大姐早已住上了高大的瓦房,儿孙满堂,年近七十身体还算健康。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说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生命只是静静地活着,为活着而活着,为希望而活着。的确,工作、生活、责任、义务、亲情等都是因为“活着”才能像花儿一样绽放。历尽苦难而坦然自若地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许多时候,也许我们面对命运完全无助,但只有活着才能享受阳光、星辰、风霜、雨雪,因此,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人也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才有希望,才能创造奇迹与辉煌。

       活着还是一种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答案有千万,因为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弄懂,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刻意去理解。《活着》中在读者眼中福贵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可能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人越穷越易满足,对幸福的感知是极其朴素的,就像家珍对福贵说的话:“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福分,只求每年给你做一双新鞋。”所以余华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人生总是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悲喜而取决于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笑,你对他哭他就哭。幸福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感受,中国人倡导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凡事要乐在其中,这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也是幸福的源泉。纵观历史无数仁人志士历经千难万苦,在别人眼中他们是不幸的,可他们自己却觉得是无比幸福的。星云大师说他一生与病为友。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写作只是业余。他还说,活着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还要痛苦地活着。罗曼罗兰说,看清这个世界,然后一如既往爱着她······这是活着的真谛和意义。

       《活着》向我们昭示了平静从容生活的可能,绝望的不存在,它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乐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总之,《活着》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福贵历经百难,最后与一头老牛为伴,默默地活着,无牵无挂地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2018年1月26日初稿

                                                            2018年2月28日修改

       ——本文刊载于2018年《北海道》春季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