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的诞生·平水韵的来龙去脉·新声韵 一、四声的来龙去脉 在南北朝以前,人们说话、念文章时是有抑扬顿挫的,但是,没有给文字定调。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时期一个叫周颙【yóng】的人,根据人们的说话发音的变化,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首先创造了音调,他把音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音高昂而平的,一类是音沉浑不平的,在这个基础上又将不平的音分为:上、去、入。当时,人们对四声的认识还处在相当神秘的阶段。十多年后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经问他身边的大学问家周舍,什么叫四声周舍答曰:天【平声】子【上声】圣【去声】哲【入声】。可以说明四声的神秘。 现在,对于当时四声的调值,在音韵学上已不十分清楚。但是,清·康熙年间编的《康熙字典》把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放在首页,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大体的音调值。明·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是: 平声平道莫低昂【音要平长,不要低下来,也不要高上去)】 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现代汉语,即新声韵中的四声与古四声已有了较大的不同。新四声的调值具体明确。并且把古代的入声大部分归入了阴平和阳平之中。 二、浅说“平水韵”的来龙去脉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这就是各种韵书。但在隋代以前,还没有这种韵书。从隋代陆法言【陆法言,名词,以字行,相州邺(今河北临漳南)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陆爽,学识渊博。法言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刻苦学习,知识广博,尤其在音韵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隋朝初年,陆法言任隋文帝的承奉郎,便开始与刘臻、萧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人讨论音韵学,后来,因父罪被株连免职罢官。从此,他潜心研究音韵,编写韵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写成《切韵》五卷。】【由于隋朝的寿命很短37年,陆法言编写《切韵》时是受贬官员,且成书17年后隋朝灭亡,其著作没有得到帝王或者说是国家的钦定,所以,陆法言的著作只能是私家著述,在民间刊印。】开始,以四声分为二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成为千古韵书之祖。【在清代以前,都认为《切韵》是二百零六韵。近几十年来,发现几本唐写本的韵书,从而考定《切韵》为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然而《切韵》久佚。继《切韵》之后,唐代孙愐编撰《唐韵》,宋代陈彭年等编撰《广韵》,宋代丁度等编撰《集韵》。 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人。隋礼部侍郎许善心的儿子。敬宗自幼善文,举秀才,授隋淮阳郡司法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难,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所害。许敬宗流转,投于李密,李密任他为元帅府记室,与魏徵同为管记。入唐,为著作郎,兼修国史。寻贬洪州司马,累转给事中。复修史,迁太子右庶子。高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历侍中、中书令、右相。卒谥曰缪。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唐代大臣,唐代著名宰相之一。】等人奏议,把二百零六韵中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得到了唐太宗的默许,并在文人中流传,得到了许多作诗以及音乐人的赞许。合并情况已失去记载。到了唐玄宗开元(713 --741)年间,有个叫孙愐的人,曾担任李隆基的朝议郎行,他根据许敬宗对隋韵的合并情况,编著了《唐韵》一书,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赞许。【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命礼部管理科举的事由,礼部为了解决国家考试时因方言产生的麻烦,向皇帝请示,要求制定官方韵书,经李隆基批准,由礼部颁布根据《唐韵》修订的官方韵书《礼部韵略》,士子参加科举作赋作诗时,必须遵守。《礼部韵略》在唐宋两朝又经过了几次修订和邻韵的合并,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修订本是公元1252年(南宋·理宗·淳祐壬子年)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编者刘渊是山西平阳府平水(今山西临汾)人,所以这部书也被称作《平水韵》,后人说的“诗韵”都是指《平水韵》而言。这就是“平水韵”之说的来源。《平水韵》把陆法言的206韵合并为107韵。刘渊的这一合并,极大地方便了作诗人,受到了极大地欢迎。