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遥《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静逸阅读 2022-11-18 发布于北京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出版前作品名几经更换。从初稿时的《加林的故事》、到《生活的乐章》、再到《你得到了什么?》,几次反复之后,最终才定名为《人生》。

《人生》这个名字的由来,是编辑王维玲取自该部作品的引言——柳青《创业史》中一段话的开头两个字: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王维玲在写给路遥的信中说:“人生”两个字,既切题、明快,又好记。

路遥回信道:作品的题目叫《人生》很好,感谢您想了好书名,这个名字很气魄,正合我意。你们对这部作品的重视,使我很高兴。

于是,《人生》正式定名。

《人生》作者:路遥

很多人说《人生》中的高加林身上有作者路遥的影子,而其实,在高加林的身上有我们许多人的影子,既有父辈的,也有我们自己的。

高加林,这位出生在农村、成长于城市的新青年,从民办教师到农民,再从农民到县委大院的宣传员,他的人生被安排、被左右的同时,也埋下了高加林求而不得痛苦的伏笔。

高加林热爱生活,尽全力欲将自己的人生书写完美,却始终未能看清楚人生的真相。

路遥在书中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高加林的悲剧包含诸方面的复杂因素——关于这一切,就让明断的公众去评说吧!

那么,高加林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

这其中,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有农村、城市阶层不同的原因,有人物性格的原因,有受控于人的原因,也有浮华躁动的原因。

而所有这些原因的背后,还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原因,就是高加林骨子里的完美主义。

电影《人生》——高加林

农民的儿子高加林拼命读书十几年,就是为了不再像父辈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高加林成为民办教师的那一刻,他看到美好的前程在向自己招手——民办教师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在城市站稳脚跟。

这一切的完美设想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高加林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茫然无措

从教师变成农民,事业受挫意难平

高加林作为民办教师的身份,被大队书记利用职权撤换了下来。重新成为农民的高加林,是早已脱离土地多年的“城里人,他对农村有着来自心底深处的抵触。

因为曾经见过更广阔的天地,农村的这一方田野再难束缚住高加林那颗想飞的心灵。他想要抗争,被年迈的父亲高玉德拉住了。

这一下子慌坏了高玉德。他赤脚片跳下坑来,赶忙捉住了儿子的光胳膊:“我老了,争不得这口气了;你还嫩,招架不住人家的打击报复。”

在高加林父亲的眼中,阶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大队书记掌控着一家人的命运。即使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掉,一家人面对大队书记时依然要笑脸相迎。只有这样,日子才不会更加艰难。

高加林虽然不认同父亲的决定,但是,短暂的沉沦过后,高加林决定上山劳动

这也是这部作品中高加林可贵的一面。

即使有着诸多的不如意,高加林仍然记得身为人子的责任与担当。他知道失去民办教师的收入对这个家意味着什么,虽然没有做好成为一个农民的准备,但是高加林倔强地拿起了镢头。

他要让所有的庄稼人看见,庄稼人最重要的品质——吃苦精神,他高加林也具备。

电影《人生》剧照

爱情,不是皮鞋与布鞋间的选择题

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的两段感情都是被动接受的。刘巧珍的纯朴善良和黄亚萍热情如火都让高加林失去了对爱情的基本判断力。

有人说,如果高加林没有进城,就会和刘巧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如果高加林没有被顶替了民办教师的职务就会与黄亚萍恋爱结婚生子。

我却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无论选择谁,高加林都会有遗憾,都无法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和高加林说起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的刘巧珍,能够让高加林感受到平淡生活的幸福,却无法让高加林获取精神上的共鸣;而给高加林展现了未来美好蓝图的黄亚萍带给高加林的是罗曼蒂克式的热恋,却难让高加林走进柴米油盐的烟火人间。

高加林在刘巧珍身上得到的是失意后的慰藉,而在黄亚萍身上看到的是能够帮助自己“飞”起来的东风。从一开始,高加林对待爱情的态度就是不纯粹的,这也是他终将失去爱情的必然结果。

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厚夫在《路遥传》中写道:路遥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是位敬畏文字的虔诚之人。

他写稿时只用圆珠笔,以确保笔墨的流畅。他誊写稿件时有个习惯,无论房间怎样乱,但写字台必须一尘不染,否则就写不下去。他珍爱稿件上的每一个文字,绝不胡乱涂抹。

由此,读者也就不难理解路遥笔下的高加林有着与生俱来的完美主义特质的原因了。

心理学家说:完美主义是一种建立在处处不满意、不完美之上的,极度追求完美、毫无瑕疵的想法。

高加林的完美主义不是建立在处处不满意之上的,而是建立在追求完美之上的。高加林渴望走出农村,渴望摆脱农民身份,他为了实现自己“走出农村”的梦想格外努力。

作者路遥将高加林塑造成一个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青年形象,高加林踏实认真,也浮躁不安;自尊自强,也自卑自负;高加林对现实妥协,也抓住一切机会奋起反抗。

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笔下高加林充满了个性魅力,让读者对高加林过山车似的人生际遇怀有深深的同情。想要走出农村的高加林似乎没有错,为了理想放弃爱情的高加林似乎也没有错。

然而,牟足了全身力气向前奔跑的高加林,为了实现理想不顾一切。他忽略了德顺爷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出来的暗示,也无视了巧珍看透生活本质的灵慧。

作品中,路遥巧珍借妹妹巧玲的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整部作品中,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两个人物就是德顺爷和刘巧珍。

德顺爷说:“我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心里……”

一生未娶的德顺爷,读懂了相恋不能相守的人生无奈。在恋人被迫远嫁他乡之后,德顺爷宁可孤孤单单过一生,也不愿将就着再找一位伴侣。

电影《人生》——刘巧珍

“妹妹你放心,不管怎样,我还得活人。”决定嫁给马拴的刘巧珍将与高加林相恋当作一段偷来的时光,她始终明白自己与高加林之间是有差距的。虽然刘巧珍努力想要拉近这段距离,但是从未上学认字的过往,让她无所适从。

刘巧珍对妹妹巧玲说:

巧玲,好妹妹,你不要忘了二姐……你要常来看我。二姐没有念过书,但心里喜欢有文化的人……我现在只有看见你,心里才畅快一点……

德顺爷和刘巧珍将那些珍贵的过往看作是生命中的诗和远方,虽然心底有遗憾,但在失意过后,他们抱着更大的热情去面对生活。

他们将自己的脚印印在那片泥泞的土地上,不回头地向前奔跑,脚踩大地,努力实现真实的美好人生。

路遥故居

失去工作失去爱情的高加林兜兜转转之后,重新回到原点。这个看似失败的人生轨迹,却在激励着无数人向着梦想努力。

这就是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路遥将人生的沟坎看做每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路遥说:这并非结局;路遥说: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了死狗了……

我们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不完美才是人生。

路遥笔下的《人生》书写的正是这种不完美的人生。它是真实的人生,它是令无数人心潮澎湃的人生,它是失败千次重来万次的人生,它是脚踩大地走出来的美好人生。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