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师出高徒吗?我有疑义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2-24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中国人一直对这个“严”情有独钟,什么“严师出高徒”了、“严是爱,松是害”了,还有“严父慈母”等等。

严厉似乎成了好家长的标志之一,严师也备受推崇。我们经常会说,某某家长对孩子管得格外严,这绝对是褒义;或者,这个老师对学生可“严”了,是个好老师。当然,这里的严,大多指的是严厉,如果是严谨、严格、认真,那又另当别论了。

许多焦虑的父母对孩子严厉,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只有保持对孩子的严厉,才能让孩子表现得更好。家长感觉一旦放松,孩子就有退步或堕落的危险。

但是,难道对孩子就“非严即松”吗?这中间还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可以“和善而坚定”,这个我以前文章中多有提及,本文不把这作为重点。

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过于刻板的严父也好,太严肃的严师也罢,他们人生中有一个最大的缺失,那就是失去了亲子之间更多的美好时光,少了师生之间和谐交融的情谊。

曾经有个毕业生告诉我:“我一点都不喜欢我们的班主任,每天一进教室,他就阴沉着脸,好像我们欠了他什么,让人心情一下子就低沉了下来,连学习的情绪都受到了影响。”

还有太多的家长因为对孩子太严厉了,导致孩子一直想逃离家庭——考大学跑得远远的,工作了也很少回家,打电话时和家长更是没有多少话好说。

当我提出上述观点的时候,一定有家长反对。据我所知,有好多家长都曾经希望给孩子找一个“严”一点的班主任。家长的理由是:这个孩子必须让严师管起来,否则就会贪玩不努力。

我认识的一个家长,孩子上初中,托关系找了一个严厉的班主任,结果,孩子青春期逆反,和班主任水火不容,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等到了高中,这个家长虽然也有朋友在儿子学校当老师,但是,他说什么也不再托人找严厉的班主任了。

家长们经常有一种错觉,管理很严的班级,孩子学习成绩格外好。其实,身为老师,我和家长们说句实在话。不可否认,有些班主任确实管班很严,但是,这个严的背后还有更多管理的技巧,否则,仅仅靠严,是很难带出好班来的。但是,大家对于这个严厉的班主任的管班技巧可能知之不多,于是就把成绩好都归结到“严”上去了。

隔行如隔山,其他行业的人不了解教师这个职业,根据我多年当老师的观察,还有很多看起来很温和的老师,班级成绩和班风都非常好,这个比例绝对不比那些严厉的老师要少。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因为性格的原因,真的严厉不起来,但是,大言不惭地说,成绩也还不错,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都很好。学生在校的时候关系融洽,毕业后也是如此。有好多学生毕业二十年来,就没有间断和我的联系。

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微信,考上大学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给我写了信,我至今还留着他们二十年前写给我的信。这份感情对一个教师来说,绝对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

相反,有些班主任虽然很严,但是,不仅师生关系不好,成绩也没有起色。说句不好听的话,学生毕业后很少再和这样的老师联系,并非学生忘恩负义,实在是老师不让人感到亲近。

所以,我想说的是,无论班主任性格温和还是严厉,教育的真情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可能对老师的严厉能够接受,有的就接受不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宽严相济,因材施教,更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

我需要特别提出的,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多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把握他们的心理,以真心对学生,多与学生共情,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老师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对学生严了,就可以管理好班级,或者,自以为只有对学生严厉一些,才能树立班主任的权威。

班主任的权威应该建立在让学生敬佩和爱戴之上,单纯严厉带来的不是权威,而是学生心灵与老师的疏离,这种情感上的疏离,实在是一个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憾事。

我知道,一提出让老师们学一点心理学,大家就会有些抵触。其实,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学习经验,得出了一点心得,那就是学一点心理学,多读一点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受益最大的,首先是自己,其次是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当然,作为老师,受益的还有学生。

不管你的孩子是读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即使孩子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成家立业了,家长和老师也依然有学习的必要,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受益。

尝试着拿起书来,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人生境界,可以感悟和以前不一样的人生,并且也会有不断向好的改变。

总之,再回到主题上,学一点心理学,你将不再执意认为“严师才能出高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