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魏六朝诗选》第二十一首《桓灵时谣》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四

【古风泊客一席谈】

   桓灵时谣


        [汉诗·乐府·杂辞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作品介绍]

《桓灵时谣》是东汉末年的童谣,指出孝廉秀才选举制度的荒谬之处,刻画了腐败官吏的污秽、虚伪的形象。《桓灵时谣》以锐利的目光,犀利的笔锋,讽刺的手法,尖刻的语言无情揭露了朝廷的腐朽,有利地怦击了选举制度的虚伪性,显示出强有力的战斗性。

   [注释]

    ①秀才:汉代为举士的科目,要文才出众的人才能当选。
    ②察:选拔。
    ③孝廉:本来是汉代选举宫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
    ④寒素:汉晋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清贫。
    ⑤清白:也是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为官清廉。
    ⑥高第: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豪门。

  [译文]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
        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赏析

《桓灵时谣》始见于《抱朴子·审举》。《抱朴子·审举》载:“灵、献之世,阉官用事,群奸秉权,危害忠良,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汉守非其人也;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云云,盖疾之甚矣。”从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阉官、群奸滥用职权,胡乱选用人员任职,将一些庸才、蠢才置于重职之位,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不少危害。《桓灵时谣》正表明百姓对这种人事制度的疾恨。

佚名

赏析

“举秀才,不知书”,诗篇首先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一个重要的选举科目一一秀才科加以解剖。按照秀才科的规定,才学出众的优秀人物才能入选;但是现在被举出来的秀才,却连字也不识,是个文盲。真是莫大的笑话。

但是笑话岂止于此。“察孝廉,父别居”按孝廉科的规定,入选的人应该清正廉洁,把父母侍奉得很好。但这些因“孝顺廉洁”被选举出来的儿郎们却抛弃父母,让他们搬出家门,到别出安家。真令天下父母寒心!

候补的官吏是这个样子,那么,进入仕途的怎么样呢?作者笔锋一转,五、六两句又给我们勾勒出了这些人的有趣嘴脸。“寒素”有人解释为处身贫寒的人,“高第”则解释为“高门大族”,均未妥。观《后汉书》中的有关记载,举高第应训者都属于优等。以示与一般不同,故高第应训优等。那么和高第相对的“寒素”亦应别寻解释。《宋史·刘熙古传》中有 这样一段评语性;“笃厚,虽显贵,不敢寒素”,盖谓为官清廉,虽贵不贪,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之类的人。据此意推,则“寒素清 白”亦即高度清白,高第良将亦即优等良将。两句意思是说那些经过考课,被评定为“高度清白”的良臣却污浊得象一堆堆污泥,脏得无以复加。那些被举荐出来的“优秀将领”,打起仗来胆怯得象一只只鸡子,闻声而跳,继之以飞,胆小得难以想象。

你感到好笑吗?这却是严峻的事实。《后汉书·西羌传》载:“诸将多断盗牢廪,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五行志》载:“遣将出征,每战常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载灵帝令公卿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蠢害者,三公中的两位对宦官子弟“虽贪污秽浊皆不敢问” 反而“虚纠边远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联系这些史实,就会感到诗篇所写是可信的。

诗篇出色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位(前四句两句一个,后二句一句一个)都采用了名实对比的手法,通过有名无实,名实相反的鲜明对比,让对象作自我否定,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前四句三字一句,后二句七字一句,节奏先缓后促,气势跳荡飞腾,读者有一种拾阶而上、渐窥高山般的美感。

佚名

赏析

   

文学赏析

“举秀才,不知书。”凡举作秀才科的人,本应文才深秀、学富五车,但实际上却连字都不识,于是便产生了名与实强烈的对比,夸张又并不让人觉得虚诞。

“察孝廉,父别居。”孝、廉本来两科,后来合而为一,应是事亲孝顺、处事廉洁之人当选。这里复词偏义,重在讲“孝”。孝之最为基本的,就是奉养双亲。但这位被荐之人,竟是与父亲分居而住,就中国古代家庭观念来看,无疑是不孝之举了。

“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与清白,可能是性质相近的两个科目。汉代察举科目,只随皇帝高兴与需要而定,所以并不固定。《晋书·李重传》中讲到举寒素要符合“门寒身索,无世祚之资”的条件,选举制度汉晋相延,变化不应很大。范哗在《后汉书·扬雄传论》中说:“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清白、敦厚之属。”可见二者都是选举科目。一般科目之名称与它所要求的品质应是相当的。故清白、寒素科出来的,应是出身清贫、为官清正之人,而实际上,劳动人民的评价则是“浊如泥”,可见他们是当不起那四个字的。

