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

 图书 馆员 2020-04-22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宽中降逆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莱菔子12克,焦楂、焦曲、焦麦芽、川厚朴、陈皮、大黄、枳实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宣导中焦、理气降逆。 
【方解】方用莱菔子、枳实、陈皮降气宣中;焦楂、焦曲、麦芽消导宿食。气以下逆为顺,故用大黄、川 
厚朴下气通便。俾中焦疏通、气下行而不上逆,则呃逆自止。 
【主治】呃逆(因食滞者),证见脘腹胀满、大便不利、食欲不振、得食则呃更甚。 
【疗效】屡用效佳。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治噫气声声不绝方
【来源】沈仲圭,《新编经验方》
【组成】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姜半夏各9克,橘红5克,茯苓9克,西洋参3克,麦冬9克,沉香末1.5克, 砂仁5克,枇杷叶9克(去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和胃降气、镇逆止呃。
【方解】方用西洋参、麦冬补胃;旋覆花、代赭石镇逆;二陈合枇杷叶和胃降气,用治胃虚客气上升之呃 逆,殊为合宜。
【主治】噫气声高、频频不绝。可用于膈肌痉挛。
【疗效】效果甚捷。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降逆止呃汤
【来源】经验方,《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代赭石24克,陈皮15克,旋覆花、竹茹、太子参各12克,丁香、柿蒂、天冬、麦冬、甘草、枇杷叶 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降逆止呃。
【方解】本方由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加减化裁而成。增加了降逆止呕之效。加入滋阴
的天冬、麦冬,减去了半夏、生姜等温热之品,有助于胃阴之复、胃气之降。故用之多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胃气上逆、呃逆、声音低怯、下肢欠温、口干舌红、苔薄、脉细。可用于膈肌痉挛。
【加减】若加白芍15克,效果更佳。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呢逆(隔肌痉挛)
[配方] 荸荠120克(捣碎),川厚朴(姜炒)、陈皮、白寇仁(炒)各30克.白糖120克.橘饼30克,冰糖120克,蜂蜜60克,白酒3000毫升。
[制法] 将前4味和橘饼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或白酒、烧酒各半),密封、浸泡10余日后,过滤去渣,再加入白糖、冰糖和蜂蜜,待溶化后,再过滤,澄清备用。
[功用] 和胃降逆。
[主治] 呃逆、饮食不下、食后
呕吐、胸膈哽噎不舒等症。
[用法] 口服。每次服30-50毫升,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

[附记] 引自《奇方类编》,本药酒滋脾养胃、温而不燥、顺气降过、补而不腻,使清气上升、胃气和降,则呃逆、噎隔等症可止,功力非凡,颇具效验。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宣中降气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莱菔子、法半夏、广皮各10克,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沉香5克,厚朴9克,刀豆30克,生枇杷
叶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4小时服1次。
【功用】宣中降气。
【方解】本方宣中降气、专治呃逆之因于气逆者。方用莱菔子、清半夏、广皮、厚朴理气宣中;旋覆花、
赭石、生枇杷叶平肝降逆;刀豆温中下气、使气不上冲,则呃逆而止。
【主治】呃逆(因气)、烦躁不安、呃逆频频、其声高亢、脉多弦滑。
【加减】如大便秘结、加大黄、元明粉、枳实。
【疗效】临床屡用,无不立效。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止嗳汤
【来源】戴丽三,《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组成】旋覆花、竹茹各6克,生代赭石、潞党参各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连5克,炒吴茱萸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泄肝胆郁热、和胃降逆。
【方解】方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半夏、党参、代赭石、甘草、生姜、大枣)为主药降气化痰、益气和胃;
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泻肝火。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嗳气频频不止,用此方疗效颇佳。
【主治】嗳气不止、兼见胃脘微痛、头昏、口臭、口苦、欲呕、心烦,舌降、脉弦。可用于膈肌痉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降逆止呃方
【来源】任贵贤,《光明中医》(1)1988年
【组成】丁香、柿蒂、法半夏、生姜、橘皮、竹茹各10克,生代赭石20克(先煎)、姜炙枇杷叶10克,党参12 克,柴胡、神曲各10克,生大黄3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降逆止呃。
【方解】临床所见,有一种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顽固性呃逆,一般治方难以收效。故方用丁香、柿蒂温
胃散寒、降逆;半夏、生姜温中散饮和胃;橘皮理气健脾、燥湿祛痰;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止呃;枇杷叶
清肺和胃、降气止逆;代赭石重镇平肝以降逆气。诸药虽寒温并用,然其性多降,故再以柴胡疏肝畅气、
升阳解热;以党参补中益气以治中虚之本,从而可复中焦升降之常。另加神曲、大黄,旨在消食、导滞、
降浊,腑气降,胃气自如。诸药相合,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相调,于寒热混杂,虚实兼见、升降紊
乱之顽固性呃逆为宜。
【主治】顽固性呃逆。
【加减】临床应用,谨守本方,惟方中用量,可随证进退。
【疗效】用治数十例,皆在两剂内收功。效佳。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治肝止呃汤

