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消失半个世纪的《断鸿零雁记》海云寺(图)

 昵称16627923 2020-04-19

原题:寻找消失半个世纪的海云寺()

文章出处: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06-04-17

本报记者 倪明 

通讯员 潘志超


在落叶泥土中,偶尔可见用于建造海云寺的青砖和蚝壳(箭头所指)。谭庆驹摄


崔耀老人重绘海云寺平面图。谭庆驹摄

  

可能连很多番禺人都不知道,南村镇雷峰山曾经存在过千年名寺海云寺,不仅僧人众多,还产生过对岭南文化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海云诗书派”,苏东坡、苏曼殊等都曾造访过并与之结下渊源。在连日追寻海云寺的风华烟云中,最让记者感慨的不是它昔日拥有的繁盛,而是它如何在几天之间从岭南文化史上消失了。文明从来毁易成难,几个无赖就能使一代名刹荡然无存。海云寺一毁,人迹罕至,半个多世纪只有野草冷月、古树残瓦相伴。 

寻访篇

海云寺原址成果园鸡场

日前,记者在南村镇文化站干部的带领下,冒雨寻访海云寺。  

我们来到与大学城仅隔着新造水道的一个小山冈前,沿着一条泥泞小路往雷峰山上走。文化站的干部告诉我们,这条已不是路的路曾经是几千僧侣上下山的虔诚之路。放眼望去,只见山上龙眼树郁郁葱葱,已找不到半点有关海云寺的痕迹,只有一些农家走地鸡在树丛里悠闲地散步。  

我们在地上的落叶泥土中找到了几块青砖、蚝壳碎片,文化站干部指着一株百尺木棉告诉我们,这是海云寺当年遗留下来的木棉。再往北行,由花岗石铺设的三个井眼中仍然冒着泉水。看来,只有这雨中怒放的红棉和泠泠清泉是海云寺沧桑以至湮没的见证。  记者在番禺区博物馆见到海云寺碑文和僧人用过的瓷碗的残片,残片瓷色细腻。工作人员介绍说,其中一只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青花瓷,碗底都统一印有“海云寺”三字,可见当时寺庙应是香火鼎盛,经济殷实的。 

 九旬老翁回忆寺庙格局  

由于迄今没有发现海云寺的任何照片和图片,海云寺到底是什么模样一直是个谜。记者尝试寻找海云寺的僧人及其后代,但是僧人已消散半个多世纪,当地人都不知其所踪。直至记者多方打听,找到员岗村年近九十的老人崔耀,海云寺的神秘面目终于揭开冰山一角。  

崔耀是员岗村的老支书,对海云寺研究多年,近年还专门走访了员岗村、陈边村的一些老人,与他们座谈、回忆,重绘了《雷峰山海云寺平面图》。据崔耀回忆:“海云寺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占地10多亩,当时寺里住着几十个僧人,红棉高竖、古榕如盖,可清幽了,我们10多岁的时候经常去寺里玩!我记得正门的门楹是‘午夜钟声惊醒梦中之梦,澄潭碧彩照澈人外其人。’入正门后拾级而上,一进花园,中间是正殿,两侧是僧舍和斋客房,正殿中有围墙,中有一天井。正殿右侧有一庭院,北门上有一幅对联:番禺无二寺,雷峰第一山”,至于横批,他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  

事隔60多年,老人对海云寺的格局仍然如数家珍:“寺庙右后座是客厅、饭堂和高僧禅房、方丈室、藏经阁等。方丈室和藏经阁前,有一个古钟和更鼓。再往右走,还有关帝庙和厨房,外面一口三味泉井是寺中汲水的地方。正殿左边是化缘和尚的临时招待所,一共有10间,招待所的左侧是金刚塔和骨灰塔。”

  建造篇  

曾为粤中四大名刹之一

据仇江先生的《韬光佛地记海云》一文,早在南汉(公元917~971年)年间,雷峰山就建起了寺庙。  相传苏东坡被贬南粤期间,曾从石榴岗乘船来此寺参禅游览,挥笔为寺旁的道路题匾“金瓯古道”,民间也一直称此寺为“金瓯寺”。  

