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富人生哲理的3首古诗词,受用一生,你还会背吗?

 昵称52776266 2020-04-23
从幼年启蒙开始,到寒窗十余载,再到混迹职场数年,我读过许多古诗词,个人认为都颇福人生哲理。但是,对我们人生最具有指导意义且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以下三句经典诗词:
图片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此金句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他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虽然只有寥寥28字,但却饱含哲理,用生动的比喻道尽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像镜面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风光和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流动。
为什么这方塘里面的水会如此的清澈?因为有源头在源源不断地为方塘注入活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不断积累,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第三、四两句是全诗最饱含哲理的两句,千百年来也一直被广为流传。这方塘为何如此一直如此清澈,没有枯竭呢?这方塘水,隐喻人们的思想,只有源源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始终让自己的知识库更新换代,才能防止观念陈腐和落后。鼓励大家“活到老学到老”!
图片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半山居士王安石
出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又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本诗句从正面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从侧面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颇富于哲理性,高度决定眼光,角度决定深度。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层次,才能看到更丰富的世界。
图片
(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东坡居士苏
此诗句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他与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等散文家的合称“唐宋八大家”。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用于宽慰自己和朋友,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没有一帆风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