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屈大均:秋风吹落叶,一夜别南朝(上)

 真友书屋 2020-04-14

屈大均是岭南三大家之一,关于三大家在诗史上的地位,王富鹏在《岭南三大家研究》一书绪论中称:“‘岭南三大家’在清初诗坛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在岭南文学发展史上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三大家除了屈大均,另外两位是陈恭尹和梁佩兰,这三位中间以屈大均影响力最大,所以严迪昌在《清诗史》中说:“屈大均为当时岭南第一人。”

严先生所说的“当时”指的是清初南明这个阶段。崇祯十七年三月,朱由检在煤山自缢,九月,福临登基,是为顺治元年,到了第二年清军攻入南京,杀掉了南明弘光皇帝。在这个阶段,十六岁的屈大均遇到了天然禅师,天然即函昰,函昰觉得这个少年天赋极高,于是让他拜陈邦彦为师。顺治三年十二月,清军打到了广州,永历帝逃奔到了桂林,清军继续追击;顺治四年,陈邦彦为了牵制清军,于是在当地起兵抗清,而屈大均在陈邦彦的指挥下,单独率领一路人马与清军作战,后来陈邦彦被捕,被腰斩于广州,陈家几被灭门,只有长子陈恭尹逃脱。事后屈大均冒着很大风险,为其师陈邦彦收尸。

屈大均撰《广东新语》二十八卷,清康熙三十九年木天阁刻本,书牌

屈大均撰《广东新语》二十八卷,清康熙三十九年木天阁刻本,卷首

自此之后,屈大均始终参与抗清的战争。到了顺治七年,清军再一次攻陷广州,当年冬天,屈大均拜函昰为师,正式出家了,法名今种。而后屈大均奔波了几千里,来到沈阳,其名义上是去寻找函可禅师,其实是想刺杀清人中的要员,后在沈阳故宫被捕,因其身无利器,而被放出。接着他又结识了许多抗清名士,屡战屡败,到了康熙元年,永历帝被杀于昆明,屈大均才回到了故里,而后还俗了。

关于屈大均还俗的原因,在他所写的《北游初归奉家慈还居沙亭作》之四中可窥其心迹:

五岳游难遍,归来复闭关。

只因恋慈母,不忍住深山。

草长多麋鹿,江清有白鹇。

物情皆慕侣,吾亦倦知还。

屈在这首诗中说得很明确,他还俗回家的原因就是侍奉老母。中国人重孝道,他的这个做法也并无特别之处,可是一位僧人这么做,倒让人觉得略感意外。那么他对佛教究竟怎么看呢,《翁山佚文·复石濂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嗟夫,仆常为僧,僧之事最幽昧险谲,变诈不穷,所作多为阴恶,不可告人,而所号为善知识者尤甚。其中曲折崎岖,仆尽知之。嗟夫,天下之为僧者亦众矣,方其服,圆其顶,形其鬓须,谓皆佛之令子,毋乃谬乎?仆平生绝无他长,惟有为僧不终,毅然反俗,为光明正大之举。”

屈大均在这封信中大骂僧人,他说自己正因为当过僧人,所以才了解这其中的丑恶。对于他的这段话,王富鹏认为这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所说的一段赌气言语:“这段话是大均与大汕交恶之后,在书信中的相互抵毁。尽管大均所说也许是实,但这也只是针对某些僧人而言,并非是对整个佛学的否定。”因为在屈大均的观念中,他认为人生在世,要有大的做为,就如王富鹏所言,屈有着“王霸人格”,他常自比神龙、蛟龙、潜龙,而他的诗作中也能直接地表现出这种心态。

屈大均作过一首《寄答王仲昭》:

平生知己桂山君,君若为龙我作云。

湖海相将同白首,芝兰早得共清芬。

风云动色惟高义,日月争光岂至文?