据《番禺县志》记载,明朝崇祯年间,该寺称隆兴寺。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天然和尚被恭请至隆兴寺作开山第一祖,令默默无闻的隆兴寺成为名闻岭南的大寺。经过多年努力,大雄宝殿及其他许多建构先后落成,正式改名为海云寺。天然和尚把方丈室命名为“瞎堂”,并为瞎堂及其他建筑如按云堂、拂月堂、伽蓝阁等题写匾额。清代至民国,海云寺香火甚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寺庙)之一”。 

文化篇  

几千弟子托起“海云诗书派”

据《番禺镇村志》及《韬光佛地记海云》记载,以天然和尚为核心,以天然“今”字辈的弟子今无、今见见、今释、今辩等为骨干,开花散叶,生机勃勃。海云寺与当时番禺的海幢寺、无着庵,东莞的芥庵,罗浮山的华首台寺,丹霞山的别传寺,江西庐山的栖贤寺、归宗寺等,都是清代颇负盛名的寺院。  

海云寺当时僧人众多,光是天然和尚就有四千多弟子,他的第一法嗣今无,弟子也有一千多人。跟随天然和尚的僧人、居士普遍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天然和他的师弟函可,都是清初岭南杰出的诗僧,天然有《瞎堂诗集》二十卷,函可有《千山诗集》二十卷,皆传世。  

除了天然法嗣“十今”之外,还有今竟、今严、今音、今龙、今沼、古记、古邈、古电、古桧、古奘、传多等三代诗僧,都有诗集遗世。由于海云寺名下的这批诗人写作题材相近,感情与风格也比较相似,有学者称他们为“海云诗派”,在清初岭南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天然和尚及门下弟子皆善书,后世称为“海云书派”。其中,天然和尚书法格调甚高。天然和尚俗家子弟中也不乏文化精英:曾礼天然和尚为师、出家后又还俗的屈大均,是清初广东最负盛名的诗人,“岭南三大家”之首。其余两家陈恭尹及梁佩兰,也曾礼谒天然和尚,据称还一度出家为僧。

湮灭篇  

1940年寺庙被无赖拆毁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番禺县境沦陷,盗贼蜂起。一些流氓无赖将佛像金身刮得体无完肤,胁迫主持交出田契后将主持杀害,强令僧人解散。寺宇亦被拆毁,部分材料被“市桥皇帝”李辅群拿去建“群园”(即现在的番禺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一代名刹就这样被粗暴地夷为平地。  

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不断有人呼吁重建海云寺,但不少人士认为重建海云寺颇有难度,一是海云寺已片瓦不存,无法知道它的原貌是个什么样子;二是原址早已被房地产公司征用。

海云寺拾遗  

苏曼殊曾在海云寺受戒

翻开现代史,不少文化名人与海云寺也颇有渊源。据介绍,员岗村人崔蔚林,朝夕晨昏闻海云寺悠扬钟声而创作粤曲《禅院钟声》———“云寒雨冷寂寥夜半景色凄清荒山悄静……”  

九华山佛学院达亮著文考证,1900年,苏曼殊感叹身世孤零,忽有感触,潜回广东流浪至新会县崖山慧龙寺礼赞初大师披剃出家,又行至海云寺修禅受戒,本要“扫叶焚香、送我流年”,因偷食鸽子犯戒而被逐出山门,后至广州白云山蒲涧寺。  

此外,当代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也是员岗村人,可能汲取了海云诗书文化的营养。至今,员岗村书画之风仍甚浓,去年村里有10多个小孩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不少人读的还是音乐和美术院校。  

海云寺的冬泉井汲之不竭  

如今,一些番禺人并没有遗忘海云寺,中学老教师黎应榆多方考证了海云寺的点滴细节:  

