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四十首《石壕吏》(杜甫)

 高山仙人掌 2020-04-23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捌

 【古风泊客一席谈】

  石壕吏

     【中唐·杜甫·五言古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拼音版:

mù tóu shí háo cūn , yǒu lì yè zhuō rén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lǎo wēnɡ yú qiánɡ zǒu , lǎo fù chū mén kàn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lì hū yì hé nù , fù tí yì hé kǔ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tīnɡ fù qián zhì cí , sān nán yè chénɡ shù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yì nán fù shū zhì , èr nán xīn zhàn sǐ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cún zhě qiě tōu shēnɡ , sǐ zhě chánɡ yǐ yǐ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shì zhōnɡ ɡènɡ wú rén , wéi yǒu rǔ xià sūn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yǒu sūn mǔ wèi qù , chū rù wú wán qún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lǎo yù lì suī shuāi , qǐnɡ cónɡ lì yè ɡuī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jí yīnɡ hé yánɡ yì , yóu dé bèi chén chuī 。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yè jiǔ yǔ shēnɡ jué , rú wén qì yōu yè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tiān mínɡ dēnɡ qián tú , dú yǔ lǎo wēnɡ bié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品介绍]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赏析

壹/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文学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名家点评

陆时雍《唐诗镜》: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批点唐诗正声》: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诗镜总论》: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苦摹而出者,意也。若有若无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然而未齐于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诗源辨体》:子美《石壕吏》与《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不同。《石壕吏》效古乐府而用古韵,又上、去二声杂用,另为一格,但声调终与古乐府不类,自是子美之诗。
《唐风定》:述情陈事,琐屑近俚,翻极高古,此神皆法《孔雀东南飞》,绝得其奥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一篇苦情实状难读。末四语酸楚更甚,唐祚不儿岌岌乎?”吴山民曰:“起二句劲;吏怒、妇啼,何等光景。‘三男戍’,死其二,惨;‘惟有乳下孙’,危;‘出入无完裙’,可伤。‘急应河阳役’二句,语非由心,强作硬口。‘夜久语声绝’二句,泣鬼神语。结句尤难为情。”
《而庵说唐诗》:一篇述老妪意,只要藏过老翁。用意精细,笔又质朴,又妙在一些不露子美身分。
《蠖斋诗话》:近阅旧刻本,作“老妇出门首”,则“走”音同韵;既立门首,则张皇顾望,情势跃然,不言“看”而意在其中矣。且六句连换三韵,与“青青河畔草”诗同体。
《茧斋诗谈》:含蓄二字,诗文第一妙处,如少陵前后《出塞》、“三吏”、“三别”,不直刺主者,便是含蓄。机到神流,乃造斯境。
《唐宋诗醇》:李因笃曰:响悲意苦。
《杜诗镜铨》:顿挫(“吏呼”二句下)。独匿过老翁,家中人偏一一敷出(“室中”四句下)。
《古唐诗合解》:子美诗,如《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与此,俱语语沉痛。如此诗叙事质朴,意极精细,独见尹法之妙。
《唐宋诗举要》: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此用乐府体,亦开一法门。

