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雪乾金飞琼苑,黄芽坤土发玉园。” 今天继续跟韩金英老师学习《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本章反复对比强调有为与无为,强调那个才是真正有益于人生,学会知足,守住生命的根本戒,让自身和谐,社会和谐。
这一章让人用无不用有。对于生命来说,外在的名利、有形的物质的东西和生命本身,那个亲哪个疏?哪个多?得是病,还是失是病?有形物质的东西,消耗的都是元精、寿命。当然内在的成长、元神能量的壮大才是亲,有形的物质的追求应该疏。有形的东西能有多少,有限的生命只能得有限的东西。当生命的主宰元神修好了,你就可以成为永恒、无限,你想要多少就来多少。无限和有数的那一点点,当然无限的多。得了物质的有害,失了物质的有益,益处就是知道生命的重点在元神。我们活着是为了元神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几个盘子,几块水泥砖瓦。 “甚爱必大费”,执著于物质享乐必然极大地消耗元精。想活好,结果活得一身疾病痛苦,因为元精在你所谓的事业奋斗中耗干了,所以说“多藏必厚亡”,流逝的是命。物质上有了基本需求就足够了,不要贪婪不知足,那是最大的傻瓜。在物质上花的力气少,才不会侮辱我们这个生命,才不会带来伤害,才可以长久。这是生命的戒律,一定要遵守。不许杀盗淫妄酒是佛教的戒,法律是社会的戒,但是老子说的物质上知足是生命的根本戒。不分信仰人群,都该老老实实地遵守。如此,世界就和谐了,人与自然就和谐了,自然就不会因为被过分掠夺而灾害频发,报复人类的贪婪与愚蠢。 名与神孰亲,名指有为的意识心;神指无为元神。举一意,动一心,即是名;关闭后天意识心,虚于灵,即是身。一意一心,顷刻千里,意去心驰,耗我之精;虚其心,实我腹,长我元精,这样想来哪个亲?内照返观与向外攀援,哪个疏?知其亲,明其疏,连我都忘掉了,哪里来的名?只知道元神,没有任何意识,才是王道。 无为元神引导出来的先天炁和后天意识引导出来的后天气哪个多?后天意识操作出来的后天气,只能在身体的某个地方,非常有限,不能充满天地。无为元神,虽然是一己之神,但散而弥满乾坤,广大无边,一个元神可以分出多个分身,像孙悟空拔一撮毛,一吹变出很多个自己,前去远方替自己办事。聚则存于虚室,如此追究,谁多谁少?“得与亡孰病”,有为的得于名,得于货,于无为的亡于身,亡于神,哪个有害? 名指求其得,身指存其神。不虚心而求得,必妄心生;不无意而求有,必耗己神。神失名就实,名实而神随失。请想想名与身孰亲?货指后天谷气,身指先天清气。存心著意,谷气生;忘心绝意,清气腾。谷气不过存其所,透其关;清气窍窍流通,周身充塞。谷气存心意以养之,清炁虚神灵以蕴之。请想想哪个多呢? 得指用后天意识认为地得;亡指忘记后天意识,进入无念的先天状态。有意反而得不到,无意才能得一炁。请想想哪个有害?“是故甚爱必大费”,虚身是爱,惜灵是爱,必无中废除意识心,虚中废除人为的意念,灵中忘记身体的所在,忘记一切。费之至,方为真爱。藏指养,多藏必厚其神,神清而知足,神凝而知止,神灵而知身。知身而不亲其名,知身而不多其货,知身而不为其病。不亲名,不多货,不为病,因身之清,神之灵也,所以没有麻烦和危险。如此亲其身,多其气,不病其神,可以为道长久。 |
|
来自: 昵称18991982 >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