【来源】张学能,《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30克,生地12克,麦冬、玉竹、鲜石斛、生石决明(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克,元参、赤
芍、白芍、柿蒂、竹茹、怀牛膝各9克,生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和胃降逆。
【方解】素体阴亏、虚阳易亢、肝气横逆,引动胃气上逆、而使呃逆频频不愈。此病标在胃,而本于阴亏
阳亢。治宜育阴潜阳、和胃降逆。方中以生地、麦冬、石斛、元参养胃生津;太子参益气补中;石决明、
代赭石平肝降逆;柿蒂、竹茹降气止呃;赤白芍,牛膝活血通络兼治肝阳上亢、肢体失用。诸药配伍为
用,取效甚捷。
【主治】顽固性呃逆、呃声急促,但不连续,常伴口干咽燥、舌红而干、便秘,头痛等。
【疗效】临床屡用、均取得良好效果。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六香和胃散治疗顽固性呃逆

组成及用法:大茴香、小茴香各3克,木香、檀香(后下)各2克,丁香1.5克,沉香(后下)1克。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因上药均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

适应症:顽固性呃逆症。

病案举例:郭*,女,63岁,患慢性萎缩性胃炎6年,近2年来出现频繁呃逆,发作时(除睡眠外)连续数日不断呃逆,到处求医,多方诊治罔效。治以六香和胃散,经服药3剂,症状大减。服药5剂后痊愈。

体会:顽固性呃逆是一种因膈肌痉挛而致的常见病。治疗颇为棘手,往往疗效差且易复发。〈素问〉云:“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为呃逆。治疗应以降逆和胃为法。六香和胃散方中大茴香、小茴香、丁香温中散寒、将逆止呃;木香、檀香、沉香降气和胃,调中止呃。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和胃将逆止呃之功。

打嗝停不下来 教你妙法巧治打嗝

中医解说经常打嗝的原因
中医认为,打嗝主要是因为饮食不节,正气亏虚,从而导致胃气上逆,引起膈肌痉挛和胃痉挛,从而产生呃逆。因此,要缓解打嗝的症状,就必须要疏通胃气,让上逆的胃气往下走。
中医治疗打嗝的方法
一、按压天突穴缓解打嗝
天突穴位于胸骨窝上方的正中处,也就是我们喉咙的下面,两锁骨中间凹陷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摸就能摸到。天突穴就是相当于肺与自然相通的通道,清气从这里进入肺,浊气又从这里呼出来。因此,按压天突穴能够更好的导气,从而缓解和抑制打嗝。
如何按摩这个穴位呢?你可以用手指压住穴位不动,这样坚持2—3分钟。按摩时穴位会产生酸胀感,这就说明你的力度可以了。

