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镜人

 遇见I中医 2020-04-19
新感务求表透
诊治热,主张“表”与“透”,提出新感务求表透,不使入内,伏气务求透表,促其外达。“表”“透”之法,重在祛邪,所以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凡欲祛邪外解,或导邪由里出表,离不开“表”与“透”二法,而豆豉、豆卷兼具“表”与“透”的性能,最为适当。据此学术观点,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对慢性胃炎,先生指出,胃痛一症,历代医家多主于寒,寒凝气滞,不通则痛。但从临床观察,脉证分析,慢性胃炎应属热郁气滞、或寒热夹杂之症,故立调肝理气、和胃清热之法,联系胃粘膜病变,腺体萎缩者,配合养营活血,肠腺化生者,配合祛瘀消痈,打破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腺体萎缩不可逆的观念,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肾炎领域新里程碑
在深入研究慢性肾炎过程中,先生提出:“慢性肾炎的内因为脾肾虚损,外因为湿热扰攘,徒益脾肾,则湿热之扰不已,专清湿热,则脾肾之虚难复,必须虚实并顾,标本同治。”确属真知灼见,在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领域中,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在慢性肾炎的肾功能衰竭期,症见面色晦滞,泛恶呕吐,舌质淡胖,常被视作脾肾阳虚,浊阴上逆,先生独持异议,认为主要是湿浊困聚,耗伤气阴及营血,阴损虽可及阳,但阳虚仅处于从属地位。治疗不应本末倒置,宜清湿热,以泄邪浊,益气阴而养营血。这些观,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医学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上,张镜人总的思路是“继承与创新互济”,常道,不继承就没有基础,不创新就缺乏活力,既要重视中医经典著作与各家学说的论述,又不能忽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医学继承和发扬、补充与创新的重要性。张镜人利用胃镜观察胃粘膜色泽形态的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所见的红、白细胞与蛋白、管型,以及肾功能的测定,扩大了“望诊”的范围,丰富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肾炎的辨证内容,提供了治疗的启示。张镜人还和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人员协作研制“脉象仪”,积极探索“切诊”的客观指征。还准备借助电子计算机来识别舌象,并研讨“闻诊”与“问诊”的信息输入途径,冀能延伸中医的四诊方法,为中医现代化作出贡献。

名医医话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乃现代医学病名。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清蛋白总量降低、血胆固醇增高,临床辨证仅见浮肿、乏力,脉常濡细,苔多薄腻、舌质淡微胖。脉证相参,分析其病机,当属脾肾气虚、湿浊潴留所致。盖脾主运化,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液的输布;肾司开阖,作用于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太阴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微,又难以输布水液;少阴虚则开阖失常,未能固摄精气,又未能排泄湿浊。清不升而浊不降,渐致血清白蛋白偏低、胆固醇反高,尿蛋白大量丧失。此虽结合中医学说推论,然《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热穴论》亦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也而从其类也》,”《太阴阳明论》更明确指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知浮肿乏力等症,确与脾肾同病,湿浊中困有关。然“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且湿浊易从热化,故治法宜气阴兼顾,湿热两清。余常用保真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本方出自《证治准绳》,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五味子、当归、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白芍、柴胡、黄柏、知母、地骨皮、莲心、陈皮、姜、枣等药组成。唯五味子嫌涩敛;熟地嫌滋腻;天冬麦冬嫌润;知母、黄柏与地骨皮嫌凉,恐壅滞水湿浊邪,均宜去之。人参易孩儿参,莲子易莲须,再增芡实,山药平补脾肾,米仁根、石苇、大蓟根、泽泻清化湿热,每获桴应。从实践中体会,中医升清降浊之理,含义良深,值得重视探讨。

谈治胃脘痛的体会
对胃脘痛一证,当明辨寒热虚实。新病或暂病,多属寒,属实.寒者热之;实者,饮食所伤消导之,肝气相乘和调之,疗效较好。若久痛不已,寒渐化热,实亦转虚,寒热达错,虚实夹杂,选方遣药,殊费斟酌。盖脾之与胃,以膜相连,脾性喜燥,宜升则健,胃性喜润,宜降则和。相反而又相成,其升降之枢机,全赖肝家之疏泄,故脘痛虽责之胃,病机却不能不涉及肝脾,论治自需从肝、脾、胃着眼。临床体会,胃脘痛迁延经年,每有蕴热,辛燥之品万难合撤。然痛必气滞,肆意寒凉,气机更碍,欲除疼痛,不犹缘木求鱼,且肝失疏泄,脾胃升降乖常,清无所归,浊无所降,是以脘腹胀满与噫嗳酸苦等症并见。太仓热扰,甚至耗阴损络,或嘈杂、或燔灼、或便血、虚中夹实,病变蜂起。余于斯证,独宗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主张寒温相适,升降并调,营阴兼顾,虚实同理。适寒温,恒取苏梗之辛香微温,“敛木气横逆,散肝经郁滞,”配黄芩、连翘之苦寒清热,“入胃以和胃阳而与脾阴表里”;调升降,恒取柴胡之轻举畅达,“引脾胃清气行于肠道”,配旋覆花、代赭之和胃降逆,“镇其阴气,宣发胃阳”;顾营阴,恒取丹参之和营活血,配芍药、甘草之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行营气而泻肝木……和逆气而补脾土”;理虚实,恒取孩儿参之健脾安中,配香附、枳壳之理气除满,“气顺则胸膈利”。上列药物,分之似嫌支离无序,合成汤剂,实为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香苏散、柴胡疏肝散诸方之复合,温凉通补,堪符衡平之旨,庶几缓缓图功。

