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代佛教造像的发展历程:从后秦到北周

 书语人间 2022-07-16 发布于河北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接上篇: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在中亚,干了一件大事,影响佛教上千年

石窟造像艺术是麦积山石窟的主要看点之一。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主要以泥塑为主,历经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

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83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全面展示了石窟艺术的演变过程,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麦积山石窟,走进神形兼备的石窟塑像们,去感受当时工匠们高潮的雕塑技艺,和对佛的虔诚信仰吧~

01.

雄浑厚重

—— 北魏初期

北魏是一个极为崇佛的王朝,浓厚的佛教气息笼罩着全国上下。

各地兴修塔寺,佛寺数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仅洛阳周围就有大小佛寺1300多所,全国有30000多所,僧侣数量达到了百余万人,寺庙建筑为当时城市的主要建筑。

公元436年,北魏占领了秦州,开始了对天水地区的统治,在全国浓厚佛教氛围的影响下,麦积山石窟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

宋代山崖间的重修题记称麦积山是“始于姚秦,成于北魏”,说明了麦积山时期的基本规模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奠定了。

这一时期的造像特点是佛像身躯高大,着袒右肩袈裟,肩宽背直,挺身而坐,双目目视前方,目光坚毅,面目五官棱角分明,鼻梁直通额际,气质神秘、威严,可畏可敬。

图 |  麦积山第78窟主佛

例如,麦积山的78窟。

窟龛三壁分别塑代表过去的迦叶佛、代表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代表未来的弥勒佛。佛像样式较多的受到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袈裟宽厚,有细密的线条作为装饰。

正中的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座之上,顶作水波纹高肉髻,肩宽背直,大耳垂肩,面部棱角分明,双目平视前方,眉目中流露出庄严肃穆的气质,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手指间相连,是早期佛像塑像的典型特点。

02.

秀骨清像 

—— 北魏中晚期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大同迁至洛阳,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吸收了汉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带动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变革。

这一时期人物雕像和绘画的共同美学特点是“秀骨清像”,主要以清秀俊美来体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佛像造像注重刻画一种内敛、含蓄的精神世界。

塑像面部清瘦、长颈、削肩,身体单薄、扁平,造像的体积感弱,气质温和,情感内敛,眉目之中带有神秘的微笑,这在诸多石窟中是最接近南朝文化的特征,或是说与玄学思想最为契合的造像风格。

图 | 麦积山87窟西魏迦叶像

例如,麦积山的第23窟。

佛作磨光高肉髻,面相清瘦,眼角细长,这是北魏晚期塑像的共同特点。佛像身着双领下垂袈裟,衣带在腰间作结后垂下,双手均残损无存。

整个造像挺身而坐,流露出一丝神秘的,难以捉摸的微笑,仿佛一个参透世间奥秘,心灵到达了理想彼岸的思想家或哲学家,给人以一种历经沧桑的模糊之美。

图 | 麦积山第23窟主佛与菩萨

03.

温婉秀美

—— 西魏时期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天水地区归西魏管辖。西魏因袭前制,不断地营造佛窟,在宋代碑刻题记中有所体现。

西魏时期的造像风格演变为饱满、厚重、圆润、肌肉感强,但仍不失秀美的艺术风格。佛的装束也随之改变,由单薄贴身的丝织面料变为厚重折叠、和北方气候相适应地毛料衣物。特别是佛装的下摆部分,层层叠叠,自然、流畅、优美、韵律感极强,如高山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图 | 麦积山第102窟维摩诘塑像

例如,第44窟。

正中主佛是西魏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麦积山石窟的雕塑精品之一。由于是高级工匠所作,现今看来,无论是雕塑手法还是艺术造诣,都无任何的挑剔之处,可以说是一件十分完美的古代雕塑作品。

图 | 麦积山第44窟主佛头像特写

佛像面部呈鹅蛋形,肌肉饱满,虽在大地震后历经了千载的风雨,面部仍然给人一种晶莹如新、圆润如玉的感觉。眉目细长,嘴角微微内含,面带微笑,双目微微下视,眉目之中传达出一种浓浓的慈母之爱;与之相对,仿佛面对慈母,又仿佛是面对一位大慈大悲的佛。

造像气度中既有佛的慈悲大度,但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慈祥和爱怜。佛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袈裟从肩部垂下自腹间上绕,下摆部分层层叠叠,层次清晰而丰富,如春风在宁静的水面上吹起的层层涟漪,又像是无数盛开的花瓣,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图 | 麦积山第44窟

这尊佛像据考证是武都王元戍仿母亲(西魏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所作的佛像,而在这尊造像的背后却是这位皇后身不由己的一生。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元宝炬在丞相宇文泰的支持下,成为西魏的第一位皇帝,史称“西魏文帝”,建都长安。乙弗氏为元宝炬的皇后,二人两小无猜,恩爱数年,却因柔然公主的介入而酿成悲剧。

西魏立国之初,国力衰微,不得已与柔然联姻,乙弗氏主动退皇后位,偏居秦州麦积山,青灯相伴,一心礼佛。然而柔然公主是一悍妇,弱小的西魏又无力与柔然抗衡,为了黎民百姓免受战争涂炭,迫于政治压力,乙弗氏自尽而亡。

乙弗氏死时三十一岁,她许下愿望:”我希望圣上福寿康宁,天下太平。若此愿得以实现,我死而无怨。” 她死后,文帝在麦积山开凿石龛来安葬她,把麦积山石窟与西魏皇家寺院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乙弗氏之子,秦州刺史元戍在母亲去世后又在麦积山大力开窟营造佛像,使麦积山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

图 | 麦积山第43窟外景

04.

珠圆玉润

—— 北周时期

北周时期,造像风格再次发生转变,从人物服饰上看,有华丽和简约两种风格,但其塑作的线条都是以柔润为基本特点,无论是袈裟衣褶的摆布还是身体线条的处理,都如春水碧波、秋云丝缕。

图 |  第三库千佛廊

这一时期,北齐画家曹仲达在吸收了印度曼陀罗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时人称之为“曹衣出水”,就是佛像单薄柔顺的袈裟紧贴在身体之上,充分显示人体之美,就像是人体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水中洗浴后出水的情景。

这种艺术风格又可细分为疏体和密体两种不同的具体类型,疏体是指佛的袈裟上极少有线条刻画,显得异常简洁明朗,笔意豪放舒朗,这种风格在麦积山以36窟为代表;密体则相反,是在贴体袈裟的基础上用细密、劲健、流畅的阴刻线条装饰袈裟,这种风格在麦积山以141窟为代表。

例如,麦积山第141窟。

窟内原为七佛二菩萨,现存五佛二菩萨,造像面相圆润,袈裟贴体衣纹细密,这就是当时“曹衣出水”的艺术风格里的疏体。

图 | 麦积山第141窟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