二、手部按摩抑制打嗝

对应穴位:横隔膜反射区、内关穴。
按摩方法:
1、用拇指指腹推按横隔膜反射区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横隔膜。推按时,掌根或拇指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速度宜缓慢而均匀。
2、打嗝时,用拇指指腹重力按压内关穴5-10分钟,如果依旧打嗝不止,可用牙签刺激或艾灸内关穴6-15次,打嗝自会停止。
三、按压攒竹穴
中医治疗则可以按压攒竹穴(位于内眼角直上1寸,即睫眉尽头处,俗称鱼头),面对病人用指对准穴位双侧同时揉捻按压,余四指在太阳穴部位固定头部,一般按压30~60秒即可见效,效果较好。
四、止嗝偏方
1、用纸袋套住嘴呼吸。用一个纸袋套住嘴反复呼吸10次,这样能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这样能镇静神经,有助于膈肌放松。
2、嚼片柠檬。柠檬中特有的酸苦味能刺激迷走神经和食道黏膜,从而放松膈肌。喝点醋也同样奏效。
3、膝盖靠胸。坐下来,将膝盖向胸部拉动;同时,身体向前倾斜,以挤压胸部。这个动作能向膈肌施加压力,从而打破肌肉收缩的周期。
4、喝杯冷水。这是分散注意力的一种做法,冷水会让胃部稍微收缩一点,推出多余的空气。
5、屏住呼吸。这样能迫使膈肌变平和伸长,对膈肌进行拉伸,有助于它放松,从而止住痉挛。
五、姜汁红茶缓解打嗝
原料:鲜姜15克,红茶适量。做法:鲜姜捣烂取汁去渣,加红茶用开水浸泡。待茶泡开,即可饮用。
点评:此方功效为温中降逆,适合喜喝热汤、遇寒加重、食欲不好的胃中冷寒患者服用。这类患者要注意饮食调节,不吃生冷和油炸食品。做粥和面条时加少量姜汁,有利于康复。
以上是治疗打嗝的几个方法,您学会了吗?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宣中降气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莱菔子、法半夏、广皮各10克,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沉香5克,厚朴9克,刀豆30克,生枇杷 叶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4小时服1次。
【功用】宣中降气。
【方解】本方宣中降气、专治呃逆之因于气逆者。方用莱菔子、清半夏、广皮、厚朴理气宣中;旋覆花、
赭石、生枇杷叶平肝降逆;刀豆温中下气、使气不上冲,则呃逆而止。
【主治】呃逆(因气)、烦躁不安、呃逆频频、其声高亢、脉多弦滑。
【加减】如大便秘结、加大黄、元明粉、枳实。
【疗效】临床屡用,无不立效。

重用白矾治呃逆

中国中医药报  2009年8月8日

□ 王国琛 天津市东丽中医院

呃逆是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一种反射活动。顽固性呃逆频繁发作,症状顽固,常规治疗不能缓解。天津中医药大学张洪义教授,注重继承古今医家的原创思维,论治疑难病证,屡起沉疴,今将其重用白矾治呃逆思想及验案整理如下。

张洪义认为,顽固性呃逆多属痰浊中阻、胃中不和、胃气上逆而致,可夹风夹瘀。治疗关键在治痰,然由于病程较长,痰邪胶困,难以速除,故用一般的化痰药很难取得好的疗效。“矾石酸涩性燥烈,最收湿气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饮,缘痰涎凝结,黏滞于上下窍隧之间,牢不可动,矾石收罗而扫荡之,离根失据,脏腑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张洪义认为白矾具沉降之性,能降上逆之胃气止呃,其酸敛之性能敛内动之肝风,所以他在辨证的基础上重用白矾治疗本病。

姚某,男,70岁,退休工人。诉呃逆病史10余年,打嗝频繁,不能自制,常因打嗝而夜间不能寐。神情昏蒙,头晕甚剧,口苦口干,常伴见恶心、呕吐,血压160mmHg∕90mmHg。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高血压病、胆囊炎、轻度脑萎缩。曾服用大量中西药物,疗效甚微。张洪义诊为风痰所致的顽固性呃逆,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胃中痰浊因“风动而涌”上逆所致。治以熄风化痰,理气降逆为主。

处方:白矾2克,白芍12克,清半夏12克,代赭石(先煎)30克,天麻12克,僵蚕12克,蔓荆子12克,羚羊角粉(分冲)1.5克,茯神20克,砂仁12克,夏枯草12克,青龙齿(先煎)30克。