用药特色

铁树叶
铁树出自海南闽广,现各地园圃普遍栽培,亦可取幼株移植盆中,不甚长,供案头观赏。其叶紫黑作细尖瓣,生两旁,如篦箕,每数年开花不次,色微紫而白,状若瑞香,累月不凋。据《纲目拾遗》考证,即《群芳谱》载录的凤尾蕉,又名番蕉。并说:“友人唐振声在东瓯见凤尾蕉,土人皆呼为铁树,则知今人所用及洋舶带来之叶,皆番蕉叶,而非真正铁树叶也。濒湖于隰草部祗列甘蕉蓑荷,而于虎头凤尾等蕉,概不及焉。或当时未有知其性者,今隶之以补其缺。”相传需以铁屑和泥壅之始茁壮茂盛,故称铁树。叶入药。性味或谓甘酸微温,或谓酸寒,功能“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所结果实则有毒。

张氏常用铁树叶配合芍药、甘草,医胃脘疼痛,颇获灵验,未见任何反应,非铁树叶之功,实为他药之力。张氏用药多有玄机,留给其门人文章余地而已。然《纲目拾遗》云真正的铁树,乃铁连草,系另一品种,“形如屏风,状如孔雀尾分张,黑色细支,刀砍不断,斧之乃折,治一切心胃及气痛。煎汤服,立愈。”果尔,对胃痛的治疗作用,当更优于凤尾蕉叶,拟设法采集,通过临床,观察疗效。

野葡萄藤
野葡萄藤即木龙,为yin'ao之茎藤,方书言煎汁饮服能愈呕宛厥逆,或配合海金沙、麦冬、灯芯草、乌梅、当归、红枣,疗五淋血淋,滴可去障翳。然医案不见记载,功效犹未详也。江南民间用治痹痛。余对肝肾阴虚,湿热挟瘀留滞营分,肢节酸楚,头面、口唇、耳轮、颈项散发盘状红斑,或手指出现殷赤疹点者,每在养阴凉血剂中,酌加野葡萄藤一至二两,颇获灵验。盖性味甘凉,专清热毒,且茎藤尤善通经达络,热毒解则斑疹消而筋脉自利耳。

伤寒热病大法
外邪的感袭“受本难知,发则可辨。”症候的属寒属热,治疗的需温需凉,各有其宜,不容偏差。所以,叶天士说“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实践表明,属于伤寒范畴的热病,不外乎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二端,新感虽有寒温之分,惟外邪的侵犯,由表入里,治疗只能表散;伏气因新感引动,由里出表,治疗必须透达,除了里结阳明的腑证可下夺而外,新感与伏气的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治伤寒热病的大法。新感务求“表透”,勿使内入,伏气务求“透表”,促其外达。特别应重视的是豆豉一味兼擅“表”与“透”的功效,乃治新感与伏气的至当不易之品。
但强调治热病以“表”与“透”为前提,推崇豆豉亦表亦透的作用,必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卫气营血的病程传变,不同阶段,采取不同配伍,以达到“表”或“透”的目的。如邪在卫分者,以葱豉汤加减,因南方多湿而无北地的寒邪阴凝,故卫分之邪偏寒的,不必赖麻黄、桂枝的辛温,辛温反助邪热,偏于温的也不宜桑菊饮、银翘散的辛凉,辛凉恐遏邪湿,这与章虚谷“始初解表用辛,不宜太凉,恐遏其邪,反从内走也”的见解是契合的。此时,葱豉的微辛微温,恰到好处。邪留气分者,从栀豉汤加减,邪入营分或血分者,从黑膏方加减,三方都有豆豉,由于配伍的关系,葱豉着重于发汗解表,犹叶氏“在卫汗之可也”的原则;栀豉着重于轻清泄热,表里双解,犹叶氏“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黑膏方着于育阴达邪,犹叶氏“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
张镜人
还要指出,邪未传入气分化热,决不能轻予栀子的清泄;邪未传入营分或血分,劫烁津液,决不能轻予生地、石斛的育阴生津。进一境始转一法,独豆豉的“表”与“透”则贯彻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打破了温热学派对汗法的清规戒律。很多医家拘泥于朱肱的“风温不可发汗”及王履的“每见世人治温热病,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汗,变不可言”等说法。视汗法为畏途。然治疗上确有得汗而解的机理。因此,薛生白说:“温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复有得汗始解之治法,临证者当知所变通矣。”吴鞠通也说:“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有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
应知内伤杂病重在扶正,所谓精气夺则虚。外感时气重在去邪,所谓邪气盛则实。新感非表不解,伏气非透不愈。救阴尚易,达邪最难,邪去则正安,热退则津还。与其养痈贻患,无如曲突徙薪。叶霖说:“治热病知补阴,是最为扼要处,知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不仅恃增液诸汤,进乎道矣。”可算得上经验之谈。
汗法的任务,专主去邪,“表”或“透”均隶于汗法范畴。不过“表”有发表,有解表,有育阴以滋发汗之源等的区别;“透”有清透,有温透,有化湿以开达邪之路等等的异殊。为伤寒热病开辟了广阔的治疗途经。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至如阳气虚弱,脉细肢冷,或汗出甚多及有其它不可“表”或“透”的见症者,自当别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