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积山微笑的东方韵味(上)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4-20

麦积山,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说到麦积山,说到麦积山石窟,对于中国人甚至海外华人来讲,应该都是不陌生的。如果说它所在的天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麦积山就是这片绿洲上春半桃花般的绝色淑女,而麦积山石窟便是这淑女粉颈上的璀璨明珠。麦积山石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名气、地位和高雅、华贵,这与她的身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她是悠久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与智慧结晶。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这一时期,刚好是佛教发源地印度被称为中世纪黄金时期的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具有较强的东渐张力,而此时的后秦王也非常崇信佛教,于是,佛教与佛教艺术的东传步伐空前地加快。处于古丝绸之路上的绿洲重镇天水,自然成了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一个兴盛之地。历史的打磨和文化的积淀对于一个文明古迹的至关重要,而此时面对一个个石窟一尊尊佛像,最折服我不能自已的,是当时那些艺术家、工匠哪来如此大胆的突破和精湛的技艺,活脱脱就是在佛教世界设计了一个自己熟悉的天,创造了一个自己熟悉的地,雕塑了一个个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开启了神在人间的时光。我沉思许久,没有答案。忽然间,觉得双脚像是站在海绵垫上,软绵绵的,抬头望去,那云在摇,山在摇;低头发现,地在摇,我也在摇。那摇,绝对不是眩晕,而是一种莫名的舒适和愉悦,简直就如同婴儿睡着摇篮里。此时,我透过窟栏看到了佛在微笑,菩萨在微笑我感觉周围的凡人也都在微笑。

四大名窟中独树一帜

的确,麦积山的石窟造像当然也包括壁画,不能不说是精湛、精道、精致、精雕细刻的。它改过去的形象,像一面面旗帜在本土化、民族化、世俗化的路上高高飘扬。你看那一尊尊佛像差不多都是体察众生的俯首下视,满怀悲悯,和蔼可亲,有人说它们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这话很有道理,许多造像明显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也许正因为如此,麦积山石窟才在中国四大名窟中独显一帜,既不像敦煌莫高窟那样具有浓浓的异域风情;既不像大同云冈石窟那样,具有气势雄伟、古朴粗犷的塞外气魄;也没有洛阳龙门石窟那种雍容大度、华贵堂皇的皇家风范。麦积山石窟就是麦积山石窟,精致、独立、唯一的造像不仅从体态上更接地气,脸上还有着春风般可以安顿灵魂、抚摸心灵的经典一容:你我他都会有的纯粹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微笑。

心灵深处的东方微笑

微笑,本是人之常情常态,是柔情、温馨、幸福、美好、愉悦等情绪的一种表达。这次去麦积山时,忽然想起了第一次去时有人说过的“东方的微笑”,于是上网浏览,才知道一个微笑还有那么多的内容,据说还有人把它细分为真诚的微笑,信服的微笑,友善的微笑,爱恋的微笑,喜悦的微笑,美媚的微笑,娇羞的微笑,苦涩的微笑,无奈的微笑,礼仪的微笑,职业的微笑等等。而且,同样是一种微笑,在东西方人之间都还有差别。西方人的微笑大多表现出一种单纯、直率、外露、专注,而东方人的微笑似乎更在于一种繁缛、内敛、含蓄、会心。有了这样一些认识。一时间我有了一个新的感觉,最美的微笑是东方的微笑,东方最美的微笑被定格在了麦积山。

是的,于我来讲,在麦积山石窟中有那么一些造像的东方微笑,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心灵深处,恐怕这一生是再也抹不去的了——

麦积山石窟44窟正壁 主佛 西魏

第44窟正壁主佛的微笑 这是尊西魏时期(公元535~556年)的作品,据说是武都王元戍仿其母(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的面容、形象所塑的佛像。我两次观瞻,均凝神伫立久久不忍离去,总为中国古代工匠们那精湛的技艺和艺术造诣所倾倒。佛像那呈略为修长的面型饱满圆润,眉目细长,嘴角微微内含,带着东方经典的微笑,给人一种端庄文静、仁慈宽厚之感。难怪不少人都说在佛国她是一尊佛,在人间她是一位慈母。因为在她的脸上足以表现了佛的慈悲大度和母性的慈祥、爱怜。在她微微下视的眼神、微微张开的嘴角和慈悲安详的神态中,让我看到了她那雅俗从容、深厚内敛、隽永含蓄的微笑,让我看到了她那典雅、圣洁,端详中又带有几分神秘的微笑。后来,慢慢的,让我还体会到了她那深明大义、委曲求全理解爱情,以三十一岁年轻的生命献身众生的深沉微笑,当然,也还有眼神中内含的几分哀怨,以及她那牵着本该终身托付的温暖的大手又不可能不放,天地悠悠但情不可长久的无奈的微笑。我想,也可能正因为如此,现代很多人都从美学的意义上说她是“东方的蒙娜丽莎”。当然,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她就是她,一位具有东方美人典型特征的女性,她的名字叫乙弗氏,她的微笑要吗是佛的微笑,要吗就是东方美人乙弗氏的微笑。

麦积山石窟121窟右侧  胁侍菩萨与弟子  北魏

第121窟正壁右侧胁侍菩萨与弟子的微笑这两尊塑像,也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的作品。北魏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佛教比较兴盛的时期之一,其早期中期和晚期,佛教艺术都有条明显的演变轨迹,即从浓重的异域色彩演变为中期的融合风格,进而演变为晚期的思辨特征。这121窟的胁侍菩萨和弟子,专家们认定即是属于北魏晚期的作品。他们虽极富世俗生活化的写照,但仔细看来,他们的行为举止确是浸透了浓浓的思考与辨识。他们身体轻倚,思绪共振,得体地进行着意会的交流,“窃窃私语”,脸上洋溢着甜蜜得无法形容的你我都似曾有过的微笑。他们这既似聆听佛讲经说法的心灵颤动和赞叹,也似受到佛学哲理感染后的由衷愉悦与激情的合理表达,还似菩萨与弟子这姐弟般关怀、启迪与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遐想。他们在微笑中收获,他们在收获中微笑,他们把美丽的心情和一颗感恩的心全部安顿在了恬适融融的微笑之中。的确,这组雕塑是在我所见过的诸多雕塑作品中,也包括在麦积山的微笑作品中十分特别的一组,他们的微笑不仅在脸上,更在心中,更在每一个细胞中,我觉得他们似乎还要告诉所有见过他俩微笑的人,要微笑就该是这般的微笑。

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熊清华

图: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编辑:甘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