二诊:诸症改善,打嗝次数明显减少。为防白矾燥烈伤胃,又加神曲12克、麦冬12克、以顾护胃气。

三诊:已无打嗝症状,偶有嗳气,前方去白矾,更进3剂以巩固疗效。

本案以化痰、熄风、顺气并用。以白矾燥湿逐涎,化痰降浊;以镇肝熄风汤平肝熄风,并用代赭石、清半夏等降气之品以平上逆之胃气、痰浊。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永炎6

二、中风病变证的治疗(一)呃逆呃逆可见于中风病中脏腑急性期,也可见于中经络重证向中脏腑转化的过程中,所以此类第五卷745呃逆患者多处于神识迷蒙或昏迷的状态,呃声急促而不连续,甚至床动身摇,因呃逆不能进饮食,痛苦极大。还可兼见大便秘结或大便自遗。论其病因多在大病之初,血气奔并于上,骤然升降逆乱,风火痰热损伤胃气胃阴,缘胃之气阴受创致逆气上冲而生呃逆。此属重证,随病势恶化还能导致胃气败绝。还有升降失常之后,痰热壅阻胃肠可发生腑实。胃气难以顺降则折返上越演致频繁呃逆。另外中脏腑之痰湿蒙塞心神证与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病必及肾,由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协胃气动膈而生呃逆之证。综观呃逆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出现于中风中脏腑急性期的呃逆,绝不同于一般,多为病势危笃或向危重转化的一种表现,是属土败胃绝之险象,其病预后较差,若能及时恰当救治,或能转危为安。应该指出,发生于恢复期的呃逆,或虽在急性期,在病情逐步好转时发生的呃逆,其治疗较易而预后较好,两者需要分清。