海云寺的饭镬———鼎湖庆云寺的千人镬为鼎湖三宝之一,镬内可容小舟。海云寺的大饭镬仅次于庆云寺。  

海云寺的泉水———开始海云寺每天都得派和尚去河边担水,如逢冬旱,咸潮涌入,茶饭涩口,僧人叫苦不迭。天然和尚跑遍雷峰山,终于凿出一眼异常清冽的泉水。即使冬旱,村中井皆涸,惟独这眼泉水仍能汲之不竭。众僧大喜,称为“冬泉井”。

专家意见  

海云寺重建须经论证

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佛教学会常务副会长耀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番禺区经批准的佛教场所只有莲花山的观音阁,海云寺如能恢复寺庙重新开放,并按现行的宗教政策进行管理,避免借佛敛财,以纪念为近代佛教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天然大师。  海云寺如果不能原址重建,置地重建也可以,原貌重建当然更好,如果没有原貌图,寺庙建筑一般都采取古建筑的格局和特征,并要经过专家论证。

——

百度·海云寺(广东省广州市寺庙)

 “位于番禺区陈边村有座清幽秀丽的小山,叫雷峰山。山腰本有一座古庙,抗战时被拆平。如今山间木叶萧森,草蔓中偶尔可见残墙废础、断砖碎瓷,一片寂寥中,恍惚林间佛光掩映,折射出古寺历史的幽光……”这是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仇江教授笔下的海云寺旧址景象。海云寺,或许如今人们并不太熟悉它的名字,但却有着悠久而显赫的历史:它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年间,由海商捐建而成,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明末清初,这里是文人骚客汇聚之所,形成岭南文化中的海云诗派海云书派;清代至民国,这里香火鼎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

中文名称

海云寺

地理位置

广东番禺南村镇陈边村秀丽清幽的雷峰山上

占地面积

80亩左右

建成时间

917971

    

古建筑

目录

1.      1 寺院概况

2.      2 创建发源

3.      3 历史见证地

4.      4 历史沿革

寺院概况

编辑

广东海云寺 [1]

该寺在南汉期间(917971)建成,原为海商捐建的佛教道场,曾名隆兴寺雷峰寺。清初,一代高僧天然法师驻锡该寺,重修扩建,命名为海云寺。清末民初,海云寺香火鼎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抗战爆发后,番禺沦陷,寺院被毁。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规划重建海云寺。2014年海云寺被广州市政府定为广州市100个重点项目之一。

