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兵潢池 【拼音】:nòng bīng huáng shi 【释义】:潢池:积水池。后因以“弄兵潢池”喻起兵。有不足道之意。 【出处】:《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成语典故】 汉宣帝时,渤海郡及其附近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的老百姓因不堪政治压迫,加以连年灾荒,生活困苦,纷纷起义反抗,社会秩序也极不稳定。汉宣帝想派一个得力的官员前去平乱,经丞相等大臣的推荐,便决定派龚遂前去,并即任命他为“渤海太守”。 这龚遂,字少卿,山阳平阳(在今山东邹县附近)人。据《汉书·龚遂传》载,那时他已七十多岁,汉宣帝见他年纪老了,而且身材矮小,心想,派这样的人去,能有什么作为?便问龚遂道:“渤海废乱,你将用什么办法平定盗贼呢?”龚遂说:“那边靠近海,离京较远(那时,襄城在长安),朝廷平时照顾不到;老百姓困于饥寒,地方官吏又不加体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赤子,是幼儿;潢池,是积水塘。龚遂所说的末一句话的意思是:“不过是由于生活所迫,您的无知的孩儿就在水塘边偷偷玩弄起兵器来了,他们哪里真能成得了什么大事!” 龚遂的这句话说得很不好,他虽然承认“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而且到任之后并未用兵镇压,经过安抚救济,鼓励农作,社会秩序也就逐渐安定下来。但是,他这样把起义群众比作无知孩儿,弄兵潢池,却完全是一种轻视和诬蔑人民力量的口气。 “弄兵潢池”或“潢池弄兵”,因此成了一句成语,形容捣乱分子的无能,造不起反,没有什么了不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