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

 iamxuyuan 2020-04-22
任何文学形式都逃不出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这两样,诗词鉴赏也不例外。艺术形式就是指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体现思想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数年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还比较准确,但对艺术形式却有点手足无措,其实对艺术形式的鉴赏品评也有规律可循。在此不妨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情景交融 故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可见这是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作者或因为见到某一景象有所触动,引发某种情感,一般先写景,而后转抒情,情和景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写所做之事,所见之景,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从而触动作者的所有情思,往后五句转为完全的抒情;或通过景物烘托感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用听觉视觉来描写曲终后的寂静氛围,传达出诗人语琵琶女同病相怜的天涯沦落之情;再或许诗人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寄喻在景物中,表面看全是写景,实际上景中含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如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写的是寂寞孤馆,料峭春寒,杜鹃啼血,日暮斜阳。这些景致中无不透着强烈的落寞和凄婉,在这重重凄厉中,诗人贬官失意所不堪忍受的无奈虽不着一字,却通过此情此景,让人读来倍觉心酸。
  
    借古讽今 这是借历史事件、人物、典故来讽喻现实。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诗歌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阵的地方问题,批判了六朝统治者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用严肃的历史教训来告诫今人。
  
    托物言志 借助某种事物的特征,赋予它别的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郑思肖的《画菊》 :“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作者借菊花宁可哭死枝头,绝不落地的品格,表示他绝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名族气节。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对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挂”字化动为静。王勃的《滕王阁序》有一写景妙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就好在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落霞”是静物,而“孤鹜”却正在飞翔,两者一旦摆在一起,效果就出来了。一下子把“落霞”写活了,把“孤鹜”写灵了。
  
    色彩描绘 一切表现艺术表现形式中,色彩的表现力是最强烈的、最直接的。分析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要把握作者描写景物时对色彩的运用。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出思归的感伤。如骆宾王《咏鹅》后两句中“白”的毛、“绿”的水、“红”的掌、“清(青)”的波,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白鹅戏水图,自然清新,栩栩如生。而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年是归年?”就是浓墨重彩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反衬下文漂泊的伤感。
  
    此外诗歌中还经常运用联想和想象、衬托、色彩和声音、叠字巧用、虚实相生、修辞等多种艺术技巧,无法意义探讨,有待于大家经过反复实践后加以把握,希望大家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上面这些理论。不然,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势必弄巧成拙。
  
     上外附中 张 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