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锅简史

 苏家酒窖 2020-04-15

寒冬里少不了的火锅,

背后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

边吃边讲给你~

又到了寒冷的冬季,这种时候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聚集三五好友,窝在温暖的房间里吃着火锅看飘雪了!无论是老北京涮羊肉,还是重庆火锅,亦或东北的白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只要热腾腾的汤一开始冒泡,所有的寒气都能在一瞬间消失不见,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火锅这种美食,在全国各地都能占据一席之地了!

但你知道吗,这个现代人的冬季必备宝物,其实不仅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如和我一起,边吃火锅,边来了解一下吧!

火锅给您煮上,咱们边吃边聊

火锅顾名思义,就是用火将锅中汤水烧开,在其中煮涮食物来食用,边煮边吃。世界各地都有火锅,比如瑞士的乳酪火锅、印度咖喱火锅、日本的寿喜烧等,但火锅最为盛行的地区,还是在东亚。而我国的火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仅口味、吃法众多,历史也极其悠久。

涮煮食物

若说人类闻到的第一缕食物香气来源于烤肉,那么煮制食物则是文明开始时的第一餐盛宴。据考证,火锅的雏形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在青铜器时代,人们以鼎作为烹饪之器,同时,“民以食为天”,鼎也是国家重要的礼器。那时人们“击钟列鼎”,围坐在鼎四周,将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是不是就有点像今天大家一起吃火锅呢?

 
商周时期,人们列鼎而食

而真正的火锅起源,则可追溯至东汉。在出土的东汉文物中,有一类名为“斗”的器具,斗在古时一般被用于军旅煮饭、传警,后来随着发展,人们也用其温酒、加热汤粥等,而“涮火锅”的前身,也是其功能之一。


汉代铜鐎斗

等到了三国时期,火锅就基本成型了,关于它的记载也多了很多,在《魏书》中,就有记载魏文帝使用了“五熟釜”。要说五熟釜就很高端了,不仅是火锅,而且还是分了几格的“鸳鸯锅”在每一格中可以烹饪不同的食物,可以说魏文帝是很会享受了~

现代的鸳鸯锅

到了南北朝,火锅已经开始广泛流行,至唐朝,火锅又被叫成暖锅。有说法认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红泥小火炉”一句,便是指火锅。

时间到了宋代,火锅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河南名菜“拨霞供”便是南宋流传下来的兔肉涮锅。南宋学者林洪曾在其所作《山家清供》中讲述:“游武夷六曲,访至止师,遇雪天 ,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 ,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林洪因兔肉色如云霞,故将其命名为“拨霞供”,流传至今。

老北京涮羊肉

历史上许多帝王都和我们一样喜欢吃火锅,元太祖忽必烈就是其中一位。传说在当年行军打仗时,有一次忽必烈突然想吃羊肉,但此时部队正要开拔,来不及好好烹饪,军中厨师急中生智,将羊肉片成很薄的肉片,放入开水中烫熟,加上葱花等调味料送给忽必烈,想不到忽必烈吃后赞不绝口。

成了皇帝后,忽必烈对曾经在军中吃到的这道菜仍念念不忘,将其赐名为“涮羊肉”,这道菜也就流传开来。

涮羊肉

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是一位火锅爱好者,据传他下江南时没到一地,都要吃火锅,不止如此,他还创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锅宴”——曾在宫中举办“千叟宴”,设下1500余个火锅,邀5000余人前来品尝!

火锅爱好者乾隆

到了近代,火锅依然受到各位大佬们的欢迎,比如胡适就对家乡徽州的火锅情有独钟。梁秋实在《胡适先生二三事》中曾详细描写过胡适先生家中的徽州火锅:“胡先生住上海极司菲尔路的时候,有一回请‘新月’一些朋友到他家里吃饭,菜是胡太太亲自做的——徽州著名的‘一品锅’。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呎,热腾腾的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胡先生详细介绍这一品锅,告诉我们这是徽州人家待客的上品,酒菜、饭菜、汤,都在其中矣。”

胡适一品锅

除了悠久的历史,火锅在不同地方的美食文化,也很值得一提。比如在东北,人们以火锅招待客人时,放菜一般是“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将菜摆的宛如众星捧月一般,以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相反,如果是对待不速之客,则在火锅前面放两个丸子,后面再放飞禽走兽肉,示意送客走人。

各地有不同的火锅文化

在台湾,客家人一般于年初七这一天吃火锅,其中有7样用料是不能缺的:芹菜、蒜、葱、芫菜、韭菜、鱼、肉;这7样食物分别对应了"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巧妙利用中文的谐音,表达了对新一年的期望。

暖暖的火锅,也带来团圆

火锅多为圆形,每当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吃火锅,围成一圈,便成了团团圆圆,而大家一起下筷子吃饭,也展现了感情的亲近和包容。

火锅发展千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无人不吃,无人不喜,在中国的美食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知道你最爱哪种火锅呢?寒冷冬日,不妨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吃一锅暖暖的火锅吧!

寒冷冬日,我们一起吃火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