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前做茶,是想寻找“知味人”

 坎谈黑茶 2020-04-14

文:洪漠如

这两天突然有点怀念林清玄了。

我觉得茶有文化,事实上是得益于他。他有一本畅销书,叫《平常茶非常道》。我是在这本书里,认识了陆羽,认识了卢仝,认识了禅茶一味··· ···

读林先生的书时我还在上高中,也不知道当时是出于什么动机选购了这本书,因为没有职业的要求,工作的引导,回到纯粹的情绪场景下,也许就是在新华书店随手翻了几页,被那种简单的文字,有趣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场景所吸引吧。

后来阅读与茶文化有关的书籍,完全是因为自己身处在这个事业之中,想要更多的了解这个行业。早期屯书的时候,时常是在当当网上输入一个“茶”字,把主流的和冷门的都丢进了购物车。总计下来,现在我有不重复的各类茶书五百多种。上次在长沙安化黑茶孵化中心,发现他们黑茶书院的书架上也陈列着很多茶书,当我看到小仲马的《茶花女》时,突然会心一笑,想必这里的采购也采取了和我一样的方法,在购书网站上输入一个“茶”字,然后将其全部丢进了购物车。

这种采购方式像撒了一张大网,但是还是不能一网打尽。因为有些茶书在标题上并没有茶字,你比如余秋雨的《极端之美》。写普洱茶写得最美的,我觉得还是这本书。哪怕是你怀疑他在普洱茶章节的最后在打广告,你都心甘情愿的被他俘获。

那时候读的茶书感觉有味,其实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带着太强的引导性,即便是已经到了必须表达好感的时候了,所推崇的一些主张,也是和大众审美相匹配的。那些文字读起来之所以有味,是因为一段很短小的文字里,带着精彩的故事,深刻的启发和悠远的意境。

用如今的视角来看,《平常茶非常道》里面融合了各类会与茶交集的人物,市侩凡夫、文人雅士,交织于信仰之上的各类僧俗。他没有生硬的给茶人做分类,叙述方式像绘制清明上河图一样,看细节,勾勒了一个个有趣的灵魂。那个爱茶的僧人头戴草帽脚穿木屐,夜访茶商朋友的家,那位茶商朋友开门一看,草人木,就知道要布施茶叶了。还有一对茶商夫妇,丈夫从外面风尘仆仆的归来,妻子给他沏了一壶茶,丈夫一喝就会意的一笑。这些场景中,向我们展示了凝结在茶中的种种默契。表达成中国式审美,我觉得就是一个字“知”。

“士为知己者死”的“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西方世界将个人自由视为最重要的东西,东方文化中,却将一个“知”字视为最高的追求。音乐世界里有“知音人”,同样,在茶的世界里也有“知味人”。

“知”的分量很重,回到茶的语境下,我们重新去看茶,去看每天相去与相离的饮茶人,在知与不知的闪念之间,我们也说不清楚那些具体的缘起缘灭。但是有不少人,时常会在夜深人静独处的时候,刹那间,脑海里或深或浅的回念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的某个味道。(资料来源:光阴夜归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