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魂魄的概念》

 野之老 2020-04-15

经文里,黄帝问岐伯:“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对其中所涉及的“精、神、魂、魄”四个概念,岐伯这样说道:“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我们这里不妨逐一对此进行分析:

人体禀赋于父母,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故谓之“生之来谓之精”,此与“精者身之本也”为同一意思。父母之两精相合叫做“神”,即人体之“神”在父母两精相合的那一瞬间便就产生了。

然而再下一步,人体的这个“神”,必然会在无形的原始血气之基础上滋生出有形的血液。而最初的那一滴血液即表示人体形质的发生;这对于所谓的“太一混沌”而言,就相当于浊重下沉的部分了。其性属阴,在古人即谓之“魂”;也就是说,“魂”作为血液发生和存在的标志,是从中性的“神”之中分化出来的阴性成分。我们已经知道,在生理状态下,原始血液总是伴随着神气往来于肌肤之内外的,故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九针十二原》所谓“往者为逆,来者为顺”,其实就是指神气往来的过程。本篇下文所云:“肝藏血,血舍魂”,即是指血中有魂,魂是血中之精华,故可以代表血的意思。

另外,“神”既然是父母两精相合的产物,那么这个“神”本身其实也就是精,故“精神”在古人看来可互为体用,即表示同一概念。但由于神气没有形质,只是弥漫于人体周身体表,所以对于“太一混沌”而言,则就相当于轻清上浮的部分了,故其性属阳,在古人即谓之“魄”。也就是说,“魄”作为神气发生和存在的标志,是从中性的“精”之中分化出来的阳性成分。一般在生理状态下,神气皆源于精髓并且出入于肌肤之内外,故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九针十二原》所谓“出入之会”以及“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其实就是指神气出入的过程;本篇下文云:“肺藏气,气舍魄”,则是指气中有魄,魄是气中之精华,故可以代表气的意思。由此可见,“随神往来”和“并精出入”其实是一回事;因为“神”与“精”本来就是一回事,还有“往来”与“出入”本来也是一回事。人们之所以要以“魂”、“魄”(血、气)的形式将它们区分开来,就在于这里的“精”与“神”都是指中性的“太一”,具有阴阳统一体的属性,而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以阴阳分立(为血气)的形式进行。

实际上,阴阳家心目中的“总阴阳”,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也就是指阴阳的统一体,即生命体的太一的意思。只不过,太一(后人也有叫“太乙”)属于道家独有概念,阴阳家使用不便,故在《内经》中就很少看到了。另外所谓的“原始血气”概念,则是既含有“气”的阳性,也含有“血”的阴性,因此也具有阴阳统一体的属性。只不过阴阳家往往根据它没有确切形质的特点,而将它归属于阳性了。

总之,在“精”、“神”、“魂”、“魄”此三个大的概念中,精神是中性的,是根本,是生命和心理的核心;魂为阴性,是血的象征;魄为阳性,是气的象征。魂魄从精神当中分化出来,就构成了心理活动一阴一阳的基本框架。正如《淮南子·精神训》所说:“魂魄守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揪其实,这种由一个中性的基点分化出对立双方的观念,还来源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呢!此乃古代道家之宇宙发生观,同时也是最早的对立统一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