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高加林的窘态,发现《人生》的过程,就是自我纠错性选择的过程

 行走与写作 2020-04-15

         路遥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中篇小说《人生》,从1982年发表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每次读之,仿佛在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都或多或少带有高加林式的影子,不断地在生活的浪潮中,做着这样那样矛盾而又艰难的选择题。

尽管不同的人读路遥的《人生》,都会读出不一样的品悟和感受,但毋庸置疑的是,从古至今,人生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进行自我纠错性选择的过程,稍不留意,就会滑入高加林式的窘态,甚至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01、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多少人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高加林式的窘态

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有文化有志向的优秀青年,他有着跳出农村,到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断地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可是就像书中说的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命运和高加林开了一个个玩笑,让他一次又一次陷入生活的窘态,跌入人生的低谷。

高加林的窘,是生于农村而又想跳出农村做城里人的窘,是农民的后代,而又不想做农民想工作领工资的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成为城市和农村“边缘人”的窘态

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却在父母省吃俭用中,让他无忧无虑地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当了民办教师,成为在大字不识的农村人中鹤立鸡群般的存在。他不甘平庸而又自命不凡,身上已经没有了做农民的特质。

尽管他依然热爱脚下农村这片热土和在这片热土上辛勤劳作的父母乡亲,可是从骨子里是看不起农民的,也和农民谈不到一块,一心想跳出农村到城里发展,所以他已经融入不到农村,找不到和村里人平等式交流的话题了,成了不折不扣的农村“边缘人”。

他在县城里做民办教师,也无法真正融入到城里人中间。城里人依然看不起他的农民家庭,看不起他农民和民办教师的身份。和城里人,他也无法用平视的眼光和他们进行对等的交流,在县城里,他也只能算是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

对高加林来说,城市和农村这两个世界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他仿佛隔着透明的玻璃,能清晰地看清里面的一切,却无法畅通无阻地深入其间游走其间。

这种“边缘人”的尴尬和窘态,让他极其不服气,并且想尽办法突破这种窘态。

2、陷入盲目倔强与过分自尊的窘态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出是万念俱灰;另一出是踌躇满志”。“踌躇满志”用在高加林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也是他悲剧人生的根源。

正当高加林踌躇满志沉浸在凭自己的能力,有朝一日从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美好梦想中,生活却给了他带头一棒,大队书记高明楼为了自己的儿子,把高加林的民办教师换了下来,让他不得不再一次成为了农民。

如果说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是人生的一次沉重打击,那这次从民办教师回村变成农民的打击,无疑更加沉重,他的人生又一次跌入低谷。

回村劳动的他,悲哀地陷入了盲目倔强和过分自尊的窘态中不能自拔。

因为倔强,他不得当的劳动方法让双手磨出血也不听别人的劝阻停下。因为自尊,他去城里卖馍和掏粪时,像做贼一样到处躲避,生怕遇见熟人,并且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和屈辱。

在农村的骄傲、倔强和自尊,在县城的自卑、蔑视和屈辱的矛盾交织,让高加林像困于笼子的猛虎,陷入了怀才不遇的窘态。

3、虚荣和侥幸心理作祟下错位选择的窘态。

人生中有些看似美丽的转机,其实在诱人的美好外表下,却暗藏着令人万劫不复的陷阱。

高加林远离家乡的伯父调回城里的人事局任局长了,高加林很高兴地以为伯父会应用自己的权利为他安排工作,可是他很快就失望了,因为伯父很正值,杜绝了他到城里工作的这种想法。

人事局副局长马占胜安为了讨好高加林的伯父,走后门安排高加林到县委当通讯干事,高加林的人生似乎出现了一次美丽的转机。

其实高加林心里知道,伯父很反对走后门这种做法,如果知道这件事,一定不会同意让他去工作。但他在虚荣心和侥幸心理的作祟下,做出了一系列错位的选择,让自己陷入了一次次选择性错位的窘态中。

先是兴高采烈地选择接受了这种工作安排,接着陷入城里的同学——已经是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和自己的恋人——农村女孩刘巧珍的艰难爱情选择中,最终做出别人看来是“陈世美”般的错位选择,抛弃自己的农村的恋人刘巧珍,接受了城里同学黄亚萍的爱。

从此,高加林陷入了,在农村是抛弃恋人、见利忘义的“负心汉”,在城里是横刀夺爱、不够朋友的“小人”的双重窘态中。

4、理想破灭跌入人生低谷的窘态

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理想的实现不能违背做人的良心和原则,否则会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

沉浸在美好前途憧憬中的高加林,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对爱情的错位选择,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让自己苦苦追求苦苦选择的一切付之东流。张克南的母亲恼羞成怒,告发了他走后门进城工作的事,高加林被停职回到农村,似锦前程全成虚妄。

没有了工作的加持,高加林和黄亚萍“都在城里工作”天平下建立起来的爱情也随之破灭,悲哀的是,深爱自己的恋人刘巧珍也在绝望中匆匆嫁给了追求她的老实的农民马栓。

农村出身的高加林,尽力地奋斗了一圈后,又回到农村这个起点,到城里工作、做城里人的理想彻底破灭,悲惨地跌入了一无所有的人生低谷的窘态。

      02、选择决定命运,现实生活中自我纠错性选择的重要性

人一生都走在选择的路上,不断地做着选择题,读书时选择学校,毕业了选择工作,到了成家的年纪选择爱情和婚姻。但无论怎么选择,都好像不太完美,就像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描写的: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我们在人生岔路口的每一次选择,都艰难而又纠结,因为我们做出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命运。但有些选择不是一成不变不能修改的,而是可以根据环境和事情的变化,再次进行“自我纠错性选择”

现实生活中,自我纠错性选择非常重要,它能让人迷途知返,也能让人跌入黑暗的深渊。

名著《简爱》中的主人公简,在婚礼上得知自己深爱的未婚夫,还有一个疯妻子,这专婚姻得不到法律认可时,她认为自己的选择“错了”,而及时进行“纠错性选择”离开,她的迷途知返让她获得最终的幸福。《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在进城工作后,觉得自己选择农村女孩刘巧珍“错了”,而及时进行“纠错性选择”了城里的女孩黄亚萍,抛弃了自己的恋人,他的错位选择让他跌入黑暗的深渊。

可见,选择比努力重要,而具有“纠错性选择”的能力,则比选择更重要。那么,如何提高“纠错性选择”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提高价值观和认知能力两方面进行:

决定一个人“纠错性选择”能力的是他的价值观和认知,要提高“纠错性选择”的能力,就要努力提高价值观和认知能力。

价值观是人对社会和人生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简单地说就是你自己的头脑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相对应的就是也知道什么是差的,什么是更差的,什么是最差的。

认知就是一个人通过兴趣、需要、期望以及当时所处心情等因素对事物做出的认识判断。简单地说就是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看自己,看他人。

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价值观和认知的区别,观点不同,你的行为也不同,选择不同,产生的后果也不同。

只有努力提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努力,才能做好并修正每一次选择,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