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刹海云寺将原址重建

 红豆居士 2014-06-21

千年古刹海云寺将原址重建

2014-06-14 07:38:00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份天然和尚亲笔书写的行书手卷,是他就海云寺的布局问题写给门人的一封信,写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从信中可以看出,函昰对海云寺的营建,考虑得十分细致。

  海云寺遗物

  海云寺开山祖师函昰,法号天然,番禺人,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他出身于名门望族,26岁就考取举人,但无意仕途,不顾家人反对,33岁时赴庐山出家。

  文:记者卜松竹

  图:杨权提供

  “位于番禺区员岗与陈边村之间有座清幽秀丽的小山,叫雷峰山。山腰本有一座古庙,抗战时被拆平。如今山间木叶萧森,草蔓中偶尔可见残墙废础、断砖碎瓷,一片寂寥中,恍惚林间佛光掩映,折射出古寺历史的幽光……”这是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仇江教授笔下的海云寺旧址景象。

  海云寺,或许如今人们并不太熟悉它的名字,但却有着悠久而显赫的历史:它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年)年间,由海商捐建而成,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明末清初,这里是文人骚客汇聚之所,形成岭南文化中的“海云诗派”、“海云书派”;清代至民国,这里香火鼎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

  这样一个名寺,在抗战期间毁于盗贼之手。所幸的是,近日有消息传来,这座千年古刹将有望在原址重建。

  抗战期间被毁原貌至今成谜

  6月6日,广东文史界、宗教界人士在广东省政协召开座谈会,探讨海云寺的重建问题。与会人士表示,争取在今年下半年动工,对这座千年古刹进行原址重建。

  重建海云寺的意见从1998年就开始提出。它最后被毁的时间距今并不久,但迄今没有发现它的任何照片和图片。故其原貌如何,人们并不清楚。

  员岗村九十岁的老支书崔耀曾向采访者介绍了海云寺格局的大体情况:“海云寺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占地10多亩,当时寺里住着几十个僧人,红棉高竖,古榕如盖。正门的门楹是"午夜钟声惊醒梦中之梦,澄潭碧彩照澈人外其人"。入正门后拾级而上,一进花园,中间是正殿,两侧是僧舍和斋客房,正殿中有围墙,中有一天井。正殿右侧有一庭院,北门上有一副对联:"番禺无二寺,雷峰第一山"……”

  上世纪30年代,香港著名学者陈荆鸿先生到访海云寺时,寺中景况已现萧颓:“只见一切建筑物都已毁坏不堪,但顺治年间所铸大钟,款识还可以辨认。放生池前的碑石,仍然存在。天然和尚手书的匾额,也一样高悬在饭堂间。”随后抗日战争爆发,海云寺于1940年被毁,之后再未恢复。

  关于海云寺被毁的情形,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何方耀如是记录:“当时海云寺有四十多个僧人,住持耀筹法师五十多岁,武艺高强。番禺沦陷后,陈边村的一个恶霸打起了千年古寺的主意。一天,耀筹法师应邀赴陈边村一村民的斋供,返寺途中,潜伏已久的恶霸朝耀筹法师开枪。耀筹法师中弹身亡。耀筹法师一死,恶霸马上纠集了十多个无赖动手拆毁庙宇。村民和僧人都不敢吭声。海云寺就这样土崩瓦解。老人们回忆说,拆下来的砖瓦,村民怕震怒菩萨无人敢要,直至许多年后,才陆续有人将寺庙的石头、砖瓦拿去建了水闸等。”

  辟小院成名刹函昰弘法岭南

  海云寺的前身为隆兴寺,又名金瓯寺、雷峰寺。仇江教授说,说起海云寺,首先要介绍海云寺的开山第一祖—明末清初的岭南高僧、禅宗五叶之一的曹洞宗第三十四世传人函昰天然和尚。1642年,他从罗浮山华首寺来到广州,受缙绅名流陈子壮等邀请,在光孝寺开坛说法。这个时期,南明政权正在岭南对清朝做最后的抗争。天然和尚的许多俗家弟子参加了战斗,其中殉身者就有黎遂球、梁朝钟等著名士人。