佚名

赏析

贰/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秋,杜甫因救房琯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末到洛阳。第二年(759年)三月,唐军同安史叛军战于安阳河北。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桥退保洛阳。杜甫随溃散的市民离开洛阳,折往华州任所。途中就所见所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首。
 《石壕吏》通过作者在一个村庄耳闻目睹的县吏深夜抓丁和老妇哀哀而泣的陈述,揭示了战乱带给人民的无尽灾难和深刻的社会危机。这首诗以“问答叙事”的写实手法,达到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叙事技巧的完美统一。所谓问答叙事,就是通过典型环境里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进行描写和叙述,借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这首诗首尾各四句叙事,中间通过老妇之口对一家人丁男抓尽战死、老弱且不能相保的惨状进行叙述,使作品揭露现实更加深刻和真实。而且它使用问答叙事手法非常隐蔽和巧妙,隐去了“吏”的逼问,单写“老妇”的回答,让读者从“妇啼”之景去想象“吏呼”之状。这样藏问于答,答中见问,既节省了笔墨,又增加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解读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自然而然地捕捉到作者的命意。陆时雍评此诗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明问答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此诗收到了言简意深的良好艺术效果。
该诗开首四句便交待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语言环境。“暮投石壕村”点明时间、地点及全诗线索,并以作者不投城镇客栈而投偏僻村庄一举,暗示出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有吏夜捉人”交待事件,使气氛骤然紧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两句把紧张气氛强化,并引出陈述者。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使开头“有猛虎攫人之势”,极好地烘托了气氛。“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同时又暗示了下面的情节。吏呼之“怒”和妇啼之“苦”形成鲜明对照,意味着老妇所言,全是气势汹汹的县吏喝叫逼问出来的。那么,从老妇的每一声哭泣、每一句回答,从她依次提到的“三男”、“乳下孙”、“孙母”、“老妪”等每一个人,我们可以想到县吏的凶焰和他们一步步的逼问。对话的全过程乃至更多的细节就都历历在目地呈在读者面前了,不须作者多费笔墨,面面俱到地描写了。最后老妇所说“请从吏夜归”等语意味着老妇被县吏连夜带往河阳去了,老翁终于没被抓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还是听觉描写,却是无声胜有声。人走了,夜深了,一片寂静,这寂静却仿佛是百姓无声的哭泣,血泪的控诉。这真正是厚积而薄发的点睛之笔,使作者的情感倾向立刻明朗起来,全篇命意也就不言自明了。最后两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照应开头,线索 (作者的所见所闻)重新出现,使全诗获得一种无可怀疑的真实性。荒凉凄惨的送别场面,再次关照主题,使之获得更高层次的真实性。
 问答叙事是这首诗的主要叙事技巧。全诗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前面四句交待“我”的行踪及制造语言环境,中间部分作者隐去“我”甚至问话的县吏,由老妇的回答叙述主要内容。作者这样完全诉诸听觉的描写,不加任何主观介入,使这一过程能完整地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之感,这就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实境层次的真实感。后四句再写作者的行踪,暗中照应前面的内容,使作品又具有了一种实证意义上的真实性。这两重真实性,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力量。
 中国上古诗歌有“问句体”或曰“问答体”。屈原的《天问》是一首抒情哲理诗,但它的文体极为怪诞,通篇由问句构成。萧兵先生称之为“问句体”或曰“问答体”,认为该诗体与少数民族的“盘诗”、“对歌”的风俗有关,也与上古教育方法里的考问制度有关,但它们的共同来源,都是原始初民成丁仪式上的考问制度。《诗经·国风》里就有一些“对歌”形式的诗篇,如《采蘋》和《采蘩》。这两首诗都是三节,每节由两个一问一答组成,主要是叙事,有人认为是一问一答的劳作歌。在汉乐府民歌里,问答叙事之法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如《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主要用于刻画人物和抒情方面。在唐诗里面以问答叙事甚至藏问于答的例子也不难找,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杜甫这首《石壕吏》向民歌学习,借用问答叙事的形式,使全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问答叙事的经典之作。
佚名