1胃气胃阴两伤临床表现:呃声短促不连续,唇燥舌干,神昏烦躁,大便干结而难,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弦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方药:方选人参粳米汤,药用西洋参益气为主,其性不燥而能和阴;粳米者,取上等大米性润,益气阴而能和胃。
参考处方:西洋参6克,上大米30克,先煮西洋参取100ml,再煮大米取米汤400ml,兑匀成500ml,分2~4次鼻饲或灌服,每日1剂。
本证多见于中风病急性期,是阳闭证的并发证候,应在平肝清肝、熄风化痰、凉血开窍治疗阳闭的同时,配以益气养阴,和胃止呕,如胃气得以顺降,一般呃逆较易得到控制。
2痰热腑实,浊气不降临床表现: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泻热,和胃止呕。
方药:方选大承气汤加味。药用生大黄苦寒直折涤荡痰热积滞又能降气凉血,配芒硝咸寒软坚通泻燥结之粪便,厚朴、枳实行气散结并助黄、硝加速痰热积滞的排除,加入沉香粉可以降气和胃。
参考处方:生大黄15克、芒硝10克(分冲)、厚朴10克、枳实10克、沉香粉2克(分冲),水煎取150ml,分2~3次鼻饲或灌服。
本证多见于阳闭重证属痰热内闭心窍者,若与承气可望呃逆能止,腑气畅通则中风病情也相机好转。若进1剂不效者,缘中风病主要在肝,风痰火邪郁阻则枢机不利,似属少阳阳明合病,可考虑给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药用柴胡、白芍疏肝养肝,黄芩、半夏苦辛通降,大黄、枳实泄热通腑而降浊止呕。若呃逆3日不得缓解,又见手足蠕动,肢凉自汗,气血大虚,则应用黄龙汤加味,药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通腑泻热,西洋参益气和阴,当归、玄参养血滋阴而能润燥通便,复以甘草和中。
还有极少数病例见厥阴寒湿冲气呈胃证,表现呃声细长,脉沉弦或沉微。此属阴闭或脱证的并发证候。治疗方面除针对中风阴闭或脱证而外,可选用黑锡丹以温肾阳,除寒湿,降逆气,每次用6~9克以白开水化开调匀鼻饲,每日2次,或许可以止呃,尚有转危为安的可能,一般预后不良。
第五卷746(二)厥逆厥逆见于中风病急性期,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或肝阳妄亢,阳化风动,直冲犯脑所致,表现为大厥、薄厥等。或由病情危重,阴阳离绝表现为胸腹烁热而四肢逆冷,伴麻木、疼痛等症。
厥逆变证总因阴阳气血不相顺接所致,治疗当以和调阴阳为要务,以冀厥去正复。
1肝阳协血气直冲犯脑临床表现:神昏、躁扰不宁,面潮红或青紫,四肢厥冷,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镇肝平肝,醒神宣窍。
方药: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此方系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书载:“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熄风镇肝,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冬以清肝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乘之力。”其方当投羚羊角粉平肝解热熄风,再加菖蒲、郁金以运通窍络。
参考处方:羚羊角粉2克(分冲)、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败龟板10克、白芍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24克、玄参10克、天冬10克、川楝子10克、菖蒲6克、广郁金10克。水煎取150ml,分2~3次鼻饲。
本证见于急性期,病发顷刻之间。多是阳闭重证的并发证候,其治疗与中风阳闭证的治法方药一致,若能启闭除热,神志转清则厥逆自复。反之神昏、昏愦持续周余,则风火痰瘀邪实猖獗,导致里热炽盛,热深厥深,厥深加重,多预后不良。
2热深厥深,阴阳离绝临床表现:起于痰热内闭心窍,持续三五日病情有增无减,进而昏愦,胸腹烁热,四肢厥冷,手足爪甲青紫,病势如再恶化则周身湿冷,目珠固定,脉沉微欲绝。
治法:交通阴阳,回阳救逆。
方药:热深厥深急予羚羊钩藤汤加减,送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此与痰热内蒙心窍证的治疗相同。进而周身湿冷、阴阳离绝之时,方选白通加猪胆汁汤以附子、干姜回阳救逆为主,反佐以猪胆汁咸寒苦降之品,取“甚者从之”之意。
参考处方:附片9克、干姜9克、桂枝6克、猪胆汁15克(分兑),水煎取100ml,兑入猪胆汁混匀,分两次鼻饲。
热深厥深是里虚蓄痰热邪盛而内闭,阻遏阳气而成,如投以重剂泻大热、祛胶痰,尚有转危为安的希望。若阴阳格拒有离绝之象,虽应投药抢救但存活者极少。
还有一种因阳气不足,温煦力薄,而见四肢逆冷伴麻木疼痛,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弦等症,此多见于中风病恢复期,属中经证,治用温阳通络,可以选用当归四逆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一般预后较好。
(三)吐血、呕血吐血、呕血为中风急危重症之一,常见于临终前患者,由阴阳离绝,阳气大衰失于固摄,血随气逆而成。也有见于肝阳妄亢,风阳内动协胃气冲逆之时,此与呃逆并见。
阴阳离绝,阳气暴衰固摄无权,表现为骤然呕吐大量暗咖啡色血液,旋即昏愦,目珠固定或第五卷747上翻,或斜视,舌卷囊缩,口唇爪甲青紫,四肢厥冷,面色晦暗,脉由洪大滑数转为沉细或沉微欲绝。本证因呕血是以下药无门。抢救多需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静脉滴注。但病势凶险,常来不及救治,数分钟内病人即呼吸心跳停止,不幸死于中风病。即使积极争取时间采用中西医综合抢救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全力抢救,目前也极难取得成功。
肝阳妄亢,协胃气冲逆,临床表现为吐出暗咖啡色血或鲜血,每次50~200ml。神识迷蒙或昏迷,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细弦数。治法为凉血止血为先,继而平肝潜阳。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水牛角凉血清热以止血,辅以生地增强凉血清热之力,其性甘寒兼能育阴。配用赤芍、丹皮既可凉血清热又能活血散瘀,全方共奏凉血止血之功。参考处方为水牛角30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丹皮9克,水煎取150ml,分2~3次鼻饲或灌服。还可用血宁冲剂,其处方由大黄、黄连、黄芩等药组成,应急止血,需用6克以白开水调匀鼻饲或灌服。若吐血可止,可给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以平肝潜阳熄风,防再次出血。
(四)抽搐部分中风患者在急性期神昏、昏愦时,出现肢体强痉抽搐,此属变证,病势危重,必须积极救治,否则有伤性命之虞。此类抽搐多由风火痰瘀邪盛,肝阳妄亢生风,内风旋动而成。可兼见躁扰不宁,面红目赤,舌质红、红绛或暗红,脉弦滑而大。治疗应先用加味止痉散,由全蝎、蜈蚣、珍珠组成,每次3克用白开水调匀鼻饲。而后应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兑入5%或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40ml,兑入5%或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静脉点滴,以清热化痰、凉血解痉、宣开清窍。若抽搐可止,则改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预防再次发作,发时面唇青暗晦滞,脉微欲绝则应采用中西医综合措施抢救,或许能够转危为安。 

