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汉铁路开通后,昔日曹魏故都许昌发展迅速,人口增加3倍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0-04-15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一代枭雄曹操迎奉东汉王朝十三代皇帝——汉献帝刘协,将其安置在豫州腹地的许县,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此成为汉魏名城、曹魏政权五都之一。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后来随着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三国历史文学作品广泛流传,许昌城也名噪一时。

京汉铁路使得许昌与大江南北连通

可惜,许昌城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东有开封、西有洛阳,都是位列“八大古都”的历史名城,许昌在这两座宋唐帝都的光辉之下,难免有些黯淡,加上宋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频仍,许昌城也受到波及,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太大发展,生活也始终都按部就班。到了清朝末年,虽然也是“大小市集,共计五十六处”的热闹之地,却少了些现代的繁华。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这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恰好从许昌城西穿过,并在西南隅设立了车站,从此打开了许昌闭塞的大门,使之向北可以直达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向南可以到达南海之滨的广州,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接触,给这座千年古城带来了新的生机。

火车站周边各种商铺迅速建立

很快,随着火车站的人流不断增加,饭店、茶肆、酒楼及一些服务行业首先开张营业,大一点儿的商店、商行、转运公司也随后兴起。民国时期《许昌县志》记载:“自铁路交通,许昌商业日形起色。火车站有襄八盐厂、厂、厂、煤炭、煤油、转运各公司。西关有收买烟草厂。城内有中国银行、河南银行、丝绸庄、钱庄、棉花庄、洋货庄、皮庄、香油庄杂货庄等业,均较前发达。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前后,许昌已成为北方5省丝绸、杂货交易的大市场;车站东并排的3条街上,集中几十家转运公司,经营着火车、汽车、马车和独轮小车等多种运输工具,随时转运来往的货物。还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机械工业和工厂,如铁路上的各种机务设施、机械修配厂等,旅馆、戏院、电影院等生活设施也相继出现。

铁路帮助许昌烟叶、面粉远销大江南北

铁路通车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加速了农产品的开发。中外资本家相继在许昌设厂,最著名的是英美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均派人在西关铁路两侧设厂,收购加工许昌的烟叶。鲁山、郏县、叶县、襄县、禹县等地所产的烟叶,也多由许昌运往外地。此外,由于许昌周边都是重要的小麦种植区,因此面粉工业也迅速得到发展,日产面粉1000袋的和合面粉厂就建在城内西大街上。许昌一时成了豫中的经济中心。

随着各类企业的兴起,金店、钱庄银号、绸缎庄等也日趋兴旺,还新增了西药房、照像馆、书店等。玻璃柜台和广告橱窗也开始陆续出现,一些商家干脆修建起西式门脸的三层高楼。工商业的繁荣兴旺,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由清末的一两万人,陡增至三四万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甚至经常发生交通阻塞现象。

为此,许昌城于1929年开辟东南门,1933年又开辟西南门,这样与城外火车站连接的城门就有了3个,交通更加便利,来往更加方便,有力促进了这一带商业的更大繁荣。由于交通运输方便,许昌县的土特产品销路大开,各种果品每年外运上千担,桐木、烟叶都远销国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