赏析

叁/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暴发了安史之乱。次年春,洛阳、潼关相继失守。六月,玄宗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叛军攻破长安后,大肆烧杀抢掠。至德二年(757)安史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王朝乘机反攻,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退到邺城,叛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朝。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统帅大军围困邺城,虽长期相持不下,但形势向着有利于唐王朝的方面发展。
乾元二年(759)三月,由于肃宗昏庸无能,处置不当,使围困邺城的九路节度的官军没有统一的主帅,指挥不利。而一度降唐的史思明又再度反叛,自魏州率兵来救邺城,与被围邺城的安庆绪内外呼应,结果60万官军一举溃败。形势急转直下,洛阳、潼关又面临危险。唐朝统治者为了扭转危机,加强防备,于是到处抓人补充兵源,而战场附近的新安、石壕一带,更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强拉硬抓,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是时,杜甫已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正从洛阳返回华州,路过新安、石壕,亲眼看到百姓在惨遭叛军的烧杀蹂躏之后,又饱受官军征兵拉夫的骚扰之苦。诗人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沉痛激动而又复杂矛盾的,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痛恨安史叛军的祸国殃民,责怨朝廷官吏的昏聩无能,怜悯百姓的悲惨境遇。但他更希望朝廷重整旗鼓坚决御敌,更希望人民忍痛奋起投入战争,从而挽救国家的危难。这些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就在这首诗中形象概括而又曲折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称杜诗为“诗史”,也正是指这一类的作品,它记载了诗人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可分为三段,首尾各四句叙事为一、三段,中间十六句叙言为第二段。
第一段开头便开门见山,直陈其事。“暮投石壕村”五字,点出了时间——黄昏薄暮,地点——石壕村,人物——诗人自己。其中一“投”字,着力而恰切地表现了在兵荒马乱之际,一个跋涉奔波惶恐不安的孤独旅客在慌不择处的情况下,三更半夜又遇到一场风波的情景。抓差的吏人闯入民家捉人,不仅是年轻力强的壮丁,而且男女老幼都难以逃脱。然而这种半夜捉人的事已不止一次,所以老翁闻风而走,老妇自恃年老有免于被捉的可能,同时还要掩护逃走的老翁及在家的儿媳,于是开门应对,见机行事,这一段写出了事件的发生。
第二段全是叙言,让诗中主人公出场边啼边诉,而诗人自己却退居幕后。开头两句,一呼一啼,情态逼真,吏所以“怒”,一是没捉到人,二是要进一步逼迫;妇所以“苦”,一是哭诉家中不幸遭遇,二是要进一步哀求。接下去的十四句中,只有老妇的对话,而省略了吏人的逼问,但读者细心体味,在老妇层层哀求的字里行间,可以揣测到吏人步步逼迫的斥责声。老妇理由说尽,没有得到怜悯。哀求无望,只有挺身而出了,一是怕进一步追索到老翁,另一方面,老妇也确有痛恨敌寇,一效微力的爱国献身精神,于是毅然跟从吏人到河阳应役去了。这一段写出了事件的经过。
第三段,又用叙事的方法,老妇终于被抓走了,哀求和斥责的声音消失了。夜深人静,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他隐约听到了凄楚幽咽的啜泣声,伴随这哭声,或者也同时暗暗流着怜悯同情的泪水。一夜未眠。天色黎明,诗人和老翁都怀着难忍的苦衷,没有安慰,没有劝解,巨大的悲痛都隐藏在这无言的告别之中,诗人沉重的心头上又压上了一块巨石,沉默地踏上了满目凄凉的旅途。
诗结束了,但诗人深沉激荡的思想情感,却引导读者去联想体会那无穷的言外之音。
这首诗浅近易读,但言近意远,其中蕴含着深刻复杂的思想容量,蕴含着诗人难言的苦衷。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此诗易解,而言外意人未尽解。”这个说法正表明其理解之深。

佚名

赏析

肆/

 这是一首揭露官吏横暴、反映人民遭受战乱苦难的情景诗。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史叛军安庆绪部于邺城 (今山西邺县),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士卒伤亡惨重。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诗人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 (今陕西华阴县) 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 “三吏” 与 “三别” 六大名篇。“石壕吏” 是 “三吏” 中的第一篇。
 前四句为第一段。首句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 字和 “投” 字值得细品,不宜轻易放过。古代旅人都要 “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月。而诗人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靠到一个小小的石壕村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很富于暗示。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 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或者还有其他原因。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烘托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次句则是全诗的纲,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不说点兵、征兵、招兵,而说“捉人”,已经有了在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 字,含蕴更为丰富。一是表明官府“捉人” 之事时常发生,老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二是表明县吏 “捉人” 的手段狠毒,趁老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三是表明官吏 “捉人” 之烂,兵丁应该是男性壮丁,现在是捉人,则不分男女老幼皆在可 “捉” 之列。同时,诗人是 “暮” 投来的,从 “暮” 到 “夜” 已过了好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休息了。所以下面的事态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 “捉人” 之害,昼夜不安,即使夜深人静,一听到门外有点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 “捉人” 了,老翁立刻 “逾墙” 逃走,由老妇去开门周旋。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段。五、六两句概括、形象地写出了 “吏” 与“妇” 的尖锐矛盾:一 “呼” 一“啼”、一 “怒” 一 “苦”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妪以下的长篇述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 是 “吏呼一何怒” 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的 “呼” 与 “怒”,全力描写妇的 “啼苦” 与结果,而吏的 “呼怒” 自见。“听妇前致词” 句承上启下,而听是诗人在听。“致词” 是老妪 “苦啼” 着回答县吏的 “呵问”。读下面十三句的 “致词”,千万别以为是老妪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坐在那里洗耳恭听; 实际上 “一何怒” 与 “一何苦” 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前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诗人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描写得细致入微。八至十二句是致词的第一个层次。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呵问诉苦的。此前诗人已用次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 时,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没找到一个男丁,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于是苦诉出 “三个儿子都拉去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打仗战死了。” 也许县吏呵斥她在撒谎,老妪还把书信交给县吏看。总之,“存者偷生、死者长已”,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的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又针对这一斥问苦诉:“没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 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妪先说了“家里再没人了”,而在此关键时刻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县吏怒吼声的惊吓,哭出了声来,掩口也不顶用。县吏抓住了把柄,威逼道:“你是在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老妪不得已,这才说道:“只有个孙子啊! 还在吃奶呢,小得很!” “吃谁的奶? 总有个母亲吧! 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妪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后,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穿得破破烂烂的进进出出,怎么好让你看见呢? 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妪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了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气虽然衰微,请求跟你们连夜赶到河阳前线应急,还可以为作战的士兵做早饭。”妇、吏的对话到此结束,最后是县吏竟然同意老妪赴役,不再怒吼了。
 尾四句为第三段。既照应前四句所涉及的人物,又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语声绝” 表明老妪已被抓走; “泣幽咽” 是说儿媳妇在低声哭泣哽咽。此时老翁尚未回来。“夜久” 二字,反映了老妪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 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 “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夜久” 未能入睡,不知什么时候才打了一会盹儿。收尾两句于叙事中饱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妪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妪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一个人作别登路。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后人有评此诗者说: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如此,民不聊生极矣! 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老弱妇孺,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确属岌岌可危了。诗人面对当时现实,如实地揭露了政治的黑暗,发出了石壕吏夜间乱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本诗的艺术表现最大的特点是精练,事长言短。全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且爱憎强烈,倾向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全诗仅一百二十字,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上的复杂矛盾与冲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佚名

