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曾经说,四季脾旺不受邪。 人体的脾是正气的来源,不论哪个年龄阶段,只要脾气旺盛,人体就不容易受邪。 孩子特别容易积食,就是因为孩子的脾胃变动大,这是小孩的特点,小孩脾胃弱,一下吃了太多东西,或运化失调,就容易“积食”。 小儿积食是什么? 简单来讲,小孩的消化与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这个能力越弱,如果吃的过多或者突然的高营养摄入,超过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食物无法及时消化完成,造成脾胃压力过大,就会导致脾胃“罢工”,并且脾胃功能也会受到损伤,也就是积食。 “积食”是中医的概念,西医通常认为是消化不良而引发腹胀腹痛、排便困难、口臭、食欲差、睡眠少、呕吐发烧等各种病症。 积食分为短期和长期的,作为家长,要会识别积食信号: 1:身高体重不长 消化不良会影响宝宝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如果孩子长时间体重不长而且身高也无变化的话,最好到医院去检查一下是否积食。 2:口中有酸腐气味、舌苔剥脱 早上起床孩子口中有酸腐气味,口气重,同时舌苔厚、有剥脱现象,说明积食了,这是非常典型的积食症状。 3:常有呼吸道疾病 比较典型的是咽炎,很多小朋友经常咽炎,家长总觉得是受到了病毒感染,而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消化不好引起胃食管反流,刺激咽喉部位,引发炎症。 4:频繁放臭屁 宝宝摄入过多蛋白质食物,如蛋类、豆类、牛奶等,也会出现放臭屁情况,减少摄入即可;但如果没有食用该类食物,也放臭屁,就有可能是积食了,积食发生时会导致肠道里的细菌繁殖,导致消化不良,出现放臭屁的现象。 5:大便性状改变 绿便、酸臭大便、泡沫便或明显能看到便便中有未消化完的食物,呈现颗粒状,都属于积食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出现未消化的食物而无其他异常时属于正常,家长不用担心。 中医上对积食,采用简单的“饥饿疗法”,也就是饿两顿就好了。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发烧,太医给的方法就是:“清清静静地饿两顿就好了”。 它是积食的"死对头",脾胃的"清理工",孩子常喝,消食个子蹿 宝宝出现消化不良,原因很多:胃肠道功能下降、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饮食不规律、食物搭配不当、天气变化、情绪变化等等都有关系,民间有个方法是鸡内金,将鸡内金碾碎后用水喂服,有消食的效果,它被称为积食的“死对头”,也是中医上常用的化积方法,对于一年当中积食一两次的孩子还好,但那些长久积食的宝宝来说显然是不适用的,甚至我在门诊还遇到过15个月的孩子一吃辅食就积食只能喝奶粉的,缓解积食不能仅仅化积,还要注意健脾胃,调理脾胃功能,预防积食再次发生,鸡内金能化积,但是明显不能让它作为食物来服用,对于脾胃功能不强容易积食的孩子,可以吃些猴菇锌棘类的食物,不仅化解积食,还能够健脾养胃,补充锌、乳糖等营养,也可以在吃辅食的时候加一些猴菇锌棘在里面,预防在吃的过程发生积食。 在宝宝脾胃功能弱、容易积食时,家长也可以配合推拿的方法 1.清胃经 位置:大拇指桡侧面,腕横纹到指尖,脾和胃连起来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热、泻胃火、导积滞、降逆止呕。 次数:约100—300次 2.清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线(从虎口到指尖向外为清)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次数:约100—500次 3.揉板门 位置:位于手掌大鱼际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多用于防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次数:约100—500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