嗟子最能知此志,贻来书札思氤氲。

屈大均撰《翁山文外》十六卷,民国九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一九八二年文物出版社刷印本,书牌

屈大均撰《翁山文外》十六卷,民国九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一九八二年文物出版社刷印本,卷首

此诗中的第二句就直接表明屈认为自己是辅佐帝王的重要人物。屈在诗词中所显露出的霸气很早被人关注,比如何曰愈在《退庵诗话》卷一中说:“屈翁山……诗沉郁豪迈,横绝一世。”但是他的霸气也让他的诗显现出粗糙的一面,杨钟羲在《雪桥诗话》卷五中说:“刘震东郊谓,‘粤东之屈开辟而粗,新城之王娟秀而弱’。”这句话道出了屈大均与王渔洋诗风的各自特色。

那么屈大均身在岭南,且在战乱年代,他的诗名是什么原因在整个中国的诗坛上产生了影响,细看屈大均的人生经历,原来他跟那个时代许多的大诗人都有密切的交往,而使他扬名天下的人物,正是朱彝尊。顺治十四年,朱彝尊来到广州,成为了曹溶的幕僚,在这个阶段,屈大均与之相识,转年曹溶调往他地,朱彝尊返回嘉兴,他在当地大肆夸赞屈大均的诗才,而后使得屈的诗名流传于吴越。对于这件事,屈在《屡得友朋书札感赋》诗中也确切地提及:

名因锡鬯起词场,未出梅关名已香。

遂使三闾长有后,美人芳草满番阳。

其实从总体论,屈大均在诗中的所说,也有客气的成分在,因为他所结识的大诗人中,达到朱彝尊这个水准者,不在少数。我们下面聊几个与他有着密切交往的人物。

清康熙五年,李因笃带屈大均去见顾炎武,当时两人相见甚欢,为此顾还专门写了一首名为《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的诗:

弱冠诗名动九州,纫兰餐菊旧风流。

何期绝塞千山外,幸有清尊十日留。

独漉泥深苍隼没,五羊天远白云秋。

谁怜函谷东来后,班马萧萧一敝裘。

顾在此诗中赞誉屈在小时候于当地就有了诗名,如果顾不仅仅是客气的话,他有可能在此之前就耳闻过屈的诗才。后来顾炎武跟李天生等二十多人前往雁北之地去开垦荒地,屈写了一首诗为其送行。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去世,屈又作了一首《哭顾征君宁人》,其中第四首为:

登高忆共雁门间,北望京华洒泪还。

白马小儿犹汉殿,青牛老子已秦关。

河声不解消长恨,山色惟知老玉颜。

耆旧只今零落尽,北邙松柏为君攀。

屈大均撰《广东新语》二十八卷,清康熙三十九年水天阁刻本,书牌

屈大均撰《广东新语》二十八卷,清康熙三十九年水天阁刻本,卷首

顺治十六年,屈大均来到江苏,特意去拜访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钱对他颇为夸赞,其在《罗浮种上人诗集序》中对屈诗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一灵种上人持浪仗人书来访,出其诗,读之,叹曰:‘此非少年上人耶?’”此后,钱谦益在给毛晋写的一封信中又谈到了这件事:“罗浮一灵上座,真方袍平叔。其诗深为于王所叹,果非时流所可及。”由此信可知,钱谦益对屈大均的夸奖是出于真心,而并非只是当面的溢美之词,而屈到钱家印象最深的事,还是钱谦益的绛云楼中藏书之富。而屈对书楼女主人柳如是也予以了赞美。为此屈写了一首《访钱牧斋宗伯芙蓉庄作》:

四面烟波绕,藏书有一楼。

兴亡元老在,文献美人留。

桥细穿荷叶,舟轻及素鸥。

爱予初命笔,交广有春秋。

遗憾的是,屈大均在三百五十年前参观了绛云楼,而在三百五十年后,我来到此处时,既看不到书,当然也看不到美人,眼前所见,只是一片荒地里的一棵红豆树。

不过话说回来,屈大均应该对藏书也很有兴趣,因为他不仅对绛云楼印象深刻,康熙八年时,屈大均还拜访了周亮工,而后他写了首《呈周栎园》:“平生五岳游,今上谢公楼。楼里多山水,空濛云气流。”屈在此诗后还有个小注:“先生有楼,藏书甚富。”看来,屈每见他人书多,就会心生艳羡,如果不是他到处游历的性格,估计屈也会建起一座藏书楼。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