赏析

伍/

《石壕吏》是杜甫的著名组诗 “三吏”“三别”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这一年的三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和叛军史思明会战于邺城(唐相州,今安阳),结果被叛军打得大败,不得不截断河阳桥以保卫东都洛阳的安全。邺城大败后,东都士民惊骇,四散奔逃,杜甫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由洛阳逃奔华州,亲眼目睹了官吏乱抓民夫的悲惨景象。
 “暮投石壕村”开首四句,以极简炼的语言,拉开了所发生故事的序幕。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 诗人由洛阳至华州的途中,因天晚而到村中投宿。“投”字写出了大乱之时那种仓惶急遽的情形。投宿不久,官吏趁黑夜来捉人的事情就发生了。老翁因怕被捉而翻墙逃跑,老妇则主动前去应付。“出门看”或作 “出看门”、“出门守”皆非是。这是后人妄改杜诗。杜甫诗集最早的北宋本子,正作 “出门看”。其实,真、文、元、寒、删、先诸韵,古诗通押。据李因笃 《古今韵考》, “村”属元韵, “人”属真韵, “看”属寒韵,因此一点也不存在不叶韵的问题。而且,“逾墙走”和“出门看”对仗得也非常整齐。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主要记述诗人耳闻到的老妇和吏人的对话, 从而介绍了老妇全家悲惨的遭遇和境况。这是“吏夜捉人”故事的主要部分。“吏呼” 二句, 是对 “吏”、“妇”二人对话情态的描述,“一何”是多么的意思, “一何怒”和 “一何苦”就把吏的凶恶相和妇的痛苦相一下子显现出来了。这是客观的叙事,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憎。老妇的“前致词”,似并非一口气说下来,其间很象是与官吏们有语言的往来。当吏问到家中有何人时,她讲出了三个儿子戍守邺城, 由于大败,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的伤心事。“存者且偷生” 二句则写出了老妇丧子后的无限伤感。吏并不为老妇的伤感而动心, 追问家中还有谁在, 老妇只好回答“惟有乳下孙”和“出入无完裙”的儿媳了。“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儿。孙儿须吃奶,且儿媳“出入无完裙”,可是官吏们依然逼迫不止,那么,老妇就只有自己要求前往了。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当时郭子仪镇守河阳。老妇最后毅然决然地要去做郭子仪麾下的一名炊事老兵, 虽则是出于逼迫,也可谓是正义之举了。
 “夜久语声绝”四句,是这个故事的尾声。夜深了,吏捉人的嘈杂声没有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话声也没有了,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诗人听到了儿媳的呜咽啜泣。那是儿媳想起被捉去的婆婆,想起战死的亲人和将来的命运, 因而在悲泣。“泣幽咽”,指抽抽答答地哭, 不是放声大哭。这无声的啜泣,能使我们想到,这位屡遭祸难的儿媳承受了多么大的内心痛苦!“登前途”是说重新上路。因为老翁在天明前已偷偷回到家中,所以诗人能够跟他告别。“独与老翁别”, 则老妇被抓去已不言而可知了。
 《石壕吏》反映出诗人矛盾的心境,他写连老妇人也被抓应役,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对饱尝战乱之苦的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而诗中的老妇, 不仅机智、勇敢, 而且深明大义, 在国家危难之际, 以国事为重, 以大局为重, 则又表现出诗人对人民忍辱负重爱国精神的赞许。这首诗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进客观的叙述描写之中,处处是在作客观的描写,处处又都有作者的评判和爱憎。特别是诗的结尾,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叙述完了便戛然而止,何等利索! 然而, 正因为这样做却能引起读者的遐想, 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佚名

