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二百三十五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李白)

 高山仙人掌 2020-04-23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盛唐·李白·七言绝句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拼音版:

nán hú qiū shuǐ yè wú yān ,nài kě chéng liú zhí shàng tiān ?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qiě jiù dòng tíng shē yuè sè , jiāng chuán mǎi jiǔ bái yún biān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作品介绍]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下的一组七绝。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李白与被贬谪的李晔、贾至同游洞庭湖,作诗记游。这组诗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

[注释]

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

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姑且。就,一作“问”。

  [译文]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赏析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与《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为先后之作。乾元二年春,李白于流放途中遇赦,秋时由江夏(今湖北武昌)而至岳州(今湖南岳阳)。此时,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与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这一组五首七绝记其事。

文学赏析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名家点评

其一

《唐诗正声》评:《远别离》托兴皇、英,正可互证。

《李杜诗选》:敖子发曰:游览诗妙在缀景而略写怀古之意。此诗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落句感懊之情深矣。

《升庵诗话》:此诗之妙不待赞。前句云“不见”,后句“不知”,读之不觉其复。此二“不”宇决不可易,大抵盛唐大家正宗作诗,取其流畅,不似后人之拘拘耳。

《唐诗直解》:缀景宏阔,有吞吐湖山之气。太白所长在此,他人不及。末句正形容秋色远耳。俗人不知,恐认做用湘君事。

《唐诗解》:唐云:湘君不得从舜,有类逐臣,故思吊之。幼邻(贾至)亦云“白云明月吊湘娥”,白盖反其语意尔。

《唐诗归》:钟云:此句正形容“秋色远”耳。俗人不知,恐误看作用湘君事(“日落长沙”二句下)。

《唐诗归折衷》:唐云:吊泛然者,读《远别离》当自知之(“不知何处”句下)。又云:贾诗“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李盖就其诗意而反之。吴敬夫云:登眺山川,感慨系之,自是人情所有。或谓湘君不得从舜,有类逐臣,故吊之。或谓湘君指杨妃,明皇无从而吊,纷纷傅会,大误后学,不可不知。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作以神胜。

《唐宋诗醇》:即目伤怀,含情无限,二十八字,不减《九辩》之哀矣。解者求其形迹之间,何以会其神韵哉!

《诗法易简录》:妙在“不知何处”四字,写得湘妃之神缥缈无方,而迁谪之感令人于言外得之,含蓄最深。

《诗境浅说续编》:此诗写景皆空灵之笔,吊湘君亦幽邈之思,可谓神行象外矣。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云:只言“日落”,未说到“月”。此首伏末首。

其二

《唐诗归》:钟云:写洞庭寥廓幻杳,俱在言外。钟云:水月静夜,身历乃知(“南湖秋水”句下):谭云:“耐可”,丑字。

《唐诗解》:天不可乘流而上,聊沽酒以相乐耳。“赊”者,预借之意,时盖未有月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前首下联,景中含情,落句吊古;此首下联,情中见景,落句悲今。真景实情,互相映发,凌厉千古。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乘流直可“上天”,故将船买酒,可至“云边”也:无非形容月色之妙。

其三

《唐诗解》:贾生比至,惜其谪;元礼指晔,美其名。二子虽流落于此,能不复思长安而西笑乎?但波心迷惑,莫识为“西天”耳。四诗之中,三用“不知”字,心之烦乱可想。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谓贾谊也。贾至亦河南洛阳人,故以谊比之。后汉李膺,字元礼,与郭林宗同舟而济……用此以拟李晔。二人俱谪官,故用桓谭《新论》中“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之语,以致其思望之情。

《李太白诗醇》:稼堂云:第三(首)月下有人。

其四

《李杜诗选》:刘须溪曰:自是悲壮。

《唐诗解》:秋月未沉,晨雁已起,舟中之客,霜露入衣而不知,岂乐时忘返耶?意必有不堪者在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惊心迟暮,含思无限。

