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一一“造化”与“心源”(三)

 不易齋2 2020-04-14

广告

书画巨匠艺库——潘天寿·潘天寿花鸟画论稿(精装本)

作者:潘天寿 著 叶子 编

当当
编者按
没有实践,理论就无从产生;没有理论,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在画坛独树一帜的潘天寿,意境和笔墨都很有创造性的大艺术家的创作,其出众的成就与他一向尊重前人的理论很有关系。倘若只知道一些前人的画论而没有辛勤的以至艰苦的劳动,当然不可能成为堪称大艺术家的画家。潘天寿不光是一位大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众的理论家,其理论是辩证法的。今茹昱斋官方微信平台以“艺术搬运工”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以期传播!

潘天寿  《松石图》 1961年

鲁迅的文章往往是人家不注意的极小的题目,但他用先进的思想观察,因此能反映深刻的意义,并不因题材小而意义也小了。会看问题的人,什么题目都好做文章,根本在于思想的正确,观察力的敏锐深透。一一1961年12月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谈创作问题
艺术家深入生活和反映生活,不是自然主义的看到什么就表现什么,而要抓住当时生活中的主流思想来表现。既要看到眼前的美景,又要看到进步的未来,要有美好的幻想,才能深入一步,先进一步,而起到引导群众向前进步的作用。一一对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学生语

潘天寿  《墨梅》

不要只画人工培植的花,或传统的花。其实山花野草也很好看,可以画一些古人没有画过的东西,画些有生气有野气的东西。人家注意的东西可以少注意。这也是不落套子的方法。人家不画的东西在处理上要多花心思的,包括形象的处理、章法等,但有新意。一一1963年4月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谈深入生活问题
写生是为了要弄清对象的组织规律。即使小草的组织规律也要注意,姿态也要收集。但画上的布置全靠自己变化。即使有好的写生稿,也还是要剪裁布置。就像做菜一样,放点葱、放点姜,味道就不同了,水放多放少,火大火小,都不一样。作画也是如此,好手就能处理得更有情味。一一1963年4月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谈深入生活问题

黄宾虹  《蜀游山水》

中国画重神气,西洋画则讲究科学性,但似乎被科学性束缚较大。中国画家如没有深厚的传统根底,是很难在构图章法上翻新的。中国画画山最要抓其神情气韵,这就要助于传统的透视方法。实质上,传统也是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中国透视之不同于西洋透视,这也是东方和西方绘画不同的要点之一。学中国画的透视要从中国传统中去找。黄先生由于这方面的基础深,所以能十分自如地写出造化之妙。七十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传统技法和真实的山水的神情在画面上慢慢结合得更为融洽了,晚年达到神化,作品也越来越黑,脱去其规矩,做到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法。每个画家都希望能结合自然,然而这是不简单的。米襄阳创造出米点,以表现自然的神情气韵,这是由于他的天分高,对古画的鉴赏有极深的修养,又对自然山川观察体会深,他感到需要运用浓墨来表现,积墨能使画厚重,泼墨可以使画淋漓,因而积墨、泼墨都用上了。虽然黄宾虹先生和米襄阳在墨色的运用上不同,但都是抓取山川的神情气韵。董源画的江南山水也重视这点,黄先生也受其影响。陆维钊先生刚才提到黄先生晚年作品黑,也有点近乎王麓台。但麓台没有黄先生这样黑,麓台的画一般还是比较清楚的。我曾看到他的《辋川图》手卷,用粗秃笔画,画得很古拙,但这样的作品麓台画得不多,生平只见过一张。麓台是“四王”中最好的作家,但画得黑这一点,不及黄先生那样厚。我觉得一个画家传统技法深厚,各方面的修养高,加上天分和高寿,必然会慢慢走这条路的。麓台的缺点是缺乏游历,而黄宾虹先生游历名山大川,对自然接触较多;麓台搞传统多,又着重于子久,而黄先生则是多方面的吸收。一一转引自1962年《东海》杂志十月号

米芾  《春山瑞松图》

中国画是要形象的,但中国画是通过形象来抓神情的。
黄宾虹先生说:“绝似又绝不似。”绝似是要本领的,绝不似也是要本领的。你有了绝似又绝不似与绝不似又绝似的本领,才能创作出更高的画来。有些人只能在绝似之中,这还不够,还要更上一层楼。一一1962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谈中国画问题

吴昌硕  《香露沾罗衣》

神不能离开形,但形却可以离开神。有形无神的画是有的,而无形有神的画却是不存在的。神只能寄托在形之中。把对象呆板地画过来,可能抓住形,但不一定能抓住神。照相机用机械的办法捉形。当然,好的照相也有艺术性,但因为照相主要是靠器械来捉形的,所以它在捉神方面是不如画的。画是能表现画家的思想感情的。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是好画。宁可用加强形象的办法来传神,不能靠画得太似来吸引人。但不似也不好,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即形神兼备。“不似之似”,即形不很像,但神很像。……不似还是有形的。例如小孩作画,他画的蛋、鱼可以极不像,但还是有形的。画家必须有画得最似的工夫,也要懂得最不像、最幼稚的画的味道……光在形似上花工夫,会削弱神似,会否定艺术风格。各人都画得和对象一模一样,就无艺术风格可言了。一一转引自1981年《新美术》第一期

潘天寿  《松鹰图》 1961年

谢赫提出:“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可见古代画家也是重写生的。在古代绘画初产生时,临本还没有,宇宙间的形象都要靠画家自己去把它画下来,他们的粉本就是自然本身。所以,最初的原则是“依”,是“随”。但“依”到什么程度为止呢?“依”得很像就是自然主义。“随”到什么程度为止呢?“随”得很像也是自然主义。对象的形与色,要画得同它一模一样是不行的。不能认为画得像就是最好的绘画。画是要由画家画出来的,画家不是机器,他有技法、有头脑、有思想、有感情,把这些东西加上去画出来的才是画。艺术不能没有主观的因素。画是主观的感情和客观对象结合的产物。一一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

您若喜欢,顺手点个再看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