赏析

陆/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暴发了安史之乱。次年春,洛阳、潼关相继失守。六月,玄宗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叛军攻破长安后,大肆烧杀抢掠。至德二年(757)安史叛军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王朝乘机反攻,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退到邺城,叛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朝。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统帅大军围困邺城,虽长期相持不下,但形势向着有利于唐王朝的方面发展。
 乾元二年(759)三月,由于肃宗昏庸无能,处置不当,使围困邺城的九路节度的官军没有统一的主帅,指挥不利。而一度降唐的史思明又再度反叛,自魏州率兵来救邺城,与被围邺城的安庆绪内外呼应,结果60万官军一举溃败。形势急转直下,洛阳、潼关又面临危险。唐朝统治者为了扭转危机,加强防备,于是到处抓人补充兵源,而战场附近的新安、石壕一带,更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强拉硬抓,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是时,杜甫已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正从洛阳返回华州,路过新安、石壕,亲眼看到百姓在惨遭叛军的烧杀蹂躏之后,又饱受官军征兵拉夫的骚扰之苦。诗人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沉痛激动而又复杂矛盾的,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痛恨安史叛军的祸国殃民,责怨朝廷官吏的昏聩无能,怜悯百姓的悲惨境遇。但他更希望朝廷重整旗鼓坚决御敌,更希望人民忍痛奋起投入战争,从而挽救国家的危难。这些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就在这首诗中形象概括而又曲折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称杜诗为“诗史”,也正是指这一类的作品,它记载了诗人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可分为三段,首尾各四句叙事为一、三段,中间十六句叙言为第二段。
 第一段开头便开门见山,直陈其事。“暮投石壕村”五字,点出了时间——黄昏薄暮,地点——石壕村,人物——诗人自己。其中一“投”字,着力而恰切地表现了在兵荒马乱之际,一个跋涉奔波惶恐不安的孤独旅客在慌不择处的情况下,三更半夜又遇到一场风波的情景。抓差的吏人闯入民家捉人,不仅是年轻力强的壮丁,而且男女老幼都难以逃脱。然而这种半夜捉人的事已不止一次,所以老翁闻风而走,老妇自恃年老有免于被捉的可能,同时还要掩护逃走的老翁及在家的儿媳,于是开门应对,见机行事,这一段写出了事件的发生。
 第二段全是叙言,让诗中主人公出场边啼边诉,而诗人自己却退居幕后。开头两句,一呼一啼,情态逼真,吏所以“怒”,一是没捉到人,二是要进一步逼迫;妇所以“苦”,一是哭诉家中不幸遭遇,二是要进一步哀求。接下去的十四句中,只有老妇的对话,而省略了吏人的逼问,但读者细心体味,在老妇层层哀求的字里行间,可以揣测到吏人步步逼迫的斥责声。老妇理由说尽,没有得到怜悯。哀求无望,只有挺身而出了,一是怕进一步追索到老翁,另一方面,老妇也确有痛恨敌寇,一效微力的爱国献身精神,于是毅然跟从吏人到河阳应役去了。这一段写出了事件的经过。
 第三段,又用叙事的方法,老妇终于被抓走了,哀求和斥责的声音消失了。夜深人静,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他隐约听到了凄楚幽咽的啜泣声,伴随这哭声,或者也同时暗暗流着怜悯同情的泪水。一夜未眠。天色黎明,诗人和老翁都怀着难忍的苦衷,没有安慰,没有劝解,巨大的悲痛都隐藏在这无言的告别之中,诗人沉重的心头上又压上了一块巨石,沉默地踏上了满目凄凉的旅途。
 诗结束了,但诗人深沉激荡的思想情感,却引导读者去联想体会那无穷的言外之音。
 这首诗浅近易读,但言近意远,其中蕴含着深刻复杂的思想容量,蕴含着诗人难言的苦衷。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此诗易解,而言外意人未尽解。”这个说法正表明其理解之深。

