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日本人是如何学习汉语文言文的

 胡为乎泥中wurt 2020-04-14

古代的日本人从很早开始就学习汉语和汉文知识,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东汉三国时期,尤其是当时的日本文化阶层,总是尽可能的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国文言文。

日本早期还没有发明假名,因此无其它文字可用,只能学习和使用汉字。汉字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被周边民族使用用来书写不同语言。汉字不是现代世界主流的拼音文字系统,传统上称呼其为一种表义文字,实际上专业的说法是意音.语素文字。

汉字一大特点就是“字”(大多为语素符号)本身和发音没有直接挂钩,因此使用者可以不用在意如何发音。理论上来说,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体系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譬如英语person,如果中国人要借用英文来做自己书写文字的话,你可以把它读成ren,忽略它的原始读音。但是,在你已经知道这几个字母大致发音的情况下,你很难强行忽略它原来的读音,去把它转换成另一种读法。

而汉字就具有读音上的超然性。

历史就不多谈了,具体谈一谈古代日本人是怎么样学习文言文的。

首先,在日常使用日语来学习汉文的时候,最大的一个分歧就是语序的不同。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优势语序都是SVO主谓宾(古代汉语是否以主谓宾为主是存在争议的,先同意多数观点)。汉语人群说“我吃午饭”就是主谓宾的顺序。但是世界上大量的语言不是这个语序,而是SOV主宾谓,日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会说“我午饭吃”。

所以日本人看文言文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整语序。

我们拿一个最典型的文言文句子来举例,《韩非子》当中著名的矛盾的故事中有一句话是: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这句话对于汉语人群来说很好理解,就是楚国人中有个人是卖盾和矛的。对于日本人来说就没那么容易理解,语序就很麻烦。这句话如果调整成日语的语序,应该是:

“楚人盾矛与鬻者有。”

(日语古代“甲和乙”喜欢说“甲乙和”。)

理论上来说,日本引进了中国经典应该按照日语的语序来改写了然后再出版。但是这种做法第一,没有物质条件,当时日本和中国都是没有印刷术的,这么大体量的出版印刷是不可能的。第二,日本人也要追求原版的中国经典,如此处理之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因此他们采取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叫做汉文训读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中国的经典拿过来,在上面做一些标记,方便日本人来读,只要你学习了基础的汉字,你大致就能看懂这个句子的意思。

日本人经过汉文训读标注之后的文言文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对上面的标注作说明。

“レ”是日文假名re,在这里叫做“雁点”,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手抄书时抄错位置,表示两个前后颠倒的标记。“レ”是所有标记中唯一一个写在左上角的,其它所有标记都写在左下角。所以上文中,“一”标注的是“與”字,“レ”标注的是“矛”字。

“一二三四”表示第一层次嵌套,数字越小越先读;

“上中下”表示第二层次嵌套,按顺序读。

具体解释上文如何阅读,大体的顺序是这样的:

1.先读那些没有任何标记的汉字,有标记的跳过。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得到“楚人盾”。

2.接下来读带“レ”的汉字,记住,带这个标记的汉字始终处在所有标记汉字中第一位,无论何时都是如此。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得到“矛”,接上前文就是“楚人盾矛”。

3.接下来是第一层次嵌套“一二三四”。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得到“與鬻”,接上前文就是“楚人盾矛與鬻”。

4.接下来是第二层次嵌套“上中下”。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得到“者有”,接上前文就是“楚人盾矛與鬻者有”。

所以这句话日本人看着汉文训读,读出来的句子就是“楚人盾矛与鬻者有。”

需要补充的是,汉语文言文有不少复杂的句子,会遇到不止两个层次嵌套的情况,那就需要第三、第四等等层次嵌套标记,日本人用“甲乙丙”、“天地人”、“元亨利贞”等等这些标记。

所有这些标记叫做“返り点”,翻译成汉语就是“返点”。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情况,我们举例的句子没有太多虚词。而中国文言文当中一大难点就是有很多虚词。在遇到虚词的时候,不能够简单的用这种调整顺序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它就有一定固定的模式。

