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气血精液

 p0oouuu 2019-01-20

  人的身体构造很是奇妙,有的时候我们很是不能理解一些特殊词语来源,到底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今天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说的精气津液到底该怎么去理解,精气与津液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精,⑴生殖之精,包括男性之精及女性之卵。《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⑵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⑶构成万物的灵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天有精,地有形。”

  ⑷专一;单纯。《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⑸通“晴”。爽朗、清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⑹水谷之精微。《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⑺新生之谓。《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杨上善注:“精者,谓月初血气随月新生,故曰精。”

  ⑻脏腑之精。《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

  ⑼指物质之纯净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营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注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⑽振作、寤兴,精力充沛。《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暝。”

  ⑾通“情”。情状。《灵枢.五音五味》:“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

  ⑿精审,审度。《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精以时服”,即审时而服。)

  ⒀阴血、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⒁指心神。《素问.经脉别论》:“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⒂通“清”。清楚、明白。《灵枢.本神》:“魂伤则狂妄不精。”

  ⒃指日月五星。《素问.五运行大论》:“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⒄深入,用功深。《伤寒论.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气(Qi, Vital Energy),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范畴之一,指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

  气(Qi, Vital Energy),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范畴之一,指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寒暑的更替,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这些思想被引进中医领域,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脏腑、诸窍、精、气、血等都是由气聚而成的有形之质,而元气、宗气、卫气等无形之气,则具有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等作用,如通过呼吸与自然界交换气体,推动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排出糟粕等。气属阳,有推动、营养、气化、温煦、固摄、防御等作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滞、气陷等。

  生成与分类

  气根据来源、作用、存在部位有不同名称。从来源分类,有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区分。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与原动力,来源于先天父母,是由父母之精气相合而成,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肾与命门,并通过三焦而运布于全身。人出生之后,元气不断得到后天之气的充养,使之不断充盛。后天之气包括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是饮食经过人体的消化吸收后而形成的具有营养人体的精微物质。呼吸之气是指经过肺脏呼吸作用而吸入人体的自然界之清气,经人体利用后,由肺脏将浊气排出体外。呼吸之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营养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气相合,聚积于人体胸中而形成宗气。宗气聚于两乳之间的“膻中”(又称之为“气海”)。宗气走息道而行呼吸,凡语言、声音与呼吸皆与宗气有关,同时还有维持气血运行,维持心脏运行血液,保持心脏搏动的力量与节律,维持肢体正常体温与活动能力等作用。

  从作用分类,又分营气与卫气。营气,又称“荣气”,是与血液并行于脉中之气,是水谷之气被人体吸收后行于脉中而形成,具有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与化生血液的作用。卫气,指运行于脉外的皮肤、肌肉之间的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入,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组织器官,调节腠理的开合与汗液的排泄等作用。卫气根于先天元气,依赖后天水谷之气的的充养,依赖肺脏的宣发而布达于皮毛、肌腠和周身各组织器官。

  从所在部位分类,又分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脏腑之气,是构成各个脏腑实体并维持其正常功能作用的本原物质,存在于每个脏腑之中。分别称之为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胆气、胃气、大肠之气、小肠之气、膀胱之气与三焦之气等。经络之气,是指存在于经络之中的气,亦是维持经络发挥正常功能作用的本原物质。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各有其气。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均来源于先天之气,是元气充盛于脏腑经络而成。在生命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后天之气的充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六类气,统属于“正气”范围。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行于脉中之营气,运行于脉外则成为卫气;脉外之卫气行于脉中又成为营气;营气营养于脏腑,则成为脏腑之气的一部分,等等。故有人身同一气之说。

  人身之气作用

  人身之气的作用,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推动作用。气的运动推动人体中血液的运行与水液的正常代谢。②温煦作用。气对人体有温养作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③防御作用。气有护卫人体、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④固摄作用。气有防止血液及人体内正常存在的水液无故流失的作用,包括控制血液在脉道中正常循行,胃液、肠液及其他人身分泌液的正常分泌,以及汗液、尿液的正常排泄等。⑤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人体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指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水液经过气化作用转化为汗液、尿液而排出体外;水谷之精气经过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精、血二者之间通过气化作用以互相转化等。

  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升指上升,降指下降,出指外达,入指入内。由于气的不断升降出入,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也维持着自然界万物的运动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曾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生长壮老已,是包括人体在内的动物生命过程,生长化收藏是草木植物的生长过程。升降出入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变化之源。

  主要病理表现与治则

  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气,统属于正气,导致人体产生各种疾病的致病物质统称为邪气。人体内存在的食积、痰饮、水湿、虫积、瘀血、内寒、内热等致病因子,也属于邪气范畴。人所以患病,不外乎两个方面,或者是正气不足,或者是邪气侵袭而停留于人体。因此,治疗疾病采取攻、补等治法,无非用以扶持人体虚损之正气,去除存在于人体的邪气。