佚名

赏析

柒/

《石壕吏》写在石壕村遇吏捉人之事,意在揭露、抨击吏之凶狠、狡诈与冷酷。石壕,即石壕镇,在河南陕县东。
 此诗开头二句总提诗人暮投石壕村时所遇之事;中间写夜间所发生的吏捉人的全过程,有人物活动和人物间的精彩对话,有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结句写诗人天明离开农家。石壕吏趁夜来捉人,老翁翻墙而逃。看来这类事件已发生过多次。老翁逾墙逃跑,乃出于无奈,老翁走后,老妇与吏的尖锐冲突便展开了。“吏呼一何怒”,“一何”甚辞也。吏又呼又怒,声高气盛,咄咄逼人。接着是“妇啼一何苦”,与吏的呼和怒相对应,诗人巧妙地在妇人啼而苦中留下了供读者思考的广阔空间。细味老妇的应对之词,可看到两点情况:一是话中有情节性,不是一口气说完的;二是老妇的话,实际上句句针对吏的逼问。在老妇,是用尽心机,要把吏应付走;而在吏,则是用尽机关要把人捉到手。这是一场“智斗”。
“三男”五句,是吏、妇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吏要捉人,她说自己三个儿子都去当兵了,两个刚战死在邺城前线,死的永远不能再活了,还活着的就容我们偷活几年吧。这是企图动之以情。“室中”四句为斗争的第二回合,曲折最多。冷酷无情的吏,不为所动;老妇因老翁已走,便大胆地回答他:“室中更无人”。更无人,绝对无人也。官吏听此岂能相信,所以接下去又说,“惟有乳下孙”。这话却被吏抓住了把柄,既有乳下孙,总有个母亲吧!于是她不得不补充说:“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虽有一个媳妇,但因丈夫刚死,尚未出嫁,而且身上一件完整的遮羞衣服都没有,如何出外见人呢?把不肯对外人道的话也向吏说了。这是企图再动之以情且说之以理。但是,吏仍不肯放松,老妇只好又退一步,“老妪”四句,便是斗争的第三回合。老妇为了保住全家,最后只得答允自己去河阳军中服役。河阳,在今河南孟县黄河北岸,当时败退的官军驻此。这番话表明当时唐王朝由于军事形势紧急,对征兵已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加以县吏如狼似虎,青壮全部被征上前线,连老翁、老妇也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人民的苦难达到了何等地步。“夜久”二句,是写吏去后诗人所闻,与前文“听”字相呼应。“如闻”,隐约听到也,此应是媳妇之哭声。泣幽咽,符合她的身份特点与此时环境。到天明,诗人出发“独与老翁别”说明妇被抓走,老翁潜归了。
 前二诗写吏,都是亲见、亲自与之打交道,用问答手法写,此诗写吏,则是亲闻,亲历其境而未直接与吏打交道,故用实录耳闻老妇语的手法写。这是极为巧妙的隐笔,不但自己隐而不出,连吏的言行亦隐在妇的答话之中,我们听到老妇的那番话,时时都感觉到她是处在吏的步步进逼之中。有人分析此诗,只讲老妇和百姓如何受害,实乃皮相之谈。诗题既为《石壕吏》,理所当然的是写吏,写老妇正是为了写吏,老妇只不过是吏的陪衬,吏的映身。
 此诗整首联络如网,首尾照应紧密,暮投与朝发联络,翁走与翁归联络,听妇说有孙有媳与“如闻”联络,而吏之呼怒、妇之啼苦,更是贯彻始终。
 此诗纯从耳闻来写吏与民的矛盾冲突,不加入诗人任何一点主观感受,似乎太客观、太冷静。但细味全诗,正是在这客观与冷静中充分发挥出了现实主义的无比威力,事件是如此的典型,就让事实来说话吧,而加入任何一点主观的因素,都是多余的,是画蛇添足。有的论者责备杜甫在诗中竟“完全作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是值得惊异的”。须知这是写诗,这是历史的实录,有形象在,本不须有言,何必强言?难道非要杜甫叫骂一番或充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大侠不可?果如此,则诗不成诗,人亦不成其历史之人矣。
 陆时雍曰:“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仇兆鳌《杜诗详注》)
 《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首尾各四句叙事中二段叙言。“老翁”首尾一见,中间在老妇口中,偏以个个诉出,显其独匿老翁,是此诗作意处。(浦起龙《读杜心解》)
 征调累及老妇也。三男从戍,二亡一存,岂宜更捉老妇?是比“次选中男”更酷矣,起六句叙吏捉人,翁走妇出;次叙老妇致吏之辞,即及吏捉老妇以去。诗妙处亦正妙于斩然叙讫而止。( [清]陈式《杜意》)

