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历史大题高分策略完整解析

 txfs789 2020-04-20

淀粉们,晚上好呀!今天给大家带来历史大题如何尽量完整的答题解析,通过对2019年高考历史图表题的分析,让大家对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更加清晰。好啦,都拿起小本本坐下来看看叭!

特此声明: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转载

命题趋向分析

 常年以来,高考历史大题的命题工作都由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杨宁一负责,全国卷与海南卷则都是一套班底。

所以,对于高考历史的答题,很多类题的大题是有着一系列术语体系的。

首先,是对于学科知识的体系应用。历史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与基础,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命题中,命题的立意和对考生能力的考察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

其次,是史学观念的把握,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社会史观等角度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和角度,反映了命题人的价值取向,如家国情怀、近代各阶层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基本史实。

2019年全国乙卷的论题材料,选取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批判与反驳了全盘否认与否定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引导考生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立意,就体现了对考生价值取向的要求。

最后,高考命题侧重于尽可能利用各种题型的功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材料分析与提取观点的能力,多角度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开放性答题的应变能力等等

高考题型示例与解析

示范一:2019年全国一卷41题

材料一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问1:根据材料一(显性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隐性信息),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材料解析:这类图表数字类材料在历史等文科性质的科目中经常出现,拿到题目后,应首先尽量提取图表中反映的信息,通常要求考生总结趋势,或结合时代背景与特征分析变化的原因等。

(1) 题干的标题分析,从《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中开始分析

1950~1980年:确定阶段跨度

部分国家:确定主体(对比分析)

钢产量:重工业与经济指标

变化表:反映变化纵向对比(时间)、横向对比(不同主体)

(2) 提炼信息:可用到的信息

【显性信息】(材料体现信息)

(横向)

a.从1950,中美苏日等国钢产量可知,日本、苏联、美国的工业经济基础较好,中国较为薄弱(起点低、底子薄)

b.对于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成倍增长的持续趋势,要维持的难度很大,而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即使在绝对数量上与发达工业国横向对比差距大,但在纵向(自身)前后阶段的对比上,翻几番是相对容易的。 

(纵向)

a.中国:1950年61万吨→1955年285万吨→1965年1223万吨→1975年2390万吨→1980年3712万吨(翻几番)

可知:中国钢产量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b.美国:1950年8785万吨→1955年10617万吨→1965年11926万吨→1975年10582万吨→1980年10080万吨(由增长到下降)

可知: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期出现下降

c.苏联:1950年2733万吨→1955年4527万吨→1965年9102万吨→1975年14134万吨→1980年14800万吨(由两倍增长到稳步增长再到缓慢增长)

可知:苏联的钢产量保持着较高速增长状态

d.日本:1950年484万吨→1955年941万吨→1965年4116万吨→1975年10231万吨→1980年11141万吨(由翻一番到迅猛增长再到增长放缓)

可知:日本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后期钢产量迅猛增长,70年代中期开始增速放缓

【隐性信息】(课本知识结构)

a.对中国、苏联钢产量的增长:偏向于国家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国家选择)

b.对美国:二战后二十年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是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盛行),国家奉行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受1973年经济危机影响,“滞胀”现象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发展停滞。

c.对日本: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扫满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国的扶植政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日本贩卖军火,军需生产的带动,日本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科技,引进技术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至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呈现美欧日三足鼎立。

(3)总结得分点

标答:a.总体发展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产量迅猛增长,70年代放缓。

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b.基本原因

美国:20世纪50~60年代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70年代初,滞胀影响(考生答出经济危机也可得分)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受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随着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丧失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背景提示:

1.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国家政策的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铁工业是重工业,主体在城市,1984年以后我国展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即现代企业制度

3.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投资: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加投资→扩大社会总需求

4.2002年:对外开放扩大

5.科技活动经费:科技水平提高

6.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模板】

a.国家、政府的态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发展(政策)

b.术语: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影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和管理经验

c.生产要素与组织:如企业制度、资金资本、人才、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入手

d.时代背景与微观主体、行业的趋势

【标答】

1.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2. 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

3. 科技水平提高。

4. 对外开放、引进科技。

5. 投资大幅增加。

(注:言之有理,补充可得1分,从生产要素入手1分)


马基雅维利给学弟学妹的留言:

我想轻轻地告诉你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坚定酬勤,要有拼搏意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历史学习虽然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一样形影不离,但是也要保持每天至少一至两个小时的“零距离”接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如此,才能积少成多,在脑海中汇成历史知识的“汪洋大海”。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明天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最关键的问题,只要同学们以“自己”为主体,就能在历史“海洋”里劈风斩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好啦,今天的历史大题图表题解析就到这里了。希望看完后的淀粉们都有所收获。


作者:马基雅维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