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戊奇荒,晚清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彻底断送了李鸿章的洋务事业

 浩然文史 2020-04-20

丁戊奇荒

晚清列强入侵,中国为自强搞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直隶等地区发生了特大旱灾,成了洋务事业前期百花齐放,后期万马齐喑的分水岭。朝廷内部赈灾派盯上了洋务派的洋务经费,洋务运动在天灾压力下出现了资金困难,无力将洋务继续推进,最终以丁戊奇荒为转折,洋务运动进入了萧条期,直到甲午之败。

一、70年代前期李鸿章事业的兴盛

洋务运动开启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早在1862、1863年,李鸿章就开设了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这是他投身洋务的开端。1865年,两局分别扩建为上海制造局、金陵制造局。至1870年,李鸿章升直隶总督后,更是放开手脚,大搞洋务事业。

就丁戊奇荒发生之前来看,李鸿章在洋务事业上不可谓不热心,他在军事、民生、海军上有诸多建树。

金陵制造局

军工企业方面,李鸿章新建或扩建了军事工厂。上海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等李鸿章亲信工厂自不必说;就连崇厚的天津制造局,李鸿章都给其追加了13万两白银,扩建了3座火药厂和各种新式设备。

民生方面,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后来招商局兼并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1874年,李鸿章又建立了磁州煤矿,资本20万两白银,用近代化设备采煤制煤;1876年,命盛宣怀赴湖北设厂,开采湖北铁矿,其费用从直隶军饷中借用20万两;同年九月,又令唐廷枢调查开平煤资源。

轮船招商局遗址

海军建设方面,经李鸿章力争,朝廷决定自1875年起向北洋、南洋共拨付200万两,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两洋防务。沈葆桢又自愿先强一洋,愿将南洋经费全部交给李鸿章让其发展北洋,待北洋强大后,再分军协防南洋。也就是说,李鸿章独掌了200万两海防资金。

北洋舰队

二、丁戊奇荒和国家财政

谁知,就在次年,即光绪二年(1876),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直隶五省就突然发生了百年不遇大旱灾,进而波及江苏、安徽、甘肃东部、四川北部等邻近地区,此次旱灾持续至光绪五年(1879),在1877、1878年达到顶峰,史称“丁戊奇荒”。

按照《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一书估计,在这次旱灾中死亡人口在900万至2000万左右,堪称百年不遇的大灾。如此大灾仅靠地方官府赈济已经捉襟见肘,只能由朝廷统一规划。

那么,此时清朝的国库财力尚有多少?

按照《清财政考据》一书所说,同治十三年(1874),国库能入账6080万两,但出账达7000万两。这7000万两支出项仅包括朝廷日常开销、对外赔款、太平天国战区的善后,1875年,清政府尚能拿出200万两给李鸿章办海防,同时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可见此时的财政缺口还不太大,但的确已经入不敷出了。

《乔家大院》里的左宗棠

再看看洋务派搞的洋务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盈利,反而光吃国家补贴,洋务企业成了只拿补助不做贡献的“鸡肋”。

在这种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下,清政府还能拿出多少钱来赈灾呢?

1876—1878年,为了应对旱灾,朝廷免除地方田粮租税。免除税收的价值就超过1800万两,这相当于国库减少了1/5的收入。

在赈灾上,自1876—1879年,不算总赈灾,仅朝廷拨发的紧急救命款就有250万两白银及100多万石粮食。但这些钱粮还仅仅是给全省受灾的中原五省,局部受灾的临近几省还没算在其内,想要彻底安稳灾民还需更庞大的数字。

很显然,丁戊奇荒期间,朝廷经费严重不足。

丁戊奇荒下的百姓

三、赈灾派对洋务派的碾压

清流派崛起于同光之际,以直言敢谏,刷新吏治为己任。灾害发生后,清流派摇身一变,成了为民请命的赈灾派,可赈济百姓的钱粮何来?中央财政本来就入不敷出,现在天灾一到,如何应对如此缺口?反正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军饷是绝对不能动的,所以只能从洋务身上打主意。

光绪三年(1877),赈灾派和洋务派发生了第一次交锋。太子洗马七月上奏“海防则虑在久远,饥民则患在目前”(《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主张挪用20万两海防经费赈灾。此意见被朝廷采纳,朝廷暂时挪用海防银10万两。之后赈灾派借口李鸿章练饷不急用,又“借走”了天津海防银20万两,这样李鸿章的洋务事业资金就损失了30万两。

光绪四年(1878)二月,赈灾派又发起了第二波攻击。如张爱玲的祖父、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搬出圣祖康熙的话,说赈济灾民比剿抚夷狄更为紧要。此轮攻击,朝廷对洋务派采取了继续打压,但又不能一次打死的态度,又逼迫李鸿章交出40万两经费用于赈灾。

这样,丁戊奇荒让李鸿章损失了70万两白银。

李鸿章

四、丁戊奇荒对洋务的打击

经过丁戊奇荒的赈灾,洋务事业经费被严重压缩。表现就是李鸿章的海防事业严重受损,用于丁戊奇荒的70万两经费都是来自北洋海防。我们刚才也讲了,北洋经费实际上是南洋和北洋两洋经费合并而成的,所以北洋经费很是充足,正因为这样,言官们才盯上了这笔钱。

两次交锋李鸿章都以失败告终,他不是没反击过,光绪四年(1878)三月,他给朝廷上折子,论述海防的重要和经费的紧张。但是朝廷执意挪用,李鸿章无可奈何,只得提醒朝廷,这种应急存款真不能动,万一将来有事,必然苦于应对。果不其然,甲午战前的事实证明了李鸿章的老成谋国。

甲午战争

海军经费原本是专项经费,事关国家和民族之命运,却被随意挪用,先是被赈灾挪用,后来又被慈禧挪用,最后李鸿章的确没有应急存款,来挽救北洋舰队的落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终成定局。

延迟购买的定远号

文史君说

丁戊奇荒对洋务的打击是全面的。军事上开支缩减、资金挪用,本来要购买的先进战舰,被推迟至1881年。洋务民营企业的经费亦被挤压。支持长远的洋务,还是应对眼前的灾荒,是个两难选择。令人遗憾的是,朝廷支持赈灾派挤压洋务的原因,就是怕李鸿章等人借洋务尾大不掉,威胁爱新觉罗的统治。

参考文献

朱浒:《赈务对洋务的倾轧》,《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4期。

杨凤鸾:《 “丁戊奇荒”慈善救助的近代转型探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吕俊:《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