佚名

赏析

捌/

唐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的秋天,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获罪,由左拾遗贬为华州(今陕西省华阴县)司功参军。到了冬末,他回到洛阳。这时,“安史之乱”的头子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已由洛阳北走渡河,退保邺城(即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正被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杜甫认为形势已有好转,在洛阳写下了《洗兵马》那篇名作,表达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愿望。但是昏庸的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体”。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头子史思明又在这时自魏州(故城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率兵来救邺城。乾元二年三月初,两军战于安阳河北,“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河阳桥退保洛阳,“战马万匹,只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留守崔园、河南尹苏震等南奔襄、邓;“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杜甫便在“东京市民惊骇,奔散山谷”的时候离开洛阳,折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经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或作“出门看”、“出门首”等)。”这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因此,一开头即截断众流,排除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切,只用一句诗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特别是“村”字,都含义丰富,值得仔细玩味,不宜轻易放过。这里的“石壕村”,历来的注释者都说它就是河南陕县城东七十里的“石壕镇”,有的研究者还因此说“诗人投宿在一家招商小客店里”。既然如此,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镇”字,却偏偏要用一个“村”字呢?如果说仅仅为了押韵,显然没有说服力。五言诗(不论是古体或近体)的首句,一般不押韵。即如《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等等,就都是第二句起韵的。诗人用“村”字,应该是另有缘故。就通常情况说,分散、偏僻的农村是恶吏“捉人”的典型环境,而人烟密集的市镇却与此不同,此其一。市镇财物集中,又连接大路,比分散、偏僻、贫困的农村更容易受到乱军的抢掠,此其二。看起来,诗人是把离“石壕镇”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叫做“石壕村”的。谁都知道,镇上有“招商小客店”供旅客投宿,而离开大路的小村庄,却不是投宿的处所。同时,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不佳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落日恐行人”这句诗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在兵连祸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压根儿不敢走大路,绕开了“石壕镇”;或者当赶到“石壕镇”的时候,镇子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气氛。包围在这种时代气氛里的一个小村庄已经被濛濛暮霭所吞噬,那么当黑沉沉的夜幕降落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呢?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的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一段时间,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此后的“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也已经在这里埋下了伏线。“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两句,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因为在当时,由于有“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新婚别》)之类的迷信,抓兵一般是不抓妇女的——当然也有例外。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密切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出看门”的老妇遇上的如果不是凶暴的县吏,而是象杜甫那样“穷年忧黎元”的客人,就不会无端苦“啼”。很明显,“吏呼”是因,“妇啼”是果。在现实生活中,无风不起浪;但在高明的画家笔下,并不写风,只写波翻浪涌,而风自见。杜甫在这里正用了这种手法。他在用两句诗写出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因果关系之后,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的情状也不难想见。“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面对如此凶暴的县吏,不可能主动地同他们谈家常。老妇的每一句回答,自然都针对着县吏的逼问,因而逼问的内容,都从回答中暗示出来。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还显得很健谈;而县吏,则还懂得让人把话说完的道理,在那里洗耳恭听。完全不是这回事。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啼诉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看门”,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住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了一句“惟有乳下孙”。