后来,刘渊的《平水韵》被佚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生活在北方金代的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107韵改并为106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到了清代,康熙帝命陈廷敬、张廷玉等整理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并钦定命名为《佩文诗韵》,也是106韵,成为了官方韵书。王力先生曾指出,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半官韵为依据的,这也就是唐人律诗的用韵,大多符“平水韵”的缘故,更不用说北宋人的律诗用韵符合“平水韵”的情况了。 自从唐《礼部韵略》开始,“官方韵书”就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从小就开始背诵诗韵,自然的,就能运用纯熟,信手拈来了。自此,古风诗逐渐减少,律诗逐渐成熟。作诗答对押官韵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自觉性。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黛玉和湘云联句,有这样一段对话:“(黛玉:)‘……咱们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湘云道:‘什么韵?’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上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它是第几根,就是第几韵。’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即可说明这个问题。 康熙御定的“官韵”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以后,再没有这样的官方行为,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港台以及海外华人圈里仍然使用“平水韵”的原因。在港台以及海外华人圈里,是不承认新声韵的,他们对很多汉字的发音仍然停留在以前,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众交流的方便,大力推广普通话,并且根据社会和民间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改进了许多字的读音,消除了入声字,致使数百个以前读作仄声的入声汉字大多归入了现在的阴平和阳平,这样,汉字的读音就与“诗韵”发生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学界的新声韵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新声韵”只是个别研究机构的个别认识,是以总结性质的文章发表的,而不是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更不是国务院颁布的,因而,没有法律效力。 现在人们使用的“新声韵”有三种情况,一是“十四韵”说,一是“十八韵说”,一是“十三韵(十三辙)”说,“韵”的分类基本相同,都是根据普通话对《佩文诗韵》进行的合并、删减,只是有的合并得宽泛,有的合并得窄罢了;所选的代表字不同罢了。 为什么“新声韵”能将平水韵《佩文诗韵》的106部合并成十多个部呢?这是因为《佩文诗韵》既有韵、又有调。而“新声韵”归类分部时只管“韵”,“韵”中再分调。当然这样部数就少了,这倒便于利用了。 佩文诗韵韵目是这样的: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我们来合并一下: ★上一东,二冬 ★上三江,下七阳 ★上四支,八齐 ★上六鱼,七虞 ★上五微,十灰 ★上九佳,下六麻 ★上十一真,十二文,下十二侵 ★上平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下平二萧,三肴,四豪 ★下平五歌 ★下平八庚,九青,十蒸 ★下平十一尤 ▲隋朝初年 陆法言 《切韵》,206韵,民间刊印,私人著述;→ 千古韵书之祖; ▲唐朝初年 许敬宗 向唐太宗奏议,把206韵进行合并,得到赞许,进行试行;孙愐在唐玄宗李隆基 的支持下,在许敬宗合并试行的基础上编著《唐韵》,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的736年唐玄宗命礼部掌 管考试,并在《唐韵》的基础上颁布官方韵书《礼部韵略》,令士子们遵守; ▲南宋·理宗·淳祐壬子年(1252),山西平阳府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编著的《壬子新刊礼部韵 略》由官方刊布,107韵。即称作《平水韵》。 ▲生活在北方金代统治下的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107韵改并为106韵。在 北方民间盛传,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 ▲清代,康熙初年,康熙命他的老师陈廷敬、大学士张廷玉等整理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并钦定命 名为《佩文诗韵》,也是106韵,成为了官方韵书。 ★由此可见,唐诗押平水韵,也就不奇怪了。 十三辙 中华新韵 一发花【a、ua、ia 】 一麻花韵 二波歌【o、uo、e、er 】 二波歌韵(含er) 三皆学【ie、üe 】 三街斜韵 四支齐【-i、i】 四衣支韵[衣期i+支思-i] 五姑苏【u、ü】 五姑居韵[姑苏u+居趋ü] 六开怀【ai、uai】 六开怀韵 七灰堆【ei、ui(uei)】 七飞灰韵 八遥条【ao、iao】 八高标韵 九侯求【ou、iu(iou)】 九谋求韵文 十言前【an、ian、uan、üan】 十寒天韵[寒山an;uan+先天ian;üan] 十一人辰【en、in、un(uen)】 十一人韵 十二江阳【ang、iang、uang】 十二江阳韵 十三中东【eng、ing、ong、ueng、iong】十三青东韵【庚青eng;ing;ueng+东钟ong;i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