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1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0-04-21
第五章 病证  概述

   现在讲第五章,教材171页,病证。
   所谓病,是指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也就是形于神两方面,无论哪方面的失常,两方面的失常,都叫做病。
   那就是说,生理的失常就是病理,其实就是病,有病理才可以出现病。
   严格地说,《内经》把什么叫做病?
* 其实它把气血阴阳失调就叫做病。
   更简单地说,就是阴阳失调就叫病。这是关于疾病的概念问题。
  
   最概括的说法就是
* 阴阳失调就叫做病。
   这是最经典,最概括,而且应该说是从中医理论,从中国传统的角度考虑,那是最准确的概括,其他的概括都没有这个更概括、更准确。

   心理和生理,本教材上说的生理和心理,这无非是说疾病,它包括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不管生理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它总是阴阳失调了。
   因为什么呢?
   因为说阴阳失调了,就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或者说不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了。那就叫病。
   当然教材说法也不错,是指人体在生理和心理,应该说在生理或心理,也就是形与神,神或形失常。

   《内经》称“病”:
 @ 有的时候说,病,
 @ 有的时候说,疾,
 @ 有的时候说,候,
 @ 而称“证”字的时候比较少。《内经》称“证”字时候比较少。只有一个,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上,有一个“证”字。出现“证有中外”,有内有外,有内证,有外证。

   再有,
 @ 病上里头加这个“正”字,所谓“症”字晚出,不见于经,在《内经》里头没有这个“症”,没有这个字。
   所以我们现在中医写辨证论治,辨证论治都不写这个“症”,而写这个“证”。
  # 这个“症”只是写症状的时候写这个“症”。
  # 写证候的时候就写这个“证”。写辨证的时候还是写的这个“证”
。“证”者,证也,就是证据。这好像是在中医界已经约定俗成了。

   又讲
 @ 证与候同义,证与候在中医学里头有的时候是相同的。所以后人就把证、候合称了。合称为证候。
   当然,
 @ “候”字本身具有时间性在内,时候,什么时候呢?鸟类有候鸟,冬天往南方飞,夏天往北方飞。那叫“候”,有时间的概念。
   这个“候”,是多长时间叫做“一候”呢?
   # 在《内经》里头,在《六节脏相论》里头说了,叫“五日谓之候”。五天就叫做一候。
   #“三候谓之气”,三五一十五天,就是一个节气。
   #“六气谓之时“,“时”就是季节,四时就是四季。
   #“四时谓之岁”,四个季节,就是一年。岁就是一年。
   所以“候”五日谓之候,《内经》里定成五个日谓之“候”。

   后来的温病学派里头,他们常常把七天叫做“一候”。那好像又和西洋的文化传入,是不是有关系?七日成候。那是后世温病学派有这样一个观点。但是在《内经》里定的“候”,那不是医学的问题,是整个中国文化就这么称呼的。一个“候”就是指五天。所以我们中医所说的“证候”。
 @ “证候”,它应该包含有时间的概念。是动态的观察疾病的一个结果。时间就是个动态的,不是个定死的。是在什么疾病发展到什么什么阶段,什么什么时候,疾病的本质。

   《内经》有关病证的内容极为丰富。所载病证多达350余种。涵盖了临床各科,对许多疾病还辟专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内经》中多采用脏腑分证,经络分证和病因分证等方法,对证候予以分类。成为辨证体系的雏形。就在《内经》里头,虽然没有“辨证”这个词,但是有辨证体系的雏形存在。

   我们教材第五章,病证这一章,选了《内经》中八篇,专门论述疾病的原文。涉及到
 * 外感类,
  @ 外感热病类的疾病,
  @ 外感风邪所致的疾病,
 * 咳嗽类,
 * 疼痛类,
 * 痹证类,
 * 痿证类。
 * 以及水肿、
 * 肤胀、
 * 症瘕类等。涉及到七十余个病。   

   这一章,选了八篇文章,涉及到70余个病证,这些病名,
 * 反映了《内经》关于疾病的命名规律。
   命名规律问题,我们在前面讲到“因处定名”的问题时候,曾经概括地说过一下,疾病的命名规律。
 * 诸病的临床表现。
 * 此外还涉及到疾病的演变,也是涉及到一些传变问题。
   因为《内经》的文章,它不是说这一篇,我们讲病证不讲别的,不讲病因,不可能。不讲治法,也常常讲了病还讲治法。它是一篇一篇的,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这里也涉及到疾病的演变,甚至是传变。
 *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以及对疾病的预后、治疗、护理。
   虽然是讲的病证,但是它往往在说一个病,它是以什么什么为主,接着就谈了其他的,比如说谈了治疗,虽然不是主要的,但是它涉及到治法。所以以及对疾病的预后、治疗、护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一章就选了这样八篇文章。
(本章节选了
1.《素问. 热论》、
2.《素问. 评热病论》、
3.《素问. 风论》、
4.《素问. 咳论》、
5.《素问. 举痛论》、
6.《素问. 痹论》、
7.《素问. 痿论》、
8.《灵枢. 水胀》。8篇专论疾病的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