创建发源

编辑

海云寺开山祖师说起海云寺,首先要介绍海云寺的开山第一祖——明末清初的岭南高僧、禅宗五叶之一的曹洞宗第三十四世传人天然和尚。天然禅师,名函昰,字丽中,斋名瞎堂,法号天然,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番禺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26岁就考取举人,但无意仕途,不顾家人反对,33岁时赴庐归宗寺礼曹洞宗高僧、寿昌系博山支传人空隐道独和尚受戒出家。1642年,受缙绅名流陈子壮等邀请,在光孝寺开坛说法,并嗣法于空隐和尚。与其法弟祖心函可(剩人和尚)并称清初岭南两大遗民僧,曾被文坛祭酒钱谦益比为空隐座下的二驹。顺治五年(1648年)春,受番禺雷峰隆兴寺寺主旋庵之请,来到隆兴寺。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教授杨权在《天然函昰禅师传》中指出:雷峰林木蓊郁,地方十分僻静清幽,很宜禅修;另一方面,此地离省城也不远,颇便于联络四方。因此天然法师一到此地,便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已成为其门徒的旋庵(法名今湛)亦有意把这块地方交给师父来经营。于是,法师便在徒子徒孙们的襄助下,对它进行改建,最后终于"辟小院而成名刹",实现了对寺庙脱胎换骨的改造。杨权还指出,海云寺虽然是以隆兴寺为基础营造起来的,但是其建筑样式已经完全不同,而建筑规模亦远非隆兴寺所能比拟,因此实际上已是一座新寺院。海云寺当年建寺盛况当年海云寺的营造,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据天然法师的弟子今释所著《徧行堂集》卷十一《雷峰山海云寺碑》记载,此寺从顺治六年(1649年)开始动工,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才大致竣工,花费的时间在二十五年以上。工程规模之大,营造工作之难,耗费资金之巨,都不难想象。经过长达二三十年的努力,海云寺终于全部建成。当一座宏大瑰丽、金碧辉煌的新寺院出现在雷峰的时候,前来礼佛的人们眼睛无不为之一亮。已年近七十岁的天然和尚亲自题写了匾额,如拂月堂按月堂如护堂智食堂等等。他把自己居住的方丈室,命名为瞎堂。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二十七日,天然禅师圆寂于此,世寿七十八岁,僧腊四十五年。天然和尚不亢不卑,作为极富人格魅力的得道高僧,在营造海云寺时,获得了许多"檀越"(佛教用语,指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这些助建海云寺的人,有富户、财主、缙绅、士子、军人、官吏,其中一位,身份非常特殊,他就是势倾南天的乱世枭雄平南王尚可喜。杨权介绍,尚可喜在"庚寅之劫"中杀人如麻,可谓双手沾满抗清士民的鲜血,而其本人长相亦狰狞可怕,活脱脱一个刽子手的模样。可是他入粤之后,却大肆佞佛,常常以"大檀越"的面目出现,捐资修寺。他这么做,说白了不过是想借助佛力"消除"自己滥杀之罪,以求得来生的"安乐"罢了。天然法师是当时的名僧,很自然地成为了尚可喜想交结的对象。然而法师对尚可喜却没有好感,虽然为了寺院的营造,愿意接受他的捐助,却不想与他套近乎。尚可喜对法师毕恭毕敬,法师对尚可喜不亢不卑。法师的弟子今辩曾这样记述:平南尚王折柬招,屡以病辞,不允,勉出,以宾主见,礼意殷隆,次日不辞而返。师之倔强大率如此。尚可喜还曾出巨资为海云寺铸造了一尊大铜佛,但法师也没有让他出太大的风头,这从铜佛的款识便可知—“博山下二世雷峰隆兴寺本师天然昰和尚率大檀越喜铸一个""字,即点出了主次尊卑。可见对借达官贵人之力来弘法,法师并不反对,但他认为这样做需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保持自己的气节与尊严。法师之所以刻意与尚可喜拉开距离,是因为他早就看出此人德性不佳,法师曾说:"平王具佛性而无定力,萧墙之祸近在目前,遑计其他耶?"后来的事实,果如他的预测。。杨权指出,由于天然法师的声望与巨大影响,当时在岭南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海云寺为核心的人数众多的曹洞宗法众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为海云禅派,其领袖即为天然法师。在这当中,有十位禅僧最为著名,他们就是天然法师的十位嗣法弟子—“海云十今

历史见证地

编辑

历史影响——岭外曹洞宗发源地

雷峰海云寺是广州对外贸易的历史见证地,又是岭南传统文化的胜地,为清初岭南佛教中兴的名地。当时天然和尚与他的传弟子都是著名诗僧。其俗家弟子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还有陈子壮、黎遂球梁朝钟、苏曼珠、王邦畿张穆等都是岭南的著名诗人,都有诗集传世,产生了海云诗派海云书派,有些还是岭南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

海云寺在岭南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相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曾路过广州到市郊石榴岗(现海珠区新滘),远望有清幽古寺,因而请人摆渡前往,登上雷峰山海云寺(时称隆兴寺)。他目睹清幽古道,即兴为古道题名为金瓯古道。因此,海云寺又称为金瓯寺。从此,雷峰山海云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幽探胜之地。开山第一人天然和尚是禅宗五叶之一曹洞宗第三十四世传人。由天然和尚及其弟子开创或扩建的名刹有海云寺、海幢寺无著庵、芥庵、别传寺华首台寺、栖贤寺归宗寺等。天然和尚与他的本师道独,师弟函可,及其弟子三代僧人的经解、语录,都入藏浙江嘉兴藏,体现了曹洞宗天然一系在

                                                             天然和尚画像




岭南佛门的地位。据说日本现有数间寺院均属曹洞宗门系,由此可见海云寺影响的深远。

清初学者潘梅元描写海云寺诗道:巍然壮丽远临江,夕照天花满石幢。岭外洞宗推第一,区中佛法此无双,山回云寺三峰列,水到雷门万派降,才过溪桥心便息,不消高枕月横窗。这是对当年的海云寺壮丽景象的写照。

