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唐朝和吐蕃第一次交锋,这次交手的结果是双方都认识到,对方和自己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这为日后的政治联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吐蕃进攻大唐的举动,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次试探,所谓的号称兴兵二十万,“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等等都是吓唬人的招数。以当时吐蕃的国力,兴兵二十万进攻松州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就是现在从四川派二十万人去拉萨,后勤工作都是个足以令人崩溃的系统工程,何况是松赞干布时代,如果松赞干布带二十万军队进攻松州,估计还没走到四川,战马都得吃完了。 经过两次派遣使节探听,再加上松州城下的交手,松赞干布认识到了大唐的强大,不是现在的吐蕃能一口吃下去了。对于吐蕃国家利益来说和强大的唐朝死拼,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远不如和唐朝保持联姻关系,加强和中原的交流,并以此得到唐朝的物资、技术和贸易往来更符合吐蕃的利益。 对于大唐来说,吐蕃远在西南高原,中间万山阻隔,地势上不利于唐军进攻,所以松州在援军到达后,并未追击吐蕃军队,而是任由其安然退去。这和侯君集在攻打吐谷浑时,挥军穿越大漠荒原,奔袭千里,追击吐谷浑王的战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川藏的地形对于大唐的制约。而且对于大唐来说,广阔的西域才是用兵的重点,保证安西四镇的安全是唐朝的命脉所在,和吐蕃保持和平的关系,避免吐蕃对边境的骚扰也符合大唐王朝的利益。 在这种双方心照不宣的氛围中,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大相禄东赞为首的使团,带着五千两黄金和大量的礼物作为聘礼,再次来到长安求亲。这一次太宗皇帝亲自接见了禄东赞,传世至今的《步辇图》就是对接见禄东赞场景的再现。步辇图中画面右侧李世民端坐在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左侧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红袍,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中间是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最左为一穿白袍的内官。按照画家阎立本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这次历史性会见的目击者,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使臣禄东赞的干练、谦和,引见官员和内侍的恭谨,年轻宫女的天真活泼,都各具特点,跃然纸上,禄东赞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气质上的差别也有所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