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医半生,不应再负重前行

 苏家酒窖 2020-04-15

学医半生,不应再负重前行





古人曾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在现代,身着白衣大褂的医生护士精干睿智,能看穿病魔的伪装,可他们不是超人,背后支撑他们的是一座又一座的书山,是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实践,和无比强大的内心。



医学也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如果穿越回古代,同样有一群人为生民立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是,即使在千年前的古代,谁想要成为医生,空有一腔抱负可行不通,读书、考试、临床实践缺一不可!





所以,今天就让小编带你看看在古代,官方政府培养一个医生有多难吧!

古人称呼医生有较多说法,“大(dai)夫”,“郎中”,“坐堂医”等等,而“医生”一词最早是指学医的学生,始见于《唐六典》:“医生四十人”。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而轩辕黄帝完成的第一部人类医学著作《祝由学》,经过后来人的增改修补之后,成了著名的《黄帝内经》《黄帝外经》


古代巫医

在夏朝到西周时期,此段时间巫医盛行,人们多把生的意志和对生活的期盼寄托在“神”的身上,什么伤病疼痛都被认为是“神”的旨意,巫医作为当时人类社会的早期知识分子,多采用迷信的方式为人治疗,带有神秘色彩。这样虽然看起来不靠谱,他们在当时那种物质贫乏、文明落后的年代还是用了自己的方法将有效的医疗经验与药物记录下来。这个时期的“医生”多半也是自我感悟、自学成才。

在周朝,此时随着社会发展较稳定,医学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朝时也出现了最早的医学分类,如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就意味着要当医生,你得有专业知识在手。并且在周朝,医者在年末还有年终考核,在《周礼》中如是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上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它的意思是每年末医生都要通过考核(病人的存活率)来决定自己的俸禄多少。这已是比较前卫的医生考核制度了。










而汉朝时期出现了相当多的名医,如太仓公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等等。可惜汉朝时期,大力推行儒学,儒学家重视人文伦理知识而轻视科学技术,医生也从原本的“士”阶级降入到“工”阶级,医术被视为方技之类。当时的大部分人皆选择“学而优则仕”,医学便如其他的行业一样受到大家的歧视,这对当时部分有志之士无疑是重创。要培养一个医生,在当时还可能受到歧视,也难免让人心寒。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隋唐时期,医生的社会地位虽低,但是隋唐两代依旧完善了咱们大中华的医学制度,从教育和考核方面给了医学生发展的机会。关键也是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一些真正的精英可以得到好的教育,使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发展,医学便是它的受益者。


古代科举盛况

可是,我们都知道古代考科举是一件很难的事,就算先前已经在学校里好好学习了,可单要考上,就要不少时间,考上后还要继续学医,接触新的知识,没有坐热冷板凳的耐心还真就做不了医生了。

隋唐时期的医学教育有多种形式,如中央官办医学、地方官办医学、民间医学教育。而教育机构则有官办的最高学府叫太医署。进入学校学习,以太医署为例,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后要进行分科的学习,所谓“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学”。并且这个“业”不同,学制也不同,如在《唐六典》记载:“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










在校期间,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都有考试。还有学成后要想毕业,还得有考试,考试成绩会影响该生的仕途。官方表示,我们不生产“庸医”。这是中央的人才选拔方式。

如果在地方,则是通过贡举,来达成选拔地方医官人才的目的。当然,还有其他十分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在这里,小编就不多说了。

那么当上医官后,也是要继续考核的。而考核的主要标准是临床治疗效果,具体的考核之法有“四善”和“二十七最”,其中的第二十三方术之最便是“效验居多”。所以,要当医生可不简单啊!









来到宋朝,医学的地位可是说大大提高,官方十分重视,毕竟北宋皇帝九个有五个是熟悉医学的,这个时期医学与儒学有了一定结合,一大批儒医涌现,想要通过悬壶济世达成自己的伟大抱负。

在教育和考核还有管理方面,医学身处这个时期也是不断细化发展的。其有医学教育机构的顶峰——国子监医学,诸生进入学习后,要不断接受考核,如在北宋后期推行“太医学三舍法”,将医学生平时考试成绩与日常纪律结合后加以考选。并且考试内容涉及广泛,有医术、医德、言语表达能力的考核,但主要是两种形式,即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实践。

被选上医官后,还要接受磨勘考课相结合的考核管理。磨勘注重医官的任职期限,考课则注重医官的治疗水平、出错频率、治愈人数。考核表现好,你可以接受升官之类的奖励,可是违反规矩规定多、考核分低的医官,就要面对包括刑事处罚、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的三大惩罚方式。可见,能在如此严密细致的医学管理系统中,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官真的是得身心俱强!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

在元朝,医官制度是一项重要制度。政府选拔人才的方式就十分多样,其中有太医院内自行选拔,医学科举,征辟医官,俘虏晋升医官(在战争年代,一些敌方医术高超的医生会被统治者留下),医学教授选拔

不过大家应该比较好奇考试会具体考些什么。其实啊,考试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四书--《太学》《中庸》《孟子》《论语》,这可是元代学医必学之内容;另一个部分就是所学科目的考核,包括大方脉、小方脉、眼科等十科,其考试内容为《素问》《甲乙经》《难经》等科目。在实践方面,则将学生平日的看病记录作为考核的理论依据。不过即使经过重重关卡,当上医学教授后,还是要接受官方的教学质量考核,关乎职业前途。










那么来到明清时期,大体医学制度系统也没什么变更了。只不过考试招生,当医官或者御医难度系数更大了。而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清政府也办起了西式学堂,让优秀子弟外出留学学习西方科技。此刻西医便开始了它在中国的萌芽,医学生的世界开始多了一个观望疾病的视角,开启又一段荆棘之旅……

医者就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为医学做贡献。可是,他们在中华历史的这片星空却彷佛没有真正闪耀过。或许有些人会辩驳,你看扁鹊、华佗、李时珍这些不都是有名的医者吗?历史书一字一句都记录的实实在在的。









但小编想说,个体的微光终难照耀整个群体。医者的地位(前文编者已略提一二)虽然在某些朝代,如宋朝,得以提高,但是其的地位发展曲线依旧是起起伏伏,终不平静,部分的人难以理解医生这份职业,有的甚至以为其是巫术,加以贬低。在儒学盛行的时代,人们也多追求政治仕途,不把医学这类科学技术当成一门学问来看待。诗人韩愈也曾直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可见医生的心酸真是无处诉说了。


辛苦工作的医护人员们

今日,身处现代,医生地位显著提高,但是培养一个医生依旧很难,心酸的事也还是不少。尽管,他们学医半生,为了拯救眼前被病痛折磨的老百姓,吃了无尽的苦,流了无尽的泪。可医闹事件却一次又一次打着那些医护人员的耳光,他们原已疲惫,为什么还要负重前行?真心希望大家能多体谅我们永远守在前线的白衣天使们,不为他们添乱,就是最好的回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