  人身之气的失常表现有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可分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气虚是人身之气不足,包括元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脏腑虚弱、脏腑功能活动减弱,机体抗御病邪能力下降。临床症状可见有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舌胖质淡,脉弱无力等,治疗应以补气为大法。气陷是以气无力升举为特点,是因气不足而升举之力减弱,多表现为脏器位置下移,且以脾气不足为多见。临床可表现为腹胀重坠,脱肛,子宫下垂,大小便滑泄等,并伴有气虚的临床症状,治疗应以补气升陷为大法。气滞是指体内之气运行阻塞不畅,又称为气郁或气结。由于气滞难行,脏腑功能有障碍,临床表现以闷胀、疼痛为多见,特点为胀重于痛,时轻时重,时胀时消,或窜痛,尤以胸闷腹胀为多见,治疗则以理气、行气为大法。气逆是指人身之气上逆而不得下行。脏腑之中,肺主肃降,胃主和降,肝主疏泄,其正常生理功能应以气下降通畅为顺。在疾病过程中,肺、胃、肝等脏腑功能遭受影响,产生气反上逆的证候,如肺气上逆的咳喘,胃气上逆的呃逆、呕吐等,治疗应以降气为大法。

  与精、血、津液的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关系密切。气与精可以互相化生,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与血之间,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统摄血液而使之不溢于脉外,并可化生血液;血则可以载气而行,布达全身,并可生气。气与津液之间,气可推动津液运行与布散,还可化生津液;而津液大量流失,又可使气随液失脱,损耗人身之气。人身之气充盛,是保持精、血、津液充盛并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条件。在治疗精、血、津液病证时,往往注重调补人身之气,如益气生精、益气养血、益气摄血、益气活血、益气行水、益气生津等常用治法。

  血(Blood,Xue),由水谷精微所化生、通过脏腑的气化作用变化而成,并在脉管中循环运行的红色体液。它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血与气须臾不可分离,其生成和循行与气、精、津液等物质及脏腑功能攸关。血液充盈脉中,周流适度,则内而脏腑、外而四肢百骸得其濡养,保持人体健康的状态。血液亏虚则脏腑功能衰减,主要出现虚、寒、热、瘀等病理变化。治疗血的病变必须从脏腑和气、精、津液等有关方面入手。

  生成

  人体摄入的水谷经脾胃的运化生成精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中含有营气和津液,营气是血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中医学常“营血”并称。津液渗灌于血脉,能补充血液,不仅是组成血的基本物质,抑且为血液流畅之源。清代以后,又进而认识到肾之精髓对生成血液的重要作用。精藏于肾,水谷精微的化生缘于脾,故血的生成,于脾肾二脏关系尤为密切。

  循行

  血属阴,气属阳,气血相依。血的运行主要依靠气的推动,中医学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心主血脉,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再经肺的呼吸,敷布全身;肝为藏血之脏,又能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脾司统血之职,使血循经而行。所以,血的正常运行,依赖心、肺、肝、脾各脏功能相互协调。

  功能

  血是脏腑产生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血还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气充盛,血脉调和,则人保持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考敏捷、目掌指足活动自如等。

  病变及其治疗

  血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虚、血寒、血热、血瘀等。血虚是由大出血,或生化之源不足,如营养不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肾精亏虚等因素所致,临床表现有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心悸失眠、毛发干枯、手足发麻等,在妇女还可见月经闭止或经来色淡量少。如果血虚生燥则大便干结、口干欲饮。血寒是由寒邪侵袭,或体内阳气不足所致,其表现主要有面清肢冷、心腹怕寒、腹中隐痛、得热则止,在妇女还可见月经后期等。血热多由邪热入血所致,其表现主要有身热、躁扰若狂、身发斑疹、吐血、衄血等。瘀血的形成是由于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未排出体外所致,可见疼痛不休、痛处不移、面色晦滞、局部或有肿块等。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病因,导致许多新的病证产生,如瘀血阻滞、水液代谢受阻、水湿因之潴留,所以前人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说法。脾胃是血的生化之源,故治疗血虚,应重视调理脾胃和注意营养物的摄入,前人对多种血证的善后,十分注重运用调理脾胃的药物,道理即在于此。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能生血的理论与西医骨髓有造血机能之说颇合,现代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通过补肾而生血,也不断积累了新的经验。血分有寒,治宜养血散寒。邪热入血,治宜凉血散血。对瘀血运用活血化瘀治则,被广泛应用到冠心病、闭塞性脑血管疾患、肺心病、慢性肝炎、肾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肿瘤等多种病的治疗中。

  津液,生理学名词

  ①津与液的合称。饮食精微通过胃、脾、肺、三焦等脏腑的作用而化生的营养物质。在脉内的,为组成血液的成分;在脉外的,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津和液通常并提,但二者在性质、分布和功用方面,均有不同之处。各详该条。

  ②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灵枢.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决气》:“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说明血、尿、汗均由津液化生,并可调节体液平衡。

