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世家谱》历史沿革简述(明清)

 乐呵呵DA馆 2020-04-20
《孔子世家谱》
历史沿革简述
(明清)

元天历二年,孔思晦聚族修谱,并刻谱于石。此石现存曲阜孔庙,部分漫涣不清。但仍可识大部分内容。谱名《孔氏世系》。孔思晦家谱记述了“孔未乱孔”的故事。之后,“孔未乱孔”世人皆知,孔氏族人对此信之不疑。根据出土的资料可知这是一个不真实的故事。除了这个故事之外,孔思晦把不在曲阜居住的族人统统削去,家谱碑只录居住曲阜者(此也是考证孔氏元以来世次的重要方法)。

除了孔思晦立于孔庙的家谱碑外,孔林中,元代的孔氏墓碑有不少在碑阴刻有本支世系,其意义不言自知。此为后世孔谱研究、续修,厘清元以来的世次提供了实物资料。

孔思晦此举,开创了宋以来南北谱牒之争之始。

天历三年,孔涛赴曲阜拜祖序族,对于谱牒削去南宗的做法异常忿,他在晚年取洪兴祖所序之谱作为母本重序了家谱,他在谱序中对北宗所修之谱进行了抨击:“其始作蛹者其无后乎!”同时,也明确指出北宗所修谱的目的:“欲明北宗为大宗冢嫡也”孔涛所修之谱名为《阙里世系》,是此后南宗所修谱之母本。

       于是,孔氏南北之争由袭封之争又进而演化为谱牒之争。二者其实是互为表里的。目的只有一个:标明各自为大宗嫡长。
   
  
       为达到各自的目的,其一是南、北各自改谱。其二是拉外姓人加入帮言。如《三氏志》、《孔氏南宗家庙考略》等志书,南北学者加入论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族内、族外,相互呼应,谱志各述其理,这种争论至今不休。

这种争论给孔族修谱带来了很大述茫。尤其是南方诸谱,在北宗一统孔族的形势下,大多更改了原谱旧貌,以至于今天,很难见到明以前旧谱的真实面貌,给孔氏谱牒研究带来了难度,不深辩之很容易被述惑。

洪武初,北宗进行了修谱,名为《孔氏谱》。今已不得见。


洪武十二年,孔思模序谱,名之《东家举要》。而后,赴曲拜祖序族、对谱,与北宗诸家长、袭封孔克坚等序家门旧典。《东家举要》今不存,我们无法见到他的真实面目。从《成化谱》引用孔思模留下的资料来看,他这次曲阜之行其乐融融,曲阜诸高层皆作文以送。显然,此次孔思模此行迎合了北宗某些重要观点。

      《东家举要》可能是南方诸谱按照北宗观点所修谱的开端。比如:孔介为北宗孔端操第四子,孔洙无子等,从南宗所修《成化谱》引用《东家举要》的资料来看,这些问题并未有根本性改变。

       弘治二年(一四八九),北宗续修族谱。谱例规定“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此版本今不存,已经无法知晓谱系结构。仅有部分序的内容存于后代谱中。

弘治十年(一四九八),南宗孔彦绳刊修家谱,自《东家举要》以来,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由于失爵失田,南宗形同民氓久矣,无力修谱。族事荒废数百年。虽然孔氏有存史存谱存志的传统,但年久岁湮,此时续修,不能不说艰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孔彦绳在序谱时把自己置于南渡宗子之后,以继孔洙。据北宗《嫡裔考》:“(北宗)反附孔传裔孙之下,既不祖孔传,而又僭承端友。”实际上南宗否定北宗为嫡裔。为此,北宗斥之为“败祖宗之成法,负朝廷之恩意。”

对此,北宗行牒浙番要求南宗予以纠正。要求孔彦绳毁谱立碑正族。此版今不见于世。在北宗作为大宗袭封后,族权、政权集于一身的情况下,历史必须与现实符合,南宗所为正好给了北宗一个重塑族史的借口。于是,南北相争改谱以为各自的利益服务。

