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昵称18991982 2020-04-13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雪乾金飞琼苑,黄芽坤土发玉园。” 今天继续跟韩金英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讲述三种人士闻道态度,相信为基,深信为根,俗念深,道缘浅,大道知而不可及也。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第四十一章 同异

上士闻道,勤而修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这一章讲道之高深莫测,要人知止知退。无为之道,上士闻之,体无为而勤修之;无为之道,中士闻之,无处落脚,似信非信,两可之心,无奈世味重,道味淡,圣念浅,俗念深,所以不能行无为之道;下士闻之,付之一笑,无影无形,没法把握,不疑为妖言惑众,便指为聚众敛财,不笑不足为无为之大道。圣人之道,不外阴阳,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中下之士视神仙为幻术,井底之蛙,不笑就怪了。道至平至常,至神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中。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建言有之”,建,设也,设言有道,以明无为之妙。道本无声无色,无话可说,为了引导后学,以有说无。虚无为道,自然为功。上士明道,幽处静修,若昧然,昧为明本,退为进基,虽明若昧,隐之深而明之至。中士虽明道,不以为无为实,心疑之,故不昧;下士明道,一闻之而生谤心,根本就不可能昧。夷道者,于天地同类而修之,与无极同体。进道者,进清虚之气,周流太虚,不知有为,所以是若退。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不言、不动、不闻、不见是上德,无为不有,虚而不盈,上德若谷。上德指无为之士,性命归于虚空,精气神合于灵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阴阳合其体,与四时合其序,空空动动,窈窈冥冥,一气于中,若空谷焉。空谷之后,灵不朗耀,体内丹光照耀,虚室生白。辱,指打动于心,真心发现,沛然于面,红光四布,瑞气蒸扬,形身无影,灵光独现,神隐于中,飘飘荡荡,照彻乾坤,叫“大白若辱”。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广德,好像天地之德,上德不见德,其德广大,所以像不足。至道不见道,若无道,方见道之至,所以说“若不足”。建德,设言有德,不知德何居。偷,引而伸之,如道无道,故以道名,不过设言,曰道德者,即道也。你看天地间,万物生育,难道不是上天之德,地之德吗?天地合其德,万物感之而生,不见其德,德更大。如人之炁生,就是道,性命合道,炁方生,不见其道,而至道,叫“建德若偷”。

质真,真心也。真心现,本心现,先天炁足,充满人体内天地,浩浩荡荡,溢溢盈盈,叫渝。大方,空洞天地,无丝毫障蔽,明明郎照,无处不烛,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皆是空洞,成一大窍,惟炁流行,光明万国,照彻诸天,叫“大方无隅”。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大器,先天现,虚空成。器,即神室。不以有寻,不以无觅,静极生气,气生神室现,出于自然而然,不待勉强成大器,如水泡一样,有形无质的东西。晚成,气生神室后现叫晚成。“大音希声”,音,潮信也。时候到,真阳之炁如潮水,静极炁生,呼呼若有声。大象,指神凝。神凝不现其形,神凝即道。

道原无名,惟自知其妙,难于口言,难于目见,所以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个道,中士闻而怠心生,下士闻而怪无形,只有上士,善守静,收拾身形,撇去心意,一点虚灵,常常内固。“且”字最妙,稍有丝毫心意,就不成。善空、善静、善采、善有,复善于无,叫“善始且成”。只有道善于产生一切,善于成就一切。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静中生动任其自然——不深信,如何了道

道是虚无生一炁,它是个人独自内证的,深奥隐微,无形无相,不可能拿出来给人看。至明的上士,表面是昏昏默默,大道的本质是深藏内敛的。老子用道、德、大描述这个先天一炁,教人们用无为来修道。所谓的用无,就是空掉后天意识、作为、让先天元神显现,静中生动, 任其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