  津液的基本概念

  (一)津液的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津和液异同:津与液皆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各种津液因性质、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为津和液两类。将存在于气血之中,散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清而稀薄,流动性较大,具有湿润作用的称为津;将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孔窍等组织,稠而浓浊,流动性较小,具有滋养作用的称为液。津与液二者本质相同,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往往津液并称。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很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胃的受纳,小肠的吸收,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三焦为通道等。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如润泽浅表的皮毛、肌肉,滋润深部的脏腑,充养骨髓和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滑利关节等。如果津液的输布、排泄失常,就会滋生水饮,或酿生痰浊,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灵枢。决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这里简要地指出了津和液的概念及功能。而现代医学对液体成分也分成了两大类,即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通过探究,觉察津、液似分指这两类物质。

  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生成源于饮食水谷,经胃的受纳、腐熟、消化,精微部分下传小肠,经小肠分别清浊,吸收其中有营养的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脾,糟粕部分下传大肠,大肠吸收糟粕中残余水分,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津液的输布主要由脾、肺、肾和三焦完成。脾将胃肠输送来的津液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经三焦通道,把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内注脏腑,以濡润营养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代谢废物下归于膀胱,经肾脏的气化作用,再将代谢废物中有营养作用的清的部分上升到肺,输布全身,将代谢废物中无营养作用的浊的部分从膀胱以尿、从汗孔以汗排出体外,推陈纳新,维持人体体液的相对平衡。津液的新陈代谢过程是通过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相互配合完成的,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简要地概括了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全过程。

  津液的生理功能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津液以水为主体,有很强的滋润作用;含多种营养物质,有营养功能。津较清稀,含水量多,其滋润作用大于液;液较稠厚,营养丰富,其营养作用大于津。分布于体表的津液滋润皮肤,温养肌肉,使肌肉丰润,毛发光泽;体内的津液能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孔窍的津液,使口、眼、鼻等九窍滋润;流入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渗入骨髓的津液能充养骨髓和脑髓;进入血脉的津液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血液充足,环流不息。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之间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津液作为阴精的一部分,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脏腑之阴的正常与否,与津液的盛衰是分不开的。人体根据体内和环境的改变,通过津液的自稳调节使机体保持正常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如寒冷的时候,皮肤汗孔闭合,汗不能出,下降膀胱而使小便增多;夏暑季节,汗多则津液减少下行,小便也随之减少。当体内丢失水液后,则饮水以增加体内的津液。由此进行体液的调节,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主要病证

  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儒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证候,由于津液不足多从燥化,故又属内燥证的范畴。津液不足的形成,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的原因。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成减少,或因饮水过少、脏气虚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证候。

  主要临床表现

  口渴咽于,唇焦而裂,甚则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病机分析

  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便于为诊断依据。津液有滋润肌肤,濡润空窍的作用,津液亏少则使皮肤口唇舌咽失去儒润滋养,故呈干燥不荣之象;津液亏则不能儒润大肠,而致便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是肌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的正常代谢,不仅仅是维持着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的协调平衡,而且也是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津液代谢的失常,必然会导致机体一系列生理活动的障碍。

  津液代谢失常原因

  主要是由于津液的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多,而致津液不足;其次是由于津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障碍,而致体内的津液滞留,形成湿、痰、饮、水等病理产物。

  一、津液不足,是指体内津液在数量上的减少,导致内则脏腑,外则皮肤,孔窍缺乏津液,失其濡润滋养,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现象。多由于燥热之邪,或脏腑之火、五志过极化火灼伤津液;或因久病、精血不足而致津液枯涸;或过用燥热之剂,耗伤阴液所致。

  一般来说,如炎夏多汗,高热时的口渴引饮,气候干燥季节中常见的口、鼻、皮肤干燥等,均属于伤津的表现;如热病后期或久病精血不足等,可见舌质光红无苔,形体瘦削等,均属于液枯的临床表现。

  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液津得不到正常的向全身输布,因而形成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或是津液停滞于体内某一局部,以致湿从内生,或酿为痰,或成饮,或水泛为肿等。其成因甚多,除了外邪因素外,主要的有气、血和有关脏腑的功能失调。

  津液的正常输布,有赖于肺、脾、肝、肾、三焦等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脏腑的功能失调,则津液不能外输于皮毛和下输于膀胱,而致痰壅于肺,甚则发为水肿;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可使津液在体内环流减弱,而痰湿内生;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则津停;肾失蒸腾气化,则气不化津而致津液停滞;三焦的水道不利,影响了津液在体内的环流和气化功能。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溢于肌肤而为水肿。

  水停气阻指水液停贮,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如水饮阻肺,则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气凌心,则可见心悸、心慌,甚至胸闷心痛等症;水饮停滞中焦则可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食呆滞,甚则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水饮阻滞于经脉则可见肢体困倦、沉重等症出现。

  气随液脱主要指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致阳气暴脱的危候,多由高热、大汗,或严重吐泻所致的气随津脱。

  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耗,血脉中的津液干涸,称为血燥。多因大热伤津,或烧伤灼液,或阴虚劳热等可导致津枯血燥,常见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亏损,血液循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结语:看完文章,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是神奇,精气都不是我们浅薄的认识,那津液就更是不同了。它不仅与我们身体的代谢有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很严重的病变,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注意吧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