  顺治五年(1648年)春,函昰受番禺雷峰隆兴寺寺主旋庵之请,来到隆兴寺。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教授杨权在《天然函昰禅师传》中指出:“雷峰林木蓊郁,地方十分僻静清幽,很宜禅修;另一方面,此地离省城也不远,颇便于联络四方。因此函昰一到此地,便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已成为函昰门徒的旋庵(法名今湛)亦有意把这块地方交给师父来经营。于是,函昰便在徒子徒孙们的襄助下,对它进行改建,最后终于"辟小院而成名刹",实现了对寺庙脱胎换骨的改造。”

  杨权指出,海云寺虽然是以隆兴寺为基础营造起来的,但是其建筑样式已经完全不同,而建筑规模亦远非隆兴寺所能比拟,因此实际上已是一座新寺院。海云寺的营造,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据函昰的弟子今释所著《徧行堂集》卷十一《雷峰山海云寺碑》记载,此寺从顺治六年(1649年)开始动工,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才大致竣工,花费的时间在25年以上。工程规模之大,营造工作之难,耗费资金之巨,都不难想象。寺院建筑逐次落成后,函昰给它们一一题写了匾额,如“拂月堂”、“按月堂”、“如护堂”、“智食堂”等等。他把自己居住的方丈室,命名为“瞎堂”。他最后就圆寂于此。海云寺近海,僧众食水苦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函昰率众在寺旁凿石得泉,泉水味甘而多。函昰名之为“冬泉”。

  经过函昰长达二三十年的努力,海云寺终于全部建成,其时他已差不多70岁。当一座宏大瑰丽、金碧辉煌的新寺院出现在雷峰的时候,前来礼佛的人们眼睛无不为之一亮。

  尚可喜捐助大铜像天然和尚不亢不卑

  “作为极富人格魅力的得道高僧,函昰营造海云寺,获得了许多"檀越"(佛教用语,指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这些助建海云寺的人,有富户、财主、缙绅、士子、军人、官吏,其中一位,身份非常特殊,他就是势倾南天的乱世枭雄—平南王尚可喜。”杨权介绍,“尚可喜在"庚寅之劫"中杀人如麻,可谓双手沾满抗清士民的鲜血,而其本人长相亦狰狞可怕,活脱脱一个刽子手的模样。可是他入粤之后,却大肆佞佛,常常以"大檀越"的面目出现,捐资修寺。他这么做,说白了不过是想借助佛力"消除"自己滥杀之罪,以求得来生的"安乐"罢了。函昰是当时的名僧,很自然地成为了尚可喜想交结的对象。然而函昰对尚可喜却没有好感,虽然为了寺院的营造,愿意接受他的捐助,却不想与他套近乎。尚可喜对他毕恭毕敬,他对尚可喜不亢不卑。”函昰的弟子今辩曾这样记述:“平南尚王折柬招,屡以病辞,不允,勉出,以宾主见,礼意殷隆,次日不辞而返。师之倔强大率如此。”

  尚可喜还曾出巨资为海云寺铸造了一尊大铜佛,但函昰也没有让他出太大的风头,这从铜佛的款识便可知—“博山下二世雷峰隆兴寺本师天然昰和尚率大檀越喜铸”。“一个"率"字,即点出了主次尊卑。可见对借达官贵人之力来弘法,函昰并不反对,但他认为这样做需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保持自己的气节与尊严。函昰之所以刻意与尚可喜拉开距离,是因为他早就看出此人德性不佳,他曾说:"平王具佛性而无定力,萧墙之祸近在目前,遑计其他耶?"后来的事实,果如他的预测。”杨权说。

  杨权指出,由于函昰的声望与巨大影响,当时在岭南地区形成了一个以海云寺为核心的人数众多的“曹洞宗”法众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为“海云禅派”,其领袖即为函昰。在这当中,有十位禅僧最为著名,他们就是函昰的十位嗣法弟子—“海云十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