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吟诵第四课

 苏家酒窖 2020-04-15
学习吟诵第四课

了解了中古音的知识,有很多小伙伴肯定想知道,我到底要学习中古音吟诵还是普通话吟诵呢?

中古音的韵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区别。也意味着学习的人们站在了学习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选择和取舍。如果您是想学传统的雅言吟诵,就需要花时间学习文读语音,感受古今音的差异。如果想学普通话吟诵,那就按照普通话来读,只是要在一些特殊的部分多加注意即可。


两种吟诵方法,没有优劣的差异,只是选择的不同。

就像唐诗宋诗,各领风骚。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宋诗》

叶嘉莹先生说:

我们知道唐诗确实是有气象的,写得比较开阔博大,而且感情是比较丰厚的;但是像杨万里这样的宋人的诗,题材比较小、比较细致,虽说不具有像李太白、杜甫那样很奔放、很丰富、很充沛的感情,但是他们比较注重对于外界的观察,因此宋诗常常带有一种观察和思致的味道。所以说宋诗也有宋诗的好处,你虽然没有像杜甫那样的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这种热烈的深厚的感情,但是你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一样可以写出好诗来。这是感官的层次。

不存在高下之别,就是选择的不同。

为了听到最复原、最传统的声音,我们可以选择传统吟诵,为了方便传播吟诵,让大家快速掌握吟诵,我们可以选择普通话吟诵。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有意义,了解到到声调的重要性。接下来,就是了解古诗文中特别重要的存在——韵。

“韵”是古代的一个专有名词,由三部分组成,韵腹、韵尾、声调。比如“光”这个字:g是声母,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一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古诗文里,声调很重要。所以读作一声的字读作四声的字不属于一个的韵部。

韵这么重要,我们如何确定每个字属于哪个韵部呢?有没有一种字典是按照韵来编排的呢?自然是有的。古代有韵书。

小编按照历史发展,依次为大家介绍。

汉字的声韵调,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分类,有一个过程。这要从古代反切法的产生和盛行,以及四声现象的发现和归纳说起。

随着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篆书逐渐变为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汉字字形变化很大。所以很多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达字音。而且上古语音到中古语音的变化,是一直存在的。文字的读音缺少统一标准,不仅在写骈文时受到影响,人们的交际也发生了障碍。

在汉代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场面,汉代人读不懂古人的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训诂学。

为了解决文字读音的问题,出现了各种标注读音的方法。比如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等。

直音法

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唐代《九经字样》中给“控”注音为“空去”,指明“控”的读音是“空”的去声。

读若法

读若法,又作“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反切法

反切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注字的音。古注中常常用它注音。如啾,即由切。反切法自汉代出现之后,一直沿用至拼音法的出现。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古诗文爱好者在用反切法。在王力先生编写的《中国古汉语字典》中,依然存在反切法注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切法,反切法是韵书形成的条件之一。

四声

韵书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沈约发现了四声。

《梁书·沈约传》:“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南史·陆厥传(四十八)》:“(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上两段文字可以证明,沈约等人,发现了四声,即发现了平上去入。

直到隋代统一了南北朝之后,为了反应全国的语言系统,便于各地人士应用,出现了统一的韵书。

在此之前,也有人在写韵书。比如三国时期魏朝的音韵学家

李登,他写了著名的音韵学著作《声类》。《声类》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书。但是本书已经散佚,现在发现的资料也是只有零星一点。

唐人封演《闻见记》里面说: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在晋代末期,音韵学家吕静编写了《韵集》。《韵集》稍微晚于《声类》,但也不幸散佚。在《隋书·潘徽传》记载: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

由于《声类》、《韵集》亡佚很早,无法确定两书的体制是否与后代韵书相似,也不知道作者得出了何等结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六朝时期出现了很多韵书。《颜氏家训·音辞》中就提到:“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

可见,由于受到天下大乱、分裂割据的影响,此时的韵书,更多的是记载一时一地的语音。一直有人编写韵书,但是一直没有一个语音学家可以走遍大江南北,记载天下的语音。

慢慢的,这事儿就被拖到了唐代。

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切韵》、《唐韵》、《广韵》等等著作,之后出现了平水韵这样的韵部系统。

关于成熟的韵书,我们下节再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