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病机——津液代谢失常

 人老颠东 2020-04-16

大熊

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津液的代谢失常是最后一个基本病机。最近天气比较干燥,周围很多朋友经常会出现口干舌燥、皮肤脱皮、面部紧绷的现象,即使再怎么狂喝水,也无法缓解。这就是津液代谢不正常,实际上这些现象在中医上称为“津液缺失”,需要补充津液才能缓解。
 
津液是什么呢?中医里说的“津液”,是指人体内的一切水液,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尿液、汗水、眼泪、鼻涕等。人体津液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滋养濡养的作用,比如古人常把口水称为“华池之水”、“玉泉”等,认为口水具有养生保健之功效。此外,人体津液还能生化血液,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起到维护健康的作用。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论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就是存津液。
 
在津液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的正常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相对衡定的基本条件。津液代谢失常,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的生成不足,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潴留、停阻、泛滥等病理变化。
 
人体内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从五脏来讲,津液代谢与肺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肺、脾、肾等脏腑中,任何一脏或任何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都会导致津液的代谢失常,形成体内津液不足,或是津液在体内潴留,从而内生水湿或痰饮。

 

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变化。津液不足是怎么造成的呢?一个是外感燥热之邪或五志之火,另外高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或过多的服用辛燥之剂等都会引起津液耗伤。
 
津液不足,就像是机器运转过程中少了润滑油,运行起来总是卡卡的,还会发出滋啦的摩擦声。也像是太阳下晒了好几天的植物,由于没及时浇水,它开始缩成一团,皱巴巴的,没生气。有什么表现呢?比如皮肤干燥,眼角干涩,口干舌燥等。如果是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那会表现为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皮肤毛发枯槁,甚至手足震颤蠕动等,这些属于阴液枯涸以及动风的临床表现。
 
比如有些老人,在夏天出现了手抖头抖的现象,突然出现的,也不是帕金森,就是津液不足导致的,因为肝主筋,如果肝血不足,就无法濡养筋脉,导致抽动。也应该滋养津液,用沙参、麦冬、生地黄等,抖动就会迅速消失。
 
一般说来,轻者为伤津,重者为伤阴。伤津并不一定兼有伤阴,但伤阴则必兼有伤津,所以说伤津乃伤阴之渐,伤阴乃津枯之甚。
 

水湿停聚


水湿停聚是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的功能出现了问题,结果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潴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成痰饮的一种病理变化。津液的正常输布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脾的运化功能障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湿停聚,主要形成湿浊困阻、痰饮凝聚和水液潴留等病理变化。
 
1.湿浊困阻
 
湿浊困阻以脾不运湿为主要原因,湿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前面讲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湿浊困阻后会出现很多表现。
 
如果湿困阻清窍,会出现头目眩晕,鼻塞,打不起精神,呵欠连连,上班提不起精神。
 
湿阻中焦,湿气内停,脾失健运,可以出现腹胀满闷,导致虚胖或者不长肉;
 
在下焦,湿气流注,会出现大便溏烂、甚至泄泻拉水,这种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夏秋之际一冷一热导致的胃肠型感冒!
 
因此中医说湿之为病最多,“其为害最缓,最隐,而难觉察也。”
 
2.痰饮凝聚
 
痰与饮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患的致病因素,导致复杂的病理变化。
 
痰饮凝聚最主要涉及的脏腑就是肺胃心,肺胃心功能失常会引起痰饮凝聚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比如痰阻于肺,会出现咳喘咯痰;痰迷心窍,会岀现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会出现恶心呕吐、脘痞不舒,即胃脘痞满不舒畅;痰留经络筋骨,会岀现瘰疬痰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疽流注。瘰疬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淋巴结的结核,淋巴累累如串珠。痰核比如像腱鞘囊肿之类的,皮肤下囊性的肿块。阴疽流注指寒痰留滞在经脉筋骨而出现的阴性的皮肤肿疡,皮肤不红不肿不痛。流注是指有瘘管从一端通向另一端,流白色或黄色脓液。痰浊上犯头目会出现晕眩昏冒,痰气凝结在咽喉会出现梅核气,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慢性咽炎。患者自觉咽中如有炙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中医叫作梅核气。饮停胸胁称为悬饮,类似于胸膜炎,胸膜肋角下有液体停留。饮停于胸称为支饮,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饮留四肢称为溢饮,类似于水肿证。这些都属于痰饮凝聚的病理表现。
 
3.水液潴留
 
中医认为水液的代谢与五脏六腑均可相关,最相关的二脏为肾和脾,肾阳和脾阳是水液代谢的原动力,当肾不能主水,脾不能运化水湿时,体内就会出现水液潴留,导致水肿等疾病的发生。水液泛溢肌肤,会出现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至全身水肿。如果水邪潴留腹腔,则腹肿胀大,发为腹水。
 
比如我看过这样一个医案,有个30多岁的女子每到月经前期,就会出现经前浮肿,但月经正常。“望”其舌苔黄,面目胖肿,体型丰腴,面色苍白;“切”其脉弦滑。这种经行浮肿的辨证就是脾虚湿盛,那我们治疗的时候着眼点就应该放到健脾化湿上,这样治疗一段时间就正常了。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导致的病证见下图:



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津液与气血之间关系失调,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及津亏血瘀等几方面。
 
1.水停气阻
 
水停气阻是水液停贮体内,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肝主疏泄,参与水液代谢调节,强调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水液代谢的时候,水湿停聚会阻滞人体气机运行,而导致气滞,两者互为因果,最终的结果形成了气滞水停这样一个病理结果。
 
临床表现和水饮停滞位置有关,如水饮阻肺,则肺气壅滞,失于肃降,表现为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会使得心阳被抑,出现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会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出现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恶心呕吐等症;水饮停于四肢,会阻滞经脉气血的流通,这时候除了出现浮肿外,还会出现肢体沉困或胀痛。
 
2.气随液脱
 
气随液脱是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气阴两脱的病理变化。气随液脱多由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
 
气随液脱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气阴两脱。比如急性胃肠炎,一天之内剧烈吐泻,脱水,吐的胃内容物是水,排泄是水样便,很快眼眶塌下来,皮肤弹性没了,瘦下来了,这就是短时间的机体大量的脱液,大量的剧烈脱液同时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少气乏力,这种气虚的特征。当然严重的还会出现手足不温,脉微欲绝,这是什么呢?就是气虚之极,阳气暴脱,进入亡阳这个阶段。中医治疗大量脱水最后引起的休克,也是重在治气。
 
3.津枯血燥
 
津枯血燥是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津液是以经络为通道输布于全身,同时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津液亏乏,血脉空虚,就会造成津枯血燥。津液亏乏的原因常常是高热伤津,或烧伤,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
 
临床表现是心烦、鼻咽干燥、口渴喜饮、肌肉消瘦、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4.津亏血瘀
 
津亏血瘀指津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液运行通畅的重要条件。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正常,需要血液充盈,如果高烧,大汗等原因导致阴液大量的丢失,那参与血液形成的成分减少,就会影响了血液运行速度,导致血瘀。
 
临床表现即可在原有津液亏损不足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见瘀斑等症。这也就是津液大量损伤后肌肤出现瘀血的原因。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常汇总表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