“高第良将怯如鸡。”汉代不仅文官由重臣推荐,武将也如此。《汉书·昭帝纪》:“始元五年,诏举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五年七月,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阵任将帅者。”大概武将之举,均要求“列将子孙”,正因此,此科目才取名“高第”吧。高第与文学对举,在此又与良将并举,可知与上面“寒素清白”一样,是两个相近科目。被荐之人,应“刚毅武猛,有谋谟(《顺帝纪》)”,然而实际上却胆小如鸡,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这首民谣,用一两个典型的细节,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将一个个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并列起来,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材的虚伪、腐朽与可笑揭示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战斗与讽刺艺术。

名家点评

全球汉诗总会秘书长陈图渊《名诗逸赏》:这首童谣主旨鲜明,感情愤激,语言犀利,嘲讽辛辣、篇中通过“秀才”不才,“孝廉”不孝,“寒素清白”污浊如泥,“高第良将”怯懦如鸡这类荒唐、丑恶现象的典型慨括,对当时的选举用人制度,社会道德风气进行r绝妙的姒剌、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佚名

赏析

   

童谣,就是儿歌。一般儿歌内容大都天真有趣而无深意,但经受住历史长河冲刷淘洗流传至今的这首童谣,却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含义深刻的精品。

桓、灵,指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公元147年至189年在位),这时,近四百年的汉王朝几经起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尖锐,政治更加腐朽。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岁,灵帝12岁),愚顽无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团争权夺利,倾轧不休,朝政黑暗,贿赂公行,只有蝇营狗苟的黑暗官场,没有治国卫家的贤臣良将,童谣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

童谣的前两句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我们后人熟悉“范进中举”的故事,那种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才正式开始。汉代科举主要方法不是考试,而是中的“举”即“察举”制度。举,推荐;察,考查。各级行政长官观察、发现并向上级推荐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当时主要科目有秀才、孝廉、贤良文学等。顾名思义,“秀才”一定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孝廉”还要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突出品德,这样的人做官后才能政绩卓异。但事实正相反,推荐为秀才的根本没读过书,推荐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亲反目成仇,分开另住,这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么?

诗的前两句说的是具体的选官制度,后两句就概括了整个官场状况,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说的是:号称出身贫寒、道德高尚的官僚们,其实无恶不作、肮脏不堪,行为秽如污泥;号称能攻善战、出身豪门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将”,遇到征战关头,却又胆小害怕,怯敌畏缩连鸡都不如。这就是说,整个汉朝的政治、军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顶,已经维持不下去,走到濒临灭亡的边缘。

事实上灵帝还在位时,导致汉朝覆灭的空前的农民运动黄巾军大起义(公元184年)就爆发了。

佚名

《桓灵时谣》   [汉诗·乐府·杂辞]

举秀才,不知书。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
        秀才:汉代为举士的科目,要文才出众的人才能当选。

举孝廉,父别居。
        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孝廉:本来是汉代选举宫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

寒素清白浊如泥,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寒素:汉晋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清贫。清白:也是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为官清廉。

高第良将怯如鸡。
        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高第: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豪门。

很奇怪,流传至今的汉魏童谣都是现实性的政治童谣。

泊客总结了一下,都具有一下几个特点:一是浅显易懂;二是朗朗上口;三是战斗力特别强。前两个特点是为了便于传诵,后一个特点才是真正目的。也即,这样的童谣达到了形势与内在的高度统一,也因此能流传近两千年。《桓灵时谣》即是如此。

《桓灵时谣》 的写作方法很有特点,都是先扬后挫。举秀才、孝廉,以及选拔寒素、清白,推举干吏良将都是当时朝廷行之有效多年的选拔人才和官吏的方式,都对当时的政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在桓灵时代,秀才居然不识字,孝廉竟然不赡养父母,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来了一个强烈对比,完全失去和违背了人才选拔以及官吏提拔的初衷和目的。可想而知,桓灵时代的社会已经礼乐崩坏,政治黑暗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桓灵时谣》通过描写桓灵时代人才选拔、官吏提拔的结果描写,抒发了人民对于阉奸当道,卖官鬻爵的无比愤怒。也揭露了行将就木的桓灵朝廷其时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编订:余冠英等

成书时间:1958年

《古风泊客》第六辑《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诗选21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