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4-22

我们在讨论数字符号先后顺序前,我们先引述宋代时期发现“安州六器”,它是学者通过数字符号对易经解读的最早研究。

宋人王黼等著《博古图录》记载,重和戊戌年(1118)出土于安州安陆郡孝感县,凡方鼎三、圆鼎二、甗一。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称为南宫中鼎、中鼎、召公尊、父乙甗。其中一件青铜鼎上,出现数字卦二。

宋代学者视为奇字,曾释为'赫赫'或'十八大夫'、'八大夫'。奇字何意?八百多年一直是个谜。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1

在张政烺先生《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中,张先生是把这个作为数字卦(结合易经)去解读,但是也不否认郭沫若和唐兰先生的看法:

中方鼎(一):惟王令南宫伐反(叛)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巡视)南国串(贯)行,艺(治)王居夔罅中山,呼馈生凤于王,治于宝彝。
中方鼎(二):惟十又三月庚寅,王在寒■(左自右束)(次)。王令太史兄(贶)衤鬲土。王曰:中,兹 衤鬲人入事,易(锡)于武王作臣。今兄畀汝鬲土,作乃采。中对王休令,将父乙尊。
惟臣,尚中臣。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文字最后遗留这两个数字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大图上图1

结合中方鼎的两条铭文,以及史学家的论证,这是周昭王讨伐南方蛮夷(区别于当时楚国)国家的一件事情,周昭王先让一个叫”中“的人去南方视察,搞定出征前的一切工作(有很大功劳),到了十三月庚寅这一天,周昭王在寒地,让太史占卜衤鬲土,给中说到:衤鬲地的人在武王时期就是臣子,今天我把这块地赐给你做采邑,中遵从王的命令,铸造这个鼎(祭祀用)将父”乙“供奉起来。

后面的”惟臣,尚中臣。“如何理解,其他文献都没有指明,我试图做一个解释,古人作鼎的目的在于祭祀,尚中臣如何解释?”尚“字有多个词义,我们看这个字的构词,发现在最后,所以我们可以猜想作“尚享”理解,旧时用作祭文的结语(《仪礼·士虞礼》:“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隮祔尔于尔皇祖某甫。尚饗!”),那么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这些臣子,中的臣子都祭奠先祖啊!

余下的后面两个图标指示的是什么,有这样几种说法:

郭沫若先生认为:是一种族徽,类似于图腾(纯粹的标识)

唐兰先生认为:是一种数字符号,代表的也是氏族徽号(进一步说明是数字符号)

张政烺先生认为:中鼎銘文记述的数字符号是最详细的,而且理由比较清晰,就是数字符号,而这种符号是代表古人获得一块土地以后,周人以卦名邑,以邑名氏。依据是根据《左传.隐公八年》:

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以上,是目前学者对“安州六器”作的一个分析,其他也有很多学者对此有不同意见,单纯的认为就是易经中的卦进而分析卦体,和张政烺先生的研究差不多就不多列举,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看张政烺先生发现的其他铜器中的数字卦图《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张政烺先生是把目前考古研究发现的所有甲骨和青铜铭文做了一个汇编,我们把这些素材挑选出来提供给大家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一、“爰”戈上的易卦 1984年11月出土于殷墟戚家庄269号墓。共10件,形制、大小、铭文均一致。在戈的内部末端边缘,正、背面均铸有一组“六六六六”。发掘者认为应解读为“四爻”单卦。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二.1996年在安阳市电业大厦工地出土。1件,为牛肩胛骨残块,骨质坚硬,表色泛黄,正、背面均经过整治修磨,残长11厘米,宽4厘米,背面有钻、凿痕迹。正面刻有两组竖刻卦数符号共12个,上面一组为“一一六六一五”(《 周易》兑下巽上,中孚卦),下面一组为“六八八八六六”(《 周易》坤下坤上,坤卦)。上组外侧另刻有“九≠”。发掘者认为,属于数字卜辞,即“数卜”,两组卦爻均为六字“重卦”。宋镇豪先生则把“九≠”释读为“九七七”(《周易》乾卦)。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三.1980年殷墟苗圃北地出土。1件,青灰色砂质石器。出土时残缺,残长8——9.5厘米,宽7厘米,厚2厘米。石器两大面有使用痕迹——清晰的磨槽。两大面和一侧有器物使用前书刻的数字符号。这些符号以组为单位排列在石面上,现可辩明的有六组,每组有六个数字符号:“六六七六六八”(《周易》坤下震上,豫卦)、“七六六六六七”(《周易》震下艮上,颐卦)、“七六八七六七”(《周易》离下艮上,贲卦)、“六六五七六八”(《周易》艮下震上,小过卦)、“八一一一六六”(《周易》艮下兑上,咸卦)、“八一一一一六”(《周易》巽下兑上,大过卦)。郑若葵先生认为,这是一块刻数磨石,表明了商代有对磨石行筮的行为。三面六组的数字卦象,表明此磨石受筮多次,体现了商代流行行筮于生产工具、生活用器、武器等的习俗。它的时代可溯至祖甲时期,可能是出土单位明确、断代依据确凿和年代最早的筮卦文物。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四.1950年春,殷墟四盘磨SP11探方中出土。1片,为左牛肩胛骨上部,宽约6.5厘米,残长约14.8厘米。臼角被切除。横刻三行小字,按照张政烺先生释读,内容为“七八七六七六曰隗”(《周易》坎下离上,未济卦)、“七五七六六六曰魁”(《周易》坤下乾上,否卦)、“八六六五八七”(《周易》离下坤上,明夷卦)。曹定云先生通过重新拓片,把“隗”隶定为“女鬼”。学者们认为,“曰”字后一字即该卦的原始卦名,而且这一卦名与今传世本《周易》迥异,意义也卜相近,应当不是《周易》。“魁隗”可能是《连山》的异名。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SP11易卦卜骨全貌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SP11易卦卜骨局部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五、陶簋口沿上的数字易卦1958年—1959年在殷墟发掘出土。共2片,易卦位于陶簋口沿上,为陶器烧制好以后,刻写上去的。其中,GT406④:6的易卦,张政烺先生释读为“七七八六六七”(《周易》震下巽上,益卦),张亚初、刘雨先生释读为“七八六六七七”(《周易》兑下艮上,损卦)。刘一曼先生通过细审原拓片,认为上面是九个数字,“一七八六六七”(《周易》震下巽上,益卦)、“六一七”(《周易》兑卦)。GT409④:6的易卦,刘一曼先生释读为“六六七六六八”(《周易》坤下震上,豫卦)、“六六七六七一”(《周易》兑下震上,归妹卦)。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GT406④:6陶簋口沿拓片和摹本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GT409④:6陶簋口沿拓片和摹本

