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完这本书你才会懂得中国人!

 千冰室 2020-04-18

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五千多年历史中,流传千古的经书可谓汗牛充栋,灿烂夺目,经久不衰。上至先秦古书《山海经》,下至四书五经,其思想内涵孕育了而今之中国。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为了能够改变孱弱的国家体制,改变被侵略和奴役的现实,无数思想家、实业家、哲学家,开启了挽救中国之旅。

中国开始走上了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时至今日,大部分人认为现代化便是西方化,而国际化则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

从表面上看,中国人确实变了。有人评论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有人说:“如今的中国人,数典忘祖的人越来越多,简直不像个中国人。”

实质上,那些深藏血液中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我们的基本观念没有改变,落叶归根,饮水思源,不忘本乃是中国人最大的特点。

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王,中国医药之祖,文字、太极八卦、渔猎以及婚姻的创造者——伏羲,正是我们最初的根。

伏羲通过“河图”和“洛书”推演出阴阳八卦,并演算出三十六卦,直到商末年的姬昌在牢中将三十六卦推演到今天的六十四卦,历史上称为“文王六十四卦”并且与河图洛书融合著成了今天的《易经》。

以经书为依托而形成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等各大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这个大花园中可谓万紫千红、春光满园、各有千秋。而其中最瞩目、最古老、最根深叶茂的,非《周易》莫属。

《周易》是中华万千书经之首,是中国诸多思想派别的活水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儒家视为“六经之首”、道家视为“大道之源”、佛家尊之为“三十二相之用”,诸子百家都从《周易》中吸取智慧,各取所需。

无论是往昔的英雄人物、文人墨客,亦或是当代学者都对《周易》青睐有加,著解者数不胜数,正是有这些大家对《周易》的应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周易》是历经3200多年的洗礼,由伏羲、文王、孔子一代代传承至今,苦心钻研研究发展而成。

而今之中国人大抵目光短浅,满身浮躁之气,不敢追求艰深的道理,宁可胡编乱造、以偏概全,却沾沾自喜,认为“已经找到了真理”。

同样研究《易经》,许多人偏爱术数,导致迷信的气氛十分浓厚。术数也是易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对此我们不反对,但它毕竟属于“小用”的部分。义理的发扬,才是易学的“大用”。

孔子在倾付“韦编三绝”的超长辛苦后,完成呕心沥血的《经传》之作,从而助力《周易》传世百年。

西方国家对《周易》的翻译为【THE BOOK OF CHANGES】(变化之书),虽然不能完全解释书中的奥义,但其“变化”一词却道破了本书的中心主题。

《周易》中的乾卦(☰)就是代表着“变”,而坤卦(☷)则代表着“化”。以此为基础推演出的六十四卦主宰着万物阴阳变化的生存法则,这些精义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体其精髓就是为了究解天人之际,通晓古今之变,心达人情世故,复兴人间美好。

纵观当今国际之事,无不处在快速的变化之中,而掌握这些变化规律的正是易理。

世界上研究《易经》的国家越来越多,要想看清楚时代的潮流、摸清楚世界趋势,好好地研究一下,恐怕是当务之急了。

知常知变,抓住变化中的常理。看出变中之常,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而立于不败之地。身处21世纪,大家共同研讨易理,发扬《周易》,应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

一码不扫,

可以扫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