止嗝奇穴—天突穴

中医认为,打嗝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正气亏虚,导致气上逆,引起膈肌痉挛和胃痉挛,从而产生呃逆。因此,要缓解症状,就要疏通胃气,让上逆的胃气往下走。

此时,可以按压天突穴,这和穴位于胸骨窝上方的正中处,也就是我们喉咙的下面,两锁骨中间凹陷的地方,一摸就能摸到。天突穴相当于肺与自然相通的通道,清气从这里进入肺,浊气又从这里呼出。因此,按压天突穴能够导气,从而缓解和抑制打嗝。
那么,如何按摩这个穴位呢?用手指压住这个穴位不动,坚持2—3分钟。按摩时穴位会产生酸胀感,这样的力度就可以了。

嗳气和呃逆的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不同
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

嗳气(belching)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2、病因不同
呃逆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收缩(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
因胃肠道紊乱导致。更常见于摄入了产气的食物或是源于吞气症(无意识地吞咽空气)。
嗳气可减轻大多数恶心、胃灼热、消化不良和胃胀气的症状。
3、临床表现不同
呃逆为膈肌痉挛引起的收缩运动,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的声音。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逆,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
4、治疗方法不同
呃逆治疗方法:
1.深呼吸
进食时发生呃逆可以暂停进食,做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内能止住。
2.穴位按压

呃逆频繁时,可自己或请旁人用手指压迫两侧的“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拇指甲根部桡侧面,距指甲缘约0.6cm,在黑白肉际交界处。压迫时要用一定的力量,使患者有明显酸痛感。患者自行压迫可两手交替进行。

3.按摩
取一根细棒,一端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43662裹上棉花(如手边无棒,可用竹筷的细端包上棉花代替),放入患者口中,用其软端按摩前软颚正中线一点,此点的位置正好在硬、软颚交界处稍后面。一般按摩1分钟就能有效地控制呃逆。
嗳气治疗方法:

系统规范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贲门失松弛缓症等,治疗的关键是足疗程规范用药。

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

呃逆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打嗝是因为膈肌不由自主地收缩(痉挛),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按病变部位其病因分为:
1.中枢性  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器质性病变部位以延脑最重要,包括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他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2.外周性  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径受刺激。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经刺激有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等。
3.其他  药物、全身麻痹、手术后、精神因素等,内耳及前列腺病变亦可引起呃逆。
1.深呼吸  进食时发生呃逆可以暂停进食,做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内能止住。
2.穴位按压  呃逆频繁时,可自己或请旁人用手指压迫两侧的“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拇指甲根部桡侧面,距指甲缘约0.6cm,在黑白肉际交界处。压迫时要用一定的力量,使患者有明显酸痛感。患者自行压迫可两手交替进行。
3.按摩  取一根细棒,一端裹上棉花(如手边无棒,可用竹筷的细端包上棉花代替),放入患者口中,用其软端按摩前软颚正中线一点,此点的位置正好在硬、软颚交界处稍后面。一般按摩1分钟就能有效地控制呃逆。
4.喝水弯腰法  将身体弯腰至90度时,大口喝下几口温水,因胃部离膈肌较近,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在弯腰时,内脏还会对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瞬间达到止嗝的目的。
5.屏气法  直接屏住呼吸30~45秒,或取一根干净的筷子放入口中,轻轻刺激上腭后1/3处,打嗝症状会立即停止。但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慎用此法。
6.惊吓法  趁不注意猛拍一下打嗝者的后背,也能止嗝。因为惊吓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刺激,可通过皮层传至皮下中枢,抑止膈肌痉挛。但有高血压心脏病人应慎用。
7.纸袋呼气法  用一个小塑料袋,罩住自己的口鼻,进行3~5次的深呼吸。用呼出的二氧化碳重复吸入,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抑制打嗝。
8.伸拉舌头法  打嗝不止时,用一块干净纱布垫在舌头上,用手指捏住舌头向外伸拉。此时,会感到腹部有气体上升,打嗝自然消除。
9.喷嚏止嗝法  打嗝时,如果想办法打个喷嚏,就可以止嗝,可以用鼻子闻一下胡椒粉即可打喷嚏。
10.婴儿打嗝时,可将婴儿抱起,用指尖在婴儿的嘴边或耳边轻轻瘙痒,一般至婴儿发出笑声,打嗝即可停止。

