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石门颂》临摹解析(22)

 盛培文图书馆 2020-04-19

同字之变(二)

第三组是一个字有五种写法的,如“中”“石”“子”“南”四字。
五个“中”字的处理,变化难度较大。除了字形大小不同外,就是一个“口”加上一笔竖画,可以利用的元素极少,但即便是这样,其中仍然有诸多的变化,令人不得不叹服《石门颂》中高超的变化手法。除了字的大小悬殊外,笔画粗细也是其主要变化手段。第一个“中”字(见图一)字形较小,第二个“中”字(见图二)的笔画明显粗重,最主要的差异就是起笔角度不同,而且该“中”字以左竖画入纸,字形以方正为主,第三个“中”字(见图三)则略见圆意,第四个“中”字(见图四)将“口”部上下两横都施以弧度,第五个“中”字(见图五)则打破了左右对称,呈左大右小,营造出不均衡的局面,由此生成了不同的变化。
五个“石”字的变化处理亦可见高超手法,主要在于起笔横画与“口”部的错落处理上,即撇画的角度不同。第一个“石”字(见图六)横画较长,撇画也较长,“口”部缩小,营造出某种强烈的反差。第二个“石”字(见图七)最具趣味性,也最见飘逸感,横画收笔与“口”部错开,撇画向左极力放出,“口”部上宽下窄,“以不足胜有余”,相比之下,第一个“石”字则是横画、撇画铺满。第三个“石”字(见图八)颇有行书趣味,起笔横画和“口”部横画平行,呈陡坡状,形成呼应之势。第四个“石”字(见图九)与第一个“石”字近似,但更为夸张,气势也更加强烈。第五个“石”字(见图十)撇画粗重放出,也极其夸张,并进行了延长,估计可能恰遇石缝而生成此效果,有一种别致的疏密对比关系。
五个“子”字不仅大小不同,而且松紧有别,疏密存异。第一个“子”字(见图十一)字形较紧凑,三角形“▽”较小,横画也短,突出一个“紧”字。第二个“子”字(见图十二)横画拉长,三角形“▽”压扁,字形呈扁沓之状。第三个“子”字(见图十三)比较开张,“▽”为半封闭形,竖钩画细致而饱满,基本上为纯粹而标准的圆弧,蓄势待发,力量感很强。第四个“子”字(见图十四)的主要特点是“▽”头夸张放大,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极其夸张。第五个“子”字(见图十五)应该说是汉简写法,字形与第三个“子”字比较接近,但线质更加饱满厚重,尤其是出钩与其他有汉简笔意的字对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五个“南”字前三个较扁,主要在于竖画的长短,虽然都很扁,但各不相同。第一个“南”字(见图十六)较紧凑,第二个“南”字(见图十七)疏朗、清秀,第三个“南”字(见图十八)则夸张,突出了“ ”部,富有现代趣味。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思维很多时候也非常“潮”。第四、第五个“南”字(见图十九、图二十)竖画夸张,尤其是第五个,实际上仍有汉简的影子,可见《石门颂》受汉简笔法影响之大,可谓无处不在。第四个“南”字中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字外框的左右进行了“断笔”处理,第一个与第二个“南”字也有,但距离拉开得没有这么远。第五个“南”字为了突出长竖画的气势,则是全封闭的。一种技法要运用的好,就是要知道在关键时候用或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