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少年得到的小伙伴来找我谈谈作文的【结构】问题。 但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 ① 中间“神奇的3”怎么排列?是不是也能有个“万金油”公式? ② 开头、结尾套路化,怎么破? 其实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是同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讲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没有。 的确有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比如我在《实战写作课》(点击可达)上说到过几个大家日常写作文时最常用的:【沿着时间线排列】和【多角度拓展】,以及还有一个略有难度、但效果很好的【层进】。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自行复习课程里的相关内容。 还有一些其他的结构模式,我在阅读、写作课程里也都有说到,大家平时读到好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注意总结和借鉴、运用。 不过,具体到某一篇文章,采用哪种结构模式——或将几种结构模式加以综合,或基于某种结构加以改造,等等,这个具体的做法,不是理论可以告诉你的,也不是预先决定的,必须从所写的内容中来。 这句话我其实也说过很多遍了:内容带动形式。 该说的都说过。而且都说过很多次。 进入下一个问题:怎么让内容带动形式呢? 首先,你得有内容。这就要说到今天重点要强调的问题了——很可惜,也是我之前反反复复说过很多次的:写作的起点,不是词句,不是打开作文本、铺开稿纸动笔去写,而是收集素材、准备内容。 《实战写作课》(点击可达)的第一课,请自行复习一遍。 很多人写文章,都是边写边想,写着写着卡住了——其实就是不知道后面有什么内容可以写。这样做,怎么会有好的结构呢?就像造房子之前没有图纸,砖头先堆起来再说,堆到一半发现房子变成一个很奇怪的形状,而且砖块也不够用了…… 所以写作的起点,必须是【内容】。通过观察、体验、思考,通过头脑风暴,通过搜索、查阅资料,等等一系列的方法,把内容素材尽可能地收集到位,汇总起来。 然后,再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 ◆ 第一步,分类。合并同类项。 ◆ 第二步,在各类之间,建立逻辑关联。 ◆ 第三步,根据这些逻辑关联,确定文章结构。 逻辑上有先后关系的,就用【时间线】;分属不同角度的,就用【分角度讨论】;有因果关系的,就用【因果结构】;同时说到事物正反两面的,就用【二分法】;有递进关系的,就用【层进】…… 结构是由具体要探讨的内容、以及探讨重点决定的。 现在可以说到开头、结尾的问题了。 为什么许多人写出来的都很套路化?撇开已经习惯于套路化、懒得自己动脑筋的情况不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写作顺序上: 还没想好文章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角度和重点是什么,就已经在写开头了。那还能写出什么来?只有套路化的一些空泛之谈,一些貌似漂亮、实际上什么具体内容都没有的词句了。 所以,再强调一次:先内容,再结构,之后思考具体落笔怎么写——包括开头、结尾怎么写。 ◆ 开头部分,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广告”,把其中最能吸引读者的内容提到最前面来写,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邀请他们进入文章。 ◆ 结尾部分,则是对文章内容的回顾,让读者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有可能,也可以再做一些延伸,让读者读完以后继续思考。 这些方法,我都讲过很多次。可是如果你没有在落笔去写之前,就把素材都收集好、整理出来,把内容和重点都思考清楚,那么这些方法都是不可能用得起来、用得好的。 我给你的这句“万金油”口诀:开头—结尾—中间“神奇的3”,就相当于金庸小说中的太祖长拳,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你内力足够深厚,有饱满的内容,把角度、重点和逻辑都思考清楚了,完全可以一套方法打天下。 至于我说了多少遍,还是嫌收集素材、整理内容太麻烦的。这不就是大家常说了“我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吗?之所以过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根本没有在好好过。 今天真是疯狂吐槽。最后以一句鸡汤结尾算了:那条看起来最费劲的路,其实才是捷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