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件宝贝叫麈尾,正仓院中发现实物,破解了它失传的千古谜团

 历史解密坊 2020-04-14

在魏晋时期,高洁雅士们都崇尚手持一物,他们坐而论道,必持此物挥舞以助谈兴。然而到了后来,这件重要的物件却消失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甚至连墓葬之内都未曾有过出土。这件神秘的物件究竟是什么?它又因何而彻底消失?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一个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在“有兵就是草头王”的形势中,新兴的门阀士大夫们,并不被当时的主流所肯定,被排挤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异常活跃,形成了一种风流潇洒、不滞于物的特立独行的作风。

在如此特殊的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被后世称颂的文人雅士,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他们饮酒纵歌,清静无为,高谈老庄之学,不问世事之变,尽情的陶醉于自己的世界之中,诠释了后世为之神往的“魏晋风度”。

魏晋士子们除了饮酒、服药、衣袂飘飘之外,手中还常持一物,每逢坐而论道时,往往将其挥于手中,用以加重言语之气势,此物便是清谈圣品——麈尾。

麈尾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代表性手持之物,清代学者赵翼曾言道:“六朝人清谈,必用麈尾……盖初以谈玄用之,相习成俗,遂为名流雅器,虽不谈亦常执持耳”。意思就是说,魏晋高雅之士,每逢清谈学问之时,必然用到麈尾,一开始的时候,麈尾只是用于此处,而后大家争相效仿,最终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即使在平日里没有清谈的活动,也会常将其放在手中把玩。如此比较来看,麈尾倒很类似于后世文生的纸扇,亦或是现代人手中摩挲的珠串。

除了记载之外,在现代考古学中,同样也于魏晋时期的古墓壁画上,找到了有关麈尾的内容。1949年时,位于黄海北道安岳的冬寿墓,其墓室之内的壁画图案中央部位,就有墓主人盘坐于床上,手持麈尾的形象描绘。

无独有偶,在云南省昭通市发现的霍承嗣墓中,身为刺史的霍承嗣,同样也在壁画中展现了自己生前手持麈尾的场景,直接验证了魏晋名士崇尚麈尾的说法。不过遗憾的是,尽管关于麈尾流行于魏晋的证据较多,但是现代考古发掘工作中,却从未出土过一件麈尾的实物。此时一个疑问也随之产生,麈尾作为当时的流行之物,为何会昙花一现般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呢?

事情并无绝对,在日本的一座宝物仓库内,至今还存有一柄麈尾,为考古学家研究麈尾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正仓院,位于日本奈良县东大寺内,建造于公元8世纪中期的奈良时代,其内藏有东亚历代文物近9000余件,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让这里素有“丝绸之路终点”的美誉。

正仓院内收藏的麈尾,共由细长的木条及麈尾毛组成,类似于马尾松的形状,整体为白色,外表蓬松软糯,手感极为舒适。据古书记载,麈是一种特殊的麋鹿,素有“麋大成麈”的说法,换句话说,麈就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麋鹿,它是麋中的王者,往往会掌握麋鹿群的行动,而时刻摆动的麈尾,就是它指挥麋鹿群的“权杖”。

话及至此,我们想必也能大概知晓麈尾被后世弃而不用的原因了。首先,麈尾的初始作用,就是用来驱除蚊蚋的器物,类似于道家道长所持的拂尘。不过从其整体的形式来看,它可能还兼具夏日扇风纳凉之用,可即便如此,其古怪的样子,依然难以被主流价值观所接受。

其次来说,魏晋之人虽然已经将手持麈尾视作习惯,但是从本质来讲,坐而论道时讲求的是“理”,而不是外在形式的“挥”,麈尾只是某些想融入高等圈子之人附庸风雅的物件,而非发自于内心之中的喜爱,因此麈尾的流行,只会具有短暂爆发性,不具有任何持续性的意义。

最后一点,麈的数量本身非常稀少,麈尾的价值自然较高,难以被大部分穷酸文士所接受。况且麈尾本身制作步骤非常复杂,一旦兽皮制品处理不当,则必然会出现腐臭。正是因为如此,性价比不高的麈尾,最终会被手持纸折扇所取代,成为历史的“弃儿”。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提出生物进化理论时曾说过一句话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除了生物进化之外,人类社会主流公认的物品同样遵循此理,价值竞争力并不高的麈尾最终逐渐消失,也便不足为奇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