        南北宗的斗争时起时伏。

关于孔彦绳的身世,孔府档案明代部分也有记载,但,我认为即使是明代人的记载,也不一定准确。读者可以参阅孔府档案明卷。

        由于北宗对南宗俱有绝对的管辖权,南宗所为必须按照北宗的意图。南宗对于孔氏宗子一事又有自己的看法,不愿屈丛北宗意愿。

成化年间,在衢州知府沈杰的支持下,孔氏南宗复爵,而谱牒世次是辨别身份真伪,恢复爵位最核心的要件。现今存于曲阜档案馆的所谓《成化版》南孔家谱,为成化递改本。虽然,有不少后世递补的内容。但仍可以看到不少成化年间的原始资料。此本,须认真分辩文字的成文年代,才可推知其本来面貌。

《成化版》孔谱是一个彻底改变孔氏大宗的版本。依此本,孔介、孔洙皆绝后,孔彦绳为孔氏南宗大宗。只是,这个版本是一本糊涂帐,孔洙子嗣的问题记载的晦暗不清,为后来南宗数百年无法修谱埋下了隐患。

       两难之间,此后,南宗袭封数百年不修谱。(南宗其它分支修谱不受影响,但,从南宗其它支谱的续修演变来看也只能按照北宗意愿。)

       经过一百余年,到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再次发起修谱之事。此谱,有孔弘颢所作《伪孔辨》。此文在孔氏家族甚至社会上有广泛影响。此文与孔思晦内孔外孔声调一致,至此,由于孔族内斗而形成的内外孔、真假孔之说不仅成为孔族常识,也为世人接受。天启谱,今存有残卷。

       清顺治九年(一六五二),距天启修谱已三十年,实为小修之期,当时衍圣公孔兴燮即举行修谱,并镂版藏于庙庭,实为大修准备资料。顺治版今不存。

       
       康熙二十一年,距天启修谱整整六十年,衍圣公孔毓圻组织修谱。这就是康熙版《孔子世家谱》。此版由《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作总纂修。盛世修谱,此版本质量较高,也由于孔尚任的影响,此版孔谱名气较大,具有标志性。此谱今存。

       
       乾隆九年又逢甲子,这次纂修家谱,主要是衍圣公叔父孔继汾的作用。这时衍圣公为孔昭焕,年刚十岁,有意思的是民国版修谱时衍圣公为孔德成才九岁。幼儿受袭对于孔族来说不是新鲜事。

       
       乾隆后期,由于国家对氏族修谱政策的变化,初版乾隆谱已经有很多内容不合当时的政策。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即乾隆谱修成后的三十七年,因未避等问题,圣府除上奏认罪外,火速下牌令收缴,予以改正。初版乾隆谱今已十分罕见。

乾隆后期,朝庭一改立国之初对孔氏的宽容态度,对孔氏严加约束,可能是由于此原因,三十年小修之时,未见有大的动作,但此时,全国大部分孔氏都已经建立了本支家谱,各支序修不断(这其中不少是拼凑世系的拼创谱)

        嘉庆九年(一八〇四年)和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均为孔谱大修之年,这时的衍圣公是孔庆镕和孔祥珂,由于社会动乱,不具备大修的条件,故皆未进行。

孔氏家族视谱志为家族生命。嘉庆、同治间,虽未进行合族大修,但大多数分支修谱并未中断。这些支谱,为民国全国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能看到的比较多的清代分支谱是嘉庆、同治、光绪这三个年代的谱。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是孔谱由少变多,由简变繁逐步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如康熙版《孔子世家谱》仅承认孔氏外迁为十三派(定义也不一定准确,不过沿传已久成俗),其它外迁各支虽然也有的历史清楚,但均未得到承认。此后,随着孔氏优免政策含金量的提高,外迁各孔氏想尽千方百计得到曲阜的承认。如牟平支,便是康熙年间孔兴先在朝为官时,拼合世次“另立曲阜社”。虽然谱中关键性的矛盾至今未能解决,但也依旧得到曲阜的承认,并顺利进入后来的全国谱。由此 可知号称“天下第一谱”的孔子世家谱不靠谱的地方也很多。


孔谱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社会的演变,是对历史血肉的补充,有着非凡重要的意义。

(此文仅述袭封支,其他各支孔氏支谱的历史价值不亚于南、北袭封,孔谱研究者当互相参考,去伪存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