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心宝鉴》为何失传几百年,它与《菜根谭》对比后,原因找到了

 历史解密坊 2020-04-22

在我国明朝,有一部全民热捧的流行读物,它不但被用来启蒙孩童,更被翻译成册,流传于亚洲及欧洲各国,并获得了世界范围的高度评价。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如此一本传奇之书,居然在清末之时逐渐失传。它究竟是哪本书?又会因为什么原因而失传?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高丽王朝忠烈王时代,曾出现一位著名的文臣,他便是秋适。秋适的曾祖父名秋磕,曾任南宋门下侍中,在宋高宗时代因变故远赴朝鲜,继而在咸兴定居,从此繁衍出秋氏一族。秋氏族中唯秋适最为著名,他自幼精通文章书法,并通晓百家之学,历任高丽王朝官部与民部尚书之职。

忠烈王31年时,秋适任国学教授,在国王的倡议下,他于各种经书与诸子百家的诗赋中摘句擢章,取其中易懂且具有深意的260句话,分成19篇,著成了一部《明心宝鉴》,专门用于启蒙幼儿对古典文化的学习教育。几十年之后,秋适之孙秋濡重返中原,协助朱元璋定鼎天下,旋即成为开国功臣,而《明心宝鉴》也因此传至中国。后经范立本精心编排与整理,《明心宝鉴》中的内容开始规范化,变成了一部大量引用对偶、对仗、排比句式的典籍,不但内容通俗易懂,诵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尤为适合儿童少年研读学习。

《明心宝鉴》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其实作为一部流行于明朝整个朝代的儿童启蒙读物,该书并非寻常的历史故事讲述,而是一本荟萃中国先圣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精华之作,属于劝人向善的品德培养类书籍。有明一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不对其十分推崇,并将其列为必读经典。甚至在1590年左右,外国传教士高母羡还特意将其翻译成册,献给西班牙王子斐力三世,自此被欧洲各国列为中国经典读物,与其国内《金宝链》并列于同等地位,称书中文字“每一句话都是珠光宝气的钻石项链”。

《明心宝鉴》的魅力还不止于此,在各国频繁的文化交流中,该书也在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流行,甚至成为了韩国大长今医女们在学习医术时的第一篇经典课。不过可惜的是,在明王朝灭亡之后,《明心宝鉴》开始逐渐被移出公众视野,最终于清末时期彻底湮没失传。

《明心宝鉴》视野内容极其开阔,糅杂了儒、释、道三家学说,其主旨内容鲜明且耐人寻味,被后人称为“净化心灵之书”。范立本版《明心宝鉴》依内容分为上下两卷,共20个章节,其分别是:继善、天理、顺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劝学、训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义、遵礼、存信、言语、交友、妇行”,几乎涉及囊括了一个人生存于世的哲理与智慧,在待人接物、立身处世、言谈举止等方面给予详细注释,提倡人与人之间宽容相处,鼓励人们遵守传统道德观念,突出诠释了忠、信、礼、义、廉、耻、孝、悌8个方面的主题。

如此一本包含智慧且劝人向善的书籍,为何会在清代逐渐走向落没?这是不少历史学家研究古典文化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反复的研究与探索,他们最终得到出了一个结论,即《明心宝鉴》中的内容太过浅显易懂,并没有足够的蓄量与深度。在清朝至民国时期,相比于《明心宝鉴》,同类书籍《菜根谭》等书似乎更受青睐,以至于其流行程度远远超过前者。

专家得出的结论并非臆测,相反还可以参照二者内容进行对比进行印证,如关于交友的劝世良言中,《明心宝鉴》这样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意思是说,蓬草生于麻中,不用故意扶持就能直立,白色的沙子在淤泥中存在,不用经过刻意染色就会变黑。

《菜根谭》中关于交友方面的话语为:“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云。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意思是说,凡是用人之时,要尽量宽厚而不太刻薄,因为用人太过于刻薄的话,即使是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因为受不了你的刻薄而设法离去。交友的时候,要有选择性,而不可太过于浮滥,否则的话,一些逢迎献媚之辈都会趁机接近你。

两相对比可谓高下立判,《明心宝鉴》只是从表面层次阐述了人的修养,而并没有提炼其本质,反观《菜根谭》则不然,其不仅阐释了一个人本身应有的修养,更提供了培养道德品质的方法与途径,这就是为何《明心宝鉴》会被《菜根谭》等书逐步取代的本质原因。

时至今日,诸多考古专家及文学家已经对《明心宝鉴》进行了刊本校阅,并以大量史籍作为参考,大幅度完善了其最初的全部内容,并公开向社会刊印发行。不得不说,如此举措实在是一件文化界的大好事,对于弘扬中国古典文化、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修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