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水里的刀子》:对人性和生死的深切观照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4-1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4-17 14:13

  作者:河南漯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剑

  宁夏作家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关于生死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回族老妇人去世后,她的家人准备宰杀家中唯一的大牲老牛为其做“四十”(亡人安葬后第四十天忌日)的故事。作品以伊斯兰宗教信仰为背景,打开了一扇通往宗教和死亡的大门,对人在特定境遇下的生命体验和死亡意识进行了还原。小说于《人民文学》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接连获得了《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随后被新晋导演王学博拍摄成同名电影,相继获得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大奖、马拉喀什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最佳摄影特别奖”与“亚洲电影促进奖”等大奖。而今,重读这篇小说,它依然会带给我强烈而震撼的感觉。

《清水里的刀子》:对人性和生死的深切观照

  《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感悟生死的小说。在我们的传统叙事里,死亡被附加了太多“舍身取义”的意义,又或者一不小心滑进了庄禅的境界,摆出一副“齐生死”的架势。但《清水里的刀子》独辟蹊径,既未书写个体生命直面死亡时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也没有描绘人走向死亡时经历惊心动魄的生命历程,而是选取一个老人的视角,呈现他在老妻亡故后被唤起的生死焦虑及其纾解过程。

  小说从马子善妻子的死开始写起,“和自己在同一面炕上几十年的女人终于赶在主麻前头埋掉了”,马子善老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用一头小青驴从南山驮来年轻媳妇的情景。“两只鞋面上绣满花的脚”似乎还在“一荡一荡”的,这时候“她却已变成坟院里一个新的坟包了”。马子善的一声叹息,透露出他对于生命永恒的无限怀恋之情。但人终究会死,在尘世中忙碌奔走的人们都无法摆脱最终的归宿,生前各种琐屑的欲求、得失也将在死亡降临的瞬间归于虚无。这结局,“细想起来,真是惊心动魄”,但老马也从一个强壮的青年混成了眼前这苍老的衰朽不堪的样子。在怅然的今昔对比中,他仿佛听到来自死亡的召唤,但“想到自己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死掉,他突然觉得一种异常的伤感与恐惧”。

  老牛之死,在父子俩的心中激荡起阵阵波澜。耶尔古拜的惊愕、马子善的感动,表明他们的生命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在这超越中,他们的死亡意识得到升华。终有一天,在那生命的清水里,他们将清晰地看到那把属于自己的刀子。《清水里的刀子》所记录的这种体验和思考,恰恰标志着小说创作已开始走向对于死亡的现代性书写。

  《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关于神性的小说。神性主要缘自一头老牛。作品中那头勤勉的老牛,神秘而又厚重,正是一个救赎者的形象。对其死亡经历进行近距离观照,人们可以从它身上领略到一种崭新的、健全的、生命存在形态。黄牛执着地生存,坦然地死亡,它的一生即是对这种生命结构的完美诠译。在数十年的岁月里,牛为人役使,默默承受生活的苦难。这种强大的定力,来自于对自身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最后,它等待了一生的日子即将来临,于是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让自己有一个清洁的内里去迎接死亡的庆典。

  对于生、死,沉默的老牛始终显得平和,因为一切都如同清水里的刀子那样一览无余,皆在其把握之中。它尽可以从容地品味生命,支配死亡,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存在的自由,驾驭自己的生命。

  作者对老牛死亡哲学的拿捏,很有分寸。小说通过凸显牛的神性,隐喻地揭露、反思了人的局限性,借此上升到对一切生命的生与死的哲思,从而深化了作品的深度。

  《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传递回族文化的小说。作品展现了宁夏西海固的穆斯林家庭为亡人做“四十”葬礼仪式,文中使用了大量宗教和回族常用的特殊用语,呈现出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和民俗文化。如回族的民间谚语“宁睡古坟野,不睡古窑窑”,可以看出坟场在回族民众心目中的重要作用。马子善老人将精心粘好的《古兰经》放在“像金子那样的阳光照耀的桌面”,内心似乎一霎时就达到了澄明的境界。这些内容,让读者们感受到了神秘的宗教气息。

  再如作者在小说中记述:“记得老人们都讲过的,说牛这样的生命是大牲,如果举念端正,把牛用到好路上,那么,这头牛在献出自己的生命之前,会在饮它的清水里看到与自己有关的那把刀子,自此就不吃不喝了”。这不但很好地解释了民族的习俗,而且,与题目《清水里的刀子》相对应。

  《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叙事简约的小说。小说采用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叙事手法,纯净灵透,精致典雅。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马子善老人,还是耶尔古拜,甚至通灵的老牛,都是性格单纯的生命个体。马子善老人和老牛构成了作家生命哲学的两极,他们互为参照,共同阐释着生命的本然状态。

  在环境描写上,作者渲染了宁静祥和而又感伤肃穆的氛围:“四周一片寂静,坟院里的风微凉地掠过他的脸面,有些竟吹入他耳朵的深处”,“晨光给高高的树梢上淡淡地涂了一抹金色。无数的麻雀在巨大的树冠里异常激越地吵着,让人的心里荡开着一粼一粼很温馨的银波”,“牛棚有着一些缝隙,一些金叶子似的阳光从那些缝隙里照进来,很短,往往在空间就莫名地消失了”,“大大的玻璃窗上,阳光照进来,像金子那样的阳光落在大大的桌面上,落在摊开的古老的经典上”。这些描写都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却又空洞的氛围,衬托了马子善的心态以及老牛的情态,与作品的总体情调相一致。

  简约的叙述和深切的观照,构成一种张力,“死亡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中得到观照,心灵在生存之外获得安放”,而在这痛苦、丰富却又异常纯净的文本世界里,一种久违的感动,宛若那盆清水,悄然洗去我们心头堆积的灰尘。(王剑)

[ 责编:崔益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