孙思邈诊治“痰证”:痰滞脘腹,阻隔逆上,巴豆、附子、大黄、桂心、代赭石、芫花、半夏、橘皮、川椒

痰滞脘腹,阻隔逆上

孙思邈诊治“痰证”之五:痰滞脘腹,阻隔逆上,巴豆、附子、大黄、桂心、代赭石、芫花、半夏、橘皮、川椒

中医:《千金翼方》

痰浊水饮停积脘腹、阻滞气机,是痰病最容易出现的证候。其隔塞上逆变生诸证,表现一般比较剧烈。如脘腹胀满、胃痛、饮食不下、呕吐、吞酸、咳喘、眩冒、心悸气冲等。

孙思邈治疗此类痰证,注重理顺气机,开通道路,因势利导而施治;并根据虚实寒热,调方选药。

  • 偏实、偏热之候,以泻下消导为主;

  • 偏虚、偏寒之候,以温化和解为法。

对痰积腹满孙思邈常用下法,即使婴儿也不例外。如“哺乳不进者,腹中皆有痰澼也,当以【四物紫丸】微下之,节哺乳数日,便自愈也。”(《千金翼方·卷十一》)治疗小儿痰实结聚,腹满羸瘦,不能饮食诸方,如【紫丸】、【芫花丸】、【真珠丸】、【芒硝紫丸】等方剂中,也用大黄、巴豆、代赭石、芫花、雄黄等今世视为峻烈之品。

孙思邈诊治“痰证”之五:痰滞脘腹,阻隔逆上,巴豆、附子、大黄、桂心、代赭石、芫花、半夏、橘皮、川椒

中药:巴豆

心腹胀满多为饮病,也有挟痰浊共同为患者。饮病缘于中阳不振,即便挟痰也是寒多热少,故以温阳化气、辛散淡渗为治;若寒温不明显者,则寒热并用、通调气机为法。饮病方剂常取“和”法,少取攻法,因其本虚寒之故。

若病位偏上,出现心胸痰结、心闷寒冷者,也可偶施吐法,如【撩膈散】、【断膈汤】二方用瓜蒂、松萝等药涌吐,但加甘草、人参以固胃气,并用酒煎来振奋阳气;吐后还需继服通阳化痰之剂调理善后。治疗痰病胸腹胀满的和解剂有【半夏汤】、【厚朴汤】、【大蒜煎】、【甘草汤】、【茯苓汤】、【大半夏汤】、【旋覆花丸】、【当归汤】等。

心腹卒痛多由心腹胀满发展而来,其病机同样是中阳虚寒、痰饮阻隔。孙思邈在施治时仍以“温通”为法,不过用药较峻烈,常以“下”法解其急迫。如【硫黄丸】、【顺流紫丸】、【靳邵大黄丸】、【吴茱萸汤】等方,多选用巴豆、附子、大黄、桂心等通行、温散之品。

孙思邈诊治“痰证”之五:痰滞脘腹,阻隔逆上,巴豆、附子、大黄、桂心、代赭石、芫花、半夏、橘皮、川椒

呕逆可因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而成;痰饮澼气,郁久化热,肝气犯胃又发为吞酸之候。孙思邈喜用生姜、半夏、橘皮、川椒等辛以散饮,苦以降逆;吞酸又添吴茱萸等入肝之药。方剂有【小半夏汤】、【大茯苓汤】、【姜椒汤】、【白术茯苓汤】、【半夏汤】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