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帕金森服药后效果变差怎么办?专家支招改善运动并发症

 昵称vMN36 2020-04-14

(健康时报记者 靳佳丽)服药后疗效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让很多患者和家属产生疑虑。北神经内科主任陈海波教授提醒,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包括运动波动和异动症。运动波动指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变差,病情变得不稳定的症状波动。最常见的症状是前面提到的“剂末现象”,另一个是“开关现象”,患者在“开”期可以活动,而在“关”期发生明显的运动不能。异动症时,患者表现出头面部、四肢或躯干的不自主舞蹈样动作。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经过长期的治疗,都可能产生运动并发症。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疗效失退以后致残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因素。”陈海波教授介绍。帕金森患者在疾病的早期用药时就要考虑长期效果,在药物的选择上,最好是能够选择能降低或推迟运动并发症的药物。

“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相对于其它药物,它可以减少内源性多巴胺的降解,使多巴胺的疗效持续时间更长,效果更稳定,同时可以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少对神经元的损伤,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陈海波教授指出,“同时还可以减少外源性(左旋多巴源性)多巴胺的降解,延长多巴胺作用时间,可以有效缓解‘运动波动'。对患者来说一天只需吃一次药,对于依从性的提高和疾病的控制起了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单药治疗,以及伴有剂末波动患者的联合治疗的甲磺酸雷沙吉兰片,是中国上市的最新一代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已经被纳入了中国国家医保目录报销体系,2020年1月1日起已正式实施。

“雷沙吉兰纳入到医保可以让更多的患者接受治疗,减少运动波动提升治疗效果。”陈海波教授表示,“雷沙吉兰的益处是能减少运动波动,如果早期治疗就开始使用,也会推迟波动的发生。而且服用也很方便,副作用也比较少。纳入医保后,会有更多的患者能接受这个药物,我想对广大的患者来讲是一个福音。”

相关阅读: 疫情期用药“雷区”不要踩

2020年4月11日是第24个“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题是“抗疫抗帕,你我同行”。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约310万,随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预计到2030年,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将激增至500 万人左右,全球超过50%的帕金森病患者将在中国。帕金森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症”之后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疫情期间,一些帕金森病患者由于就诊配药不便,未遵医嘱自行停药或减药,导致运动症状加重。“一旦患者常用药出现中断或未遵医嘱的调整,其症状可能会恶化,出现走路比以前明显减慢,或药效维持时间缩短等情况的发生。”陈海波教授强调,“帕金森病的治疗,我们一直强调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患者不要自行增、减、停药物,以免造成疾病恶化,即使是在此特殊时期,我们仍强调切勿自行调药。”疫情期间,多家医院提供线上看诊服务,且实施“长处方”报销政策,将处方用药量最多放宽至3个月,可有效减少患者和家属去医院的次数和感染风险。建议患者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擅自改变服药的种类和剂量,避免因小失大。

(责任编辑:荆雪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