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帝国与吐蕃松洲之战:以较小代价获得巨大收获

 小记历史馆 2014-09-15

    这里多说一句,关于韩威,史书里对他的记载很少,但是,在两唐书西域传和资治通鉴中提到,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阿史那社尔征讨西域时,唐军将领中有一个叫韩威的,时任伊州刺史。如果这两个韩威是同一个人,那么,韩威可能是在松州受挫后受到了降职处分,因为松州是下都督府,其都督是从三品,而伊州是下州,其刺史仅仅是正四品下。

    三、再战松州,吐蕃败退

    吐蕃在松州的进攻,使得太宗下决心对吐蕃重兵出击,“(八月)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甲辰,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一说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资治通鉴》)。

    1、唐军将领

    参战的四位唐将,侯君集和执失思力在此不再介绍,两人在新唐书中都有传,都是能征善战之将;牛进达在两唐书中没有传,但是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关于他的记载很多,此人后来参加过对高昌和高句丽的征讨,也是一员虎将;至于刘兰,两唐书在侯君集等人的传的后面附有他的传,他参加过对突厥作战,也非等闲之辈

    2、双方兵力对比

    唐军不必多说,史书明确记载为步骑5万。

    吐蕃有多少兵力呢?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有20万,有些夸张了。据范文澜先生编写的《中国通史》记载,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其军队划分为四如四十东岱,东岱就是千户所。当时四如四十东岱刚刚形成,其总兵力在4万至5万当是比较合理的。吐蕃史书记载松赞干布要求娶唐公主时,说“赞普致书唐主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以此来看,当时吐蕃的主力部队大约也就是四五万人。

    因此,总体看,唐军与吐蕃军兵力大体相当。

    3、交战过程

    牛进达作为唐军的先锋,率军首先与吐蕃军交战,“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唐军奇袭获胜,但吐蕃主力也未受多大损失,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松赞干布下令撤军,松州之战至此结束。

    4、罢兵原因

    吐蕃为何要在未决胜负的情况下退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松赞干布此次进攻松州,原本就不是要抢占唐朝的多少土地,而是强迫唐朝赐婚,现在,唐朝不但不赐婚,反而发重兵前来应战,如果松赞干布不撤军,双方继续厮杀,他的目的就更加无法实现。

    第二,吐蕃国内局势并不稳定,多年征战,连兵不息,新征服的各部落也需要时间去逐渐安抚,松赞干布的大臣也因此劝他退兵,“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新唐书吐蕃传》)。在后方不稳的情况下,以吐蕃主力与唐军决战,过于冒险。

    第三,在这次交锋中,唐军展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让吐蕃吃到了苦头。当时唐军主力部队还未到位,但仅仅是牛进达的先锋部队就以奇袭的方式取得了斩首千余级的胜利,显示了强悍的战斗力,从气势上压倒了吐蕃。

    唐朝在获胜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吐蕃快速退兵并遣使谢罪,使得唐军不必继续追击。唐朝对其周边势力,并不是都要赶尽杀绝,只要使其臣服于唐朝,就算达到目的,吐谷浑就是明证。

    第二,太宗对吐蕃并未给予过多关注。吐蕃是新兴势力,此前与唐朝也没有什么交往,此次接战后又快速撤军,对唐朝威胁也不大,因此,太宗皇帝对它并未特别关注。当时,太宗皇帝较为关注的,还是北方的薛延陀、西北的西-突-厥和东北的高句丽。

    四、唐蕃讲和,各有所获

    松州之战后,吐蕃主动撤军,遣使谢罪,并再次请婚,“引而去,以使者来谢罪,固请昏,许之。遣大论薛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新唐书吐蕃传》)

    松州之战后,吐蕃获得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提高了自己在周边势力中的威望,同时,文成公主入藏,将先进的汉文化带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的进步。

    在此,笔者重点分析唐朝在松州之战后获得的利益。笔者认为,唐朝获得的利益,主要有两方面。

    1、吐蕃从吐谷浑和党项及白兰诸羌撤军,唐朝恢复了对上述诸部的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