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吟诵第五课

 苏家酒窖 2020-04-15
学习吟诵第五课

延续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继续来聊韵书和平水韵。

隋朝统一了天下,就有人想要编写一部反映全国语言体系的韵书。有一天,隋朝的八个著名学者凑到了一起,讨论编写字典的事情。

魏澹告诉年辈较小、负责记录的陆法言说:我们制定规则,把音韵的问题解决了。你把这些记下来,将来编出一部切当正确的标准韵书来。天下风云出我辈,我们这几个人定了也就定了,没人再能干得了这事啦。

这几个人组成了临时的委员会,把标准定下来了。

序中记载:“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什么意思呢?音韵的问题比较杂难,我们这些人把规则制定了,那就有规范了。

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其实想想,古往今来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由核心人士定下来的。比如四书,为什么是这四本;比如五经,为什么包括这些内容;比如从九大行星到八大行星。其实都是核心人士说定,就形成了规范。

《切韵》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因为陆法言在记录时使用了反切法,用反切法注的音,所以这部韵书叫《切韵》。

《切韵》一出,此前的字典都湮灭了。因为他是各地方言凑出来的一本韵书,“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是编定这部韵书的原则。全国均可使用。

很可惜《切韵》原书已经散佚。虽然近世陆续有残本出土。但是终究没有流传下来。

《唐韵》


可是《切韵》的历史地位很高,它是中国雅言诗词文赋依据的一个基本语音系统。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以《切韵》为标准的。所以在《切韵》基础上,唐朝的政府给应试的学生们按照《切韵》的样子,另外编写了一本书,就是《唐韵》。

《唐韵》由唐人孙愐著,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虽然是私人著述,却带着官方的性质。可惜的是,本书也佚失了。

《广韵》


在宋代,人们觉得《唐韵》书中文字不够用了,给《唐韵》加了很多字,增广唐韵,这本书叫《广韵》。

《广韵》是北宋真宗时期(1008年)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很可惜的是,《广韵》也没有流传下来。

《广韵》是官方让修订的韵书。之后,掌管科举考试的礼部,又为应试学子出了一本书《礼部韵略》。

《礼部韵略》

《礼部韵略》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官方韵书。由于它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都是为科举应试考虑,较《广韵》《集韵》都简略,所以称为《韵略》。又由于它是当时科举考试用的官韵,而官韵从唐代开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韵略》。

很可惜,这本书没有留下来。

《平水新刊韵略》

时间慢慢流走,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

后来,1223年,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

这些书流传了下来。

因为两个作者都是山西平水县人,所以他们编的韵,也成了文学史上很著名的“平水韵”。

在平水韵之后,出现了很多的官方韵书。比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等。但是这一系列的韵书著作,都是属于中古雅言系统。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在平水韵之后,后世的诗词文赋基本都是按平水韵做的,所以了解平水韵即可。

平水韵有一百零六的韵部,什么叫一百零六部平水韵呢?为什么这么多韵部呢?因为声调不同,平、上、去、入的字分属不同的韵部。如果将它除以四,是和今天的普通话韵母分布差不多。

其实,中古音的韵母分的很细。比如《广韵》包含二百零六个韵部,但由于分的太琐细了,所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临近的韵打包合并之后,就剩下了一百零六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

平水韵,分为上平声十五部,下平声十五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时期部。

上平声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为什么平声要分上平声和下平声呢?只是因为平声字太多,所以分了上、下。上平声与下平声的字并没有差异。

我们重点说一下平声韵。以上平声来举例。

上平声有十五个韵,分别是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这里面为什么叫“一东”呢?

一指的是第一个韵,是序列号,为了排序。“东”就是本韵的第一个字,用东字代表韵。所以这个韵就叫“东韵”或“一东韵”。

一东韵有哪些字呢?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等等。

上声二十九韵,第一个韵叫“一董”,是和平声“一东”对应的。

去声有三十个韵。最少的是入声,只有十七个。为什么入声字少呢?因为入声太短了。真正作诗的时候,入声只有五个韵,因为很多韵是通押的。

在诗歌写作时,不通韵之间可以押的,叫做通韵。当然也存在韵不能和别的韵押韵,这个韵就叫独韵。值得一提的是,入声的通押现象最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