1.否定词“不”。如果跟动词,反过来读らず,譬如“人不知”,读成“人ひと知し不らず”。跟名词,反过来读ならず,“不君”就是“君不ならず”;跟形容词,反过来读あらず,“不利”就是“利不あらず”(标记的时候不用太考虑词类活用)。

2.虚词“而”。表承接、递进,直接接前面汉字读(し)て;表转折时,直接接前面汉字读“…ども”。

3.句末语气词“矣”、“焉”等。直接不读。

4.句末判断的“也”,直接读“なり”;如果是语气的“也”,直接不读,或者读个“ヤ”(在日语也是语气词)。

5.表示“在”的介词“于”。不读,但是在字下面加个标记“ニ”(日语里介词“于”就可以这么表达)。

6.句末语气词的“与”、“與”、“歟”、“耶”、“邪”。日语直接读成语气词“か”、“や”之类,不用在意词义。

7.“甲与乙”的情况。直接按照“甲与乙”也没问题,按照“甲乙与”也没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对于汉文没什么了解的学生,那么你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做的处理工作大致就是这些。接下来每个汉字要用日语来进行标注,这个就和中国学生在文言文上做解释是很类似的。

日本人如何学习单个汉字,这个过程我们就略去不谈了,总之他们有自己的办法。其实我们可以体验一下,相当于在看一些符号,不用纠结具体读音。譬如下面这组中国注音符号:

ㄧㄣㄎㄜㄒㄧㄚ

你可以自己给它一些命名就行,

“一竖一弯折勾带横”之类的表达都无所谓,语言本身不是固定语音的。

简单来说经过这个过程,日本人也可以看和学习文言文。

题外话,古代日本文化人的文言文水平非常的高。而且这个高不仅限于贵族,中上层的百姓水平也很高,直到甲午战争的时候,在战场上战死的日军士兵身上还发现了全汉字书写的家信。

个人认为可以观摩古代日本人写的文言文作品,水平极高,很不容易,因为他们不是汉语母语者。我们今天学不好英文写作的人都应该学习人家的精神,确实有地方值得学习。

怀良亲王复明书(节选)

...臣居远弱之倭,偏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长足也。...

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日本学生怎么学文言文(中国文言文是日本高考必考的内容,无论文理科)。

这是老师在讲解《鸿门宴》。

这个是日本中学“国文”卷(理科):

余论

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如何学文言文

从日本人怎么学文言文,我们也可以推测出一些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情况。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辽国契丹人如何学习当时的宋朝汉语。

这个过程比日本人复杂些,但是原理是一样的。

(契丹语的语序和日语一样是SOV主宾谓。)

和日本人不同,契丹人同时学习汉语的口语和书面文言文;日本大多数人只学文言文,不学汉语发音,“唐通事”才学发音。 以一句汉文诗为例,“僧敲月下门”。

契丹人要先把这句话逐词翻译成汉语单词,“和尚、打、月明里、门子”。再组合翻译成宋朝白话,“月明里和尚打门子”。接下来按照自己语言的语序把这个句子处理一下,变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然后才是把这句话逐词翻译成契丹语单词。

教小孩学汉语的时候,要把整个过程反过来。辽国汉文授课过程非常的复杂。但是可以看到,本质原理和日本人是一样的。

二、中国人可以借鉴方法学习日文

日本人可以如此学习汉文,那我们是否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学日文呢?这种想法不是我个人首创,梁启超早就提出一种方法,并且写成了专著《和文汉读法》。

譬如日文“僕は山へ行きます”,

先把它转换成常用汉字,“仆は山へ行きます”,替换成现代汉语汉字,“我は山へ去きます”,行きます就是“去”,は、へ是黏着成份,可以简单理解成汉语虚词。

处理一下,就是“我者山里去也”,调整顺序,“我去山里也。”

只是个例子,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这种方法有兴趣的人自己可以钻研,一般人要学日语还是按照常规方法为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