六、牛肩胛骨易卦2009年8月,徐家桥北地安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出土。1件,宋镇豪先生释读为“六六六六八七”(《周易》震下坤上,复卦)、“七七七八六七”(《周易》震下乾上,无妄卦)、“八八六七六七”(《周易》离下坤上,明夷卦)。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徐家桥北地出土牛肩胛骨易卦

七、孝民屯东南地铸铜作坊出土易卦陶范2000——2001年在孝民屯东南地铸铜作坊出土。4件,内容为“五八七”(《周易》离卦)、“八六一六六六”(《周易》坤下震上,豫卦)、“□□七六七六”、“ □□六六六七”、“一一六六一六”(《周易》坎下巽上,涣卦)、“六一一六□□”。发掘者认为,筮数刻于陶范背面或侧旁,不能铸出,为临时记录。没有卦辞,筮占结果在判断凶吉后便不在保存。其中两件陶范上均刻两组筮数,一组为本卦,一组为变卦。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2000AGH23:3易卦陶范线图和拓片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2000AGT14④:1易卦陶范线图和拓片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2000AGT14③:16易卦陶范线图和拓片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2000AGM5049填土:1易卦陶范线图和拓片

八、社科院考古所藏易卦卜甲1974年小屯南地出土。1件,横宽21.6厘米,残长22.5厘米,厚0.5-0.8厘米,为安阳当地产龟。甲桥保存完整,正面共有五处文字和符号,分别为“九”、“六”、“”、“六七八九六八”、“七七六七六六,贞吉”。肖楠先生认为这是一片较完整的“易卦”卜甲,是难得的文物珍品。从钻凿灼和文字的特征来看,可能属于周初的文物。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易卦卜甲正、反面和卦象摹本

九、安阳市博物馆藏刻数骨器发掘品。1件,长11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近似长方形束腰状,色泽灰黄,质地坚硬,动物骨骼,种类不详,经过加工,四边整齐,两侧壁内留有锯痕。器表光滑平整,有刻写九个“五”字。孟宪武先生解读为数字卦象,可以看作是由“五”组合的“重”卦和“单卦”。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安阳市博物馆藏刻数骨器线图

十、《甲骨文合集》第九册二九○七四片 第三期田猎卜辞,内容为:“桑无”、“吉”、“六七七六”。张政烺先生认为,这是殷商时期的一种四爻筮法。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十一、《小屯南地甲骨》上册第二分册四三五二片张政烺先生释读为“八七六五”倒刻。,是殷商时期的一种四爻筮法。曹定云先生认为,“八”字没有,是骨纹,不是文字;“六”下是“十”,不是“七”。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小屯南地4352片拓片和线图

十二、殷墟西区墓M354∶2爵 殷墟西区墓是在1969─1977年之间发掘的。M354位于西区墓中的第三区。曹定云先生认为M354∶2爵鋬内铭为“五五五”,是八卦之一的乾三卦。因为它可能是祖甲时期之物, 所以,他推断,M354∶2铜爵上的“易卦”是目前已知殷墟铜器上最早的“易卦”。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十三、陶范阳面数字卦象黄濬《邺中片羽·二·上·四十七》记载,传殷墟出土的一块陶爵范阳面上有两个易卦符号,“一七六七八六”(《周易》艮下巽上,渐卦)、“五七六八七一”(《周易》兑下巽上,中孚卦),有学者推测是为占问铸器是否顺利而算的两个卦,是一事两筮的例子。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十四、《殷墟文字外编·四四八》甲骨易卦 董作宾《殷墟文字外编·四四八》收录一片甲骨,内容为“上甲 六六六”(《周易》坤卦)。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十五、商代石子

安阳市博物馆藏商代四色石子包括红、黄、白、绿四种颜色,其中红10、黄10、白9、绿9,共计38个。出土时均位于墓主人头前的二层台上,集中堆放。因该墓被盗,数量可能已经不符。有学者根据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情况,推测是商人日常筮卦用的计数工具。

殷墟西区墓葬中也发现了随葬成组的小石子,其中一个出土了28个。郭家庄商代墓葬也有7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小石子,大多数长、宽在1——2厘米,呈不规则方形,为白色小河卵石或不同颜色小石块,最多的一个墓葬出土了38颗。

易经探源——试读甲骨、青铜器铭文中的数字符号与易经关联(1)

那么这些数字符号和易经中的6爻有那些区别和联系我们下节再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