《李太白诗醇》:谢云:前二句,景之远;后二句,景之近。稼堂云:前首是夜月,此首是将晓月。

其五

《李太白诗醇》:稼堂云:不言月,想是天晓也。此首应第一首。

总评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洞庭诸作不专写景,须看他一段无咧之思。

《柳亭诗话》:太白《洞庭》五绝,结句三用“不知”二字,亦强弩之末也。

《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游湖于今日之晡,而月,而月下人,而将晓月;想客散于明日天晓以后,故首尾不言月也。章法极有次第可观。

佚名

赏析

诗人喜欢洞庭湖的秋夜。夜的静谧抚平了神经的皱褶,而秋天的夜晚让人更加恬静安逸。

现在是洞庭湖上的秋夜。水面上烟雾皆无,干净得很。一轮明月悬在空中,也沉在清澈的水中;蔚蓝的天空含着一轮明月,也托着一叶扁舟和诗人颀长的身影。

水波涌起,波光粼粼,小船在清澈的水面上摇晃,也在蔚蓝的天空里摇晃。能趁着水流划到天上去吗?诗人迷惑了。天分明是在头顶,依附在大地上的人类怎么才能够踏上去半步呢?然而现在,脚下这个巨大的透明的晃动的晶体,似乎就在天空里荡漾。

自己身在何方呀?月色就在身边,白云就在身边。好,那就在这大好的月色里,在这水洗了的白云旁,举杯畅饮吧!

佚名

赏析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此诗为组诗之二,写月夜泛舟湖上,纵酒放诞。首句描绘洞庭夜景。“南湖”,因洞庭湖在岳阳城南,故名。“秋水”点出湖水之季节,暗写湖水之美。“夜无烟”既点明夜游湖上,又抓住秋夜水寒、清澈如镜、没有蒸腾水气的特点,描摹出洞庭湖水波澜不兴、静影沉璧,空明皓洁之景,没有直写明月,却已将皎皎月色传神写出。月光下的浩渺湖上,一碧万顷,水天相接,真是琼田玉界之境,仿佛置身于幻景中。次句发问,正是这种迷离惝恍境界中的痴问。“耐可”即“哪可”。诗人眼花朦胧,发出奇问,怎可乘着水流直上九霄?这一问,问出了诗人的天真和浪漫。这里没有正面回答。但三,四句,实际上已作了回答。既然湖上无处乘流直上青天,那么,面对湖中明月和白云的倒影,姑且向洞庭湖水借一点月色,划着船儿驶向白云深处买酒取乐吧。诗人将湖中倒影,幻化为奇幻美丽的天上游乐,活脱脱地再现了诗人豪饮中的痴想。李白曾有“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之句,正可作此两句诗的注脚。一“赊”一“买”,戏谑而放诞,包容着无限妙趣,真是言在口头、想出天外的谪仙人口吻,使人们自然地联想起诸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之类兴会神到之句,玩味典型的李白风格。李白如此抒情,率真地表达了对洞庭月夜泛舟纵酒的兴酣,一扫“其一”诗中“不知何处吊湘君”的凄恻悲哀,诗情转为豪放和欢谑。

此诗之佳处,不在景物具体描摹的工致上,而在于诗人将强烈又独特的奇妙联想融化在诗境中,用洞庭之景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唐诗归》云:此诗“写洞庭寥廓幻杳,俱在言外。”道出了此诗的特色。

佚名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盛唐·李白·七绝]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就洞庭赊(shē)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且:姑且。就,一作“问”。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李白族叔、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李白相遇,时中书舍人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洞庭湖秋天的水面清冷澄澈,仿佛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既然可以直通银河,那么,就将洞庭湖借给嫦娥吧,这样,她就可以买点桂花酒带给吴刚去了。

奇特的想象,让读者叹为观止,此番胸襟也只有大诗人才有。

浪漫主义诗人无出大诗人李白之右者!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诗文赞洞庭水的清澄浩渺和君山的美丽如画,也表现了诗人游观之乐和因之而产生的襟怀心境。

附录: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