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为什么老师越严厉, 全班学生成绩普遍更好? 终于找到原因了

 梦之雪 2020-04-19

都说“严师出高徒”,但实践中都是如此吗?你眼中的“严师”是什么样的?

如果问七八十年代的人,或许印象中的“严师”都是手拿教鞭,对那些不认真听讲的孩子,轻则训斥几句,重则打上几下,甚至还可能掌掴严重违纪的学生。

但在今天,这样的“严师”几乎已经绝迹,一方面,教育部有规定,不能打骂体罚;另一方面,老师也不愿冒丢饭碗的风险,再去严加管教,因为稍有不慎,轻则被学校领导约谈,家长抱怨;重则被告上法庭,承担法律责任。

因而,许多网友调侃,过去开家长会,老师批评孩子,家长常常表态,老师放开手脚收拾他,回家之后,可能孩子还要再挨一顿板子。

而现在的老师则会谨小慎微,就怕得罪一些张口闭口强调“自由民主”的家长,有些言辞或肢体动作过大,可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在搞教育。

那么,是否只有打骂体罚的老师才算“严师”呢?

倒也不尽然,孔子作为最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似乎没经常打骂体罚学生,可能偶尔会有,但更多的,他是以“严师”的形象出现的,学生们表现出对他的极大尊重。

其实,“严”只是相对的,打骂体罚不过是“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老师严厉,学生也很畏惧,但却很愿意同老师亲近,发自心底地喜欢老师。

这样的老师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权威”,是一种“人格魅力”,尤其是孩子越大,越喜欢这样“权威”的老师,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是为自己负责。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老师带出的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会更好。

那么,“严师出高徒”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假设你今天要去面试,你知道其中一位面试官,有权利决定是否录用你。那么,在十几位面试官中,即使有三四位名字十分相近,你是否能够清晰地记住他的名字呢?

其实,这反映了我们记忆的一些特点: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区别性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对孩子来说,随着他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许多知识点会十分近似,容易混淆,像历史年代、公式定理等;

如果某个相似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是喜欢的老师或严厉的老师,又或者是全班都不会,只有他自己回答上来的,那么,他就不太可能与其他相似的知识点混淆。

区别性指的是刺激与其他的记忆痕迹不同。

其实,这也能从科学原理上说明,为什么“严师出高徒”了。由于学生对于严格要求的老师心存敬畏,因而在老师授课过程中,或提问的时候,就会保持高度注意力,因为担忧被老师批评,这样也使记的内容印象更深刻。

相反,如果老师要求不严,那么一些自觉性不强的孩子,学习时就不会特别用心,反正也不必担心后果,所以记的信息就不牢固。

同时,“严师”对学生课后学习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由于老师要求严格,所以布置的作业检查也严格,如果学生心存侥幸,想蒙混过关,常常没有好结果,因而不得不认真完成。

即使老师随口提出的要求,过后可能暂时忘记检查了,学生也需要认真对待,因为他不清楚老师是否真忘记了,还想过一段再检查。

正因如此,“严师”无论是上课,还是课后要求,学生都不敢放松警惕,因为他知道可能的后果,久而久之,他们就逐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用心学习与松散学习的差距就会成绩上体现出来。

因而,如果你的孩子遇到的是一位“严师”,那么,你应该庆幸,更应该好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因为这是为自己孩子的未来负责,而不是为了“迎合”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