一代商僧天然和尚学识渊博、道风高邈、忠义爱国,不畏权势,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士人之中威信极高。清军南下,明朝覆没,许多抗清或不愿为清顺民的士人遗老纷纷遁入空门,形成十年王谢半为僧的局面。天然和尚实际上成为明朝遗民的庇护者、引导者、精神领袖,海云寺成为明遗民安身立命之地,也是明亡后抵抗清兵入侵的神圣堡垒。

历史沿革

编辑

广东海云寺,为广东四大名寺之一,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陈边村秀丽清幽的雷峰山上。寺院简介该寺在南汉期间(917971)建成,原为海商捐建的佛教道场,曾名隆兴寺、雷峰寺。清初,一代高僧天然法师驻锡该寺,重修扩建,命名为海云寺。清末民初,海云寺香火鼎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寺院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南汉年间,该寺由贾胡(外国来华经商的胡人)马罗年,为酬谢神恩捐资兴建。相传,马罗年是往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洋人。有一天,他的船舶行到扶胥(今员岗一带)江面,突然狂风大作,恶浪滔天,危在旦夕。贾胡马某祈求佛祖庇佑,如能渡过难关,他日定当酬谢神恩,兴建庙宇。果然瞬息之间,风平浪静,佛光普照,远望雷峰山上发出一道灵光光彩夺目。后来,马罗年就选定雷峰山上兴建寺庙。清末民初,海云寺香火鼎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

抗战爆发后,1940年番禺沦陷,一些无赖将胁迫住持交出田契后将住持杀害,强令僧人解散,寺宇亦被拆毁,部分材料被市桥皇帝李辅群运去建群园”(现为番禺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禅院斋堂则最后毁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村民将寺庙的石头、砖瓦拿去建了水闸、猪圈和鸡舍,一代名刹被夷为平地。

雷峰山上的海云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见证,留下不少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是凭吊古迹的胜地。海云寺遗迹的价值十分珍贵,据了解,番禺政府有关方面曾经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并到海云寺遗址附近村庄寻找很多当年曾经到过海云寺的当地老人,请他们回忆印象中海云寺的格局、布置情况。员岗村九十岁的老支书崔耀曾回顾了海云寺格局的大体情况:海云寺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占地10多亩,当时寺里住着几十个僧人,红棉高竖,古榕如盖。正门的门楹是"午夜钟声惊醒梦中之梦,澄潭碧彩照澈人外其人"。入正门后拾级而上,一进花园,中间是正殿,两侧是僧舍和斋客房,正殿中有围墙,中有一天井。正殿右侧有一庭院,北门上有一副对联:"番禺无二寺,雷峰第一山"……”。上世纪30年代,香港著名学者陈荆鸿先生到访海云寺时,寺中景况已现萧颓:只见一切建筑物都已毁坏不堪,但顺治年间所铸大钟,款识还可以辨认。放生池前的碑石,仍然存在。天然和尚手书的匾额,也一样高悬在饭堂间

古刹重建——原址重建海云寺

2005117日,省政府参事室黄伟宗向广东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委统战部和国务院参事室等部门提交了《应即抢救广州海云寺及海云学派文化遗产》的参事建议,20053月召开的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以广东省政协常委、民进广东省委副主席、原省政协副秘书长林亚杰为第一提案人,以省政协常委、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11位委员为提案附议人,联名提交了《关于重建千年古刹海云寺的建议》,在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政府与专家学者及佛教界之间达成了共识。2008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同意恢复重建海云寺,市宗教局安排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有海法师负责海云寺筹建工作。20121221日原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到番禺区调研时提出到海云寺旧址了解情况,抵达旧址当场提出恢复重建海云寺,要在原址重建才有历史意义。随后定下原址重建海云寺,2014年海云寺被广州市政府定为广州市100个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原址重建海云寺的可行性报告已经完成,希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下,能早日让荒废的古迹重现光明,绽放盛世珍占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