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身份

 瑞兄 2019-02-21

  家谱,是家族起源、世系传承、迁徙居住、家族人物等,历史记录。

  一、最早

  商代甲骨文家谱,刻在龟甲兽骨之上,最为古老。主要记载,商人占卜,人物世系。现有甲骨卜辞,有三件被认为是家谱。商代晚期,出现金文家谱,铭文铸刻在青铜器上。

  司马迁《史记》,记有五帝世系,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过去学术界怀疑,殷墟甲骨文出土,证实《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记载,基本准确。

  能把世系传承,刻在甲骨和青铜器上,多为王室,或为贵族。《春秋公子血脉谱》,相传为荀子编修,第一部以“谱”为名。其“血脉”二字,揭示出家谱,作为血缘的特点。

  周至汉代,青铜礼器,铸刻铭文,叙述祖先名字、美德、功勋,并附铸器人之名,此类家谱,屡见不鲜。

  二、官修

  魏晋南北朝,重视门第高下,家谱受到重视。从选官到婚姻,都以家谱为凭,国家设立谱局、谱官,编修和保管谱牒。秦汉时,也有宗正,管理谱牒,但只是管理皇族的谱牒。

  到魏晋南北朝,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百官族姓撰修家谱,必须呈送谱局,由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薄状。百姓家中所藏家谱,则是私书,官籍与私书,相互校检,确保家谱可靠性。

  家谱受到重视,与门阀士族势力相关。有些庶族,为提高门第,行贿谱官,大概花一万钱,即可修改谱牒。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谱牒也遭到焚毁,并逐步消亡。

  三、私修

  宋代创制私谱范式,现在存世家谱,大都起源于宋。唐末五代战乱,记载士族门第谱牒,皆为灰烬。而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区分,官员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编撰,变为私修。家谱从官府、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普通百姓。

  进入明清,统治者鼓励家谱纂修,使得家谱数量大增,体例完善。记事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功能。家谱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明清时期家谱,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往往汇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一直延续到近代,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

  四、范例

  众多家谱中,《孔子家谱》,地位独特,历时2500余年,传80世。孔氏家族正式有谱,始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迄今900多年。此前,孔府家谱,只载嫡长承袭者一人,且是抄本传世,很不完整。

  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创修孔氏家谱,记载范围扩大,族中贤达显贵,皆可入谱。此后400年间,多次修谱,但都没能刊印。到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孔子第61世孙孔弘干,重修家谱,规定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但没有认真执行。130多年后,明天启二年(1622年),《孔氏族谱》重修共印98部,现仅存残卷三卷。此后300多年间,续修4次,即:清康熙《孔子世家谱》、清乾隆《孔子世家谱》、民国《孔子世家谱》。

  《宋氏重修谱序》,亦为民间一例。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副主任宋家明,是宋氏家族之一员,其家保存这一家谱,可为例证。此谱记载,从明朝初年开始,始祖宋彦礼是钦封宣威将军,后又晋升为广威大将军。显然,这是明朝上层家族。以后十辈族人,也有不少为官、为儒,有的甚至是国子监太学生。

  《宋氏重修谱序》记载,宋氏原籍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柳家塘村。明永乐年间北迁到静海县稍直口里的第九甲桑园村。万历十五年又迁到杨柳青。清嘉庆年间才迁到现在居住地武清县石各庄乡石各庄村。家谱记载,虽不圆满,亦可见其发展之一般。

  由此可见,家谱是一种身份,亦不为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