在老翁逾墙逃走之后,“室中”实际上有三个人。老妇说“室中更无人”,意在藏过媳妇和孙子。如今孙子已被发现,则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藏过媳妇。所以在供认有个孙子时,特意用了“惟”字。“惟有”者,“只有”也,“更无”也。用“惟有”二字,其生怕儿媳妇被发现的心理活动已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她又要强调孙子很小,所以又用了“乳下”二字。满以为这样一说,媳妇和孙子就都可以保全;万没想到既凶又奸的县吏又从这一回答中抓住了把柄,追问道:“‘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呼”了。
 “诗要字字作,也要字字读。”对于字字作出的好诗,必须字字玩味。囫囵吞枣,是谈不到艺术欣赏的。作诗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读诗亦然。诗歌虽有形象性,但并不象电影之类的视觉艺术那样具有形象的可见性,因而在读诗的时候,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想象出作者所描写的那幅生活图画。诗的形象,有它的确定性,按照诗的形象所确定的范围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般地说,是会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的。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最后一段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有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诗人“独”与老翁告“别”之后,在“前途”上又会遇见什么呢?翻一下杜甫的诗集,就知道他紧接着遇到的是“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等一系列男男女女生离死别的人寰惨景。
 这首诗只有二十四句、一百二十个字,却在如此惊人的深度与广度上反映了现实,这是和诗人同情人民,熟悉生活,善于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分不开的。诗人写的是他耳闻目睹的事件,但有选择,有舍弃,有明写,有暗写,有提炼,有概括。一句话,他在塑造典型,而不是记流水账。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完全是素描”,这是不确切的。和这样的认识相一致,那位研究者对作者提出的许多责难,也很难令人信服。例如他说:“杜甫是站在‘吏’的立场上的。《三吏》中所写的‘吏’都不那么令人憎恨。‘石壕吏’虽然比较凶,但只是声音凶而已。”很显然,这只抓住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认为“吏”不过在进门之时吼了几声罢了。对于通过老妇的“前致词”对吏的一再威逼的暗写,是没有注意到的;对于通过“有吏夜捉人”的具体描述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性,是视而不见的;对于“妇”和“吏”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典型意义,更是不屑一顾的。又如说:“诗人完全作为一个无言的旁观者,是值得惊异的。呼号很猛的差官没有惊动诗人,可以理解,因为只消表明身分是华州司功,就够了。”如在前面所分析,诗人并不在现场,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隔门“听”出来的,压根儿没有“旁观”。此其一。更重要的是:叙事诗中的“叙述人”,乃是一个艺术范畴。
《无家别》的叙述人是“因阵败”而“归来寻旧蹊”的“我”。这个“我”显然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石壕吏》的叙述人与此不同,他不是诗中的主人公“老妇”,而是“暮投石壕村”,“听”老妇“前致词”的“我”。这个“我”,可以被看成自己,但作为一个艺术范畴,为了叙述的方便,并不排除虚构和想象,不能把他和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完全等同起来。比如杜甫在《石龛》诗中写道:“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其中的“我”当然是作者,但显然与实际生活中的作者有区别。要不然,有十个杜甫,也被野兽吃掉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石壕吏》的“叙述人”和做着华州司功的官儿的杜甫完全等同起来呢?按照那位研究者的意见,作者必须在诗里写出他以华州司功的官势赶走那“捉人”的悍吏,才算没有“站在‘吏’的立场”。但用这样的要求搞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恐怕是行不通的。须知杜甫是在写诗,而我们是在读诗啊!
 有些研究者从“安史之乱是非正义性的”这个概念出发,说《石壕吏》塑造了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老妇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然,这是不合诗的原意的。细读全诗,那老妇何尝是自愿“急应河阳役”呢?她“应河阳役”,分明是迫不得已,她那么“急”,更分明是迫不得已。不“急”,就要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啊!这些好心的研究者不顾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根据“请从吏夜归……”的“致词”肯定了“老妇”的爱国主义精神,总算没有“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但这样一来,将置“逾墙走”的“老翁”于何地呢?由于安史叛军的杀戮、抢掠,人民希望平叛;由于希望恢复“开元盛世”,杜甫也要求平叛。但当时的统治者对待叛军,却那样腐朽无能;而对待希望平叛、甚至已经贡献出三个儿子的劳动人民,却如此残暴无情。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向“圣明天子”献颂歌,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难能可贵、值得高度评价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一面鹰犬四出、乱“抓壮丁”,一面下令从中学《国文》课本中删去《石壕吏》,正说明这篇诗具有多么强大的批判力量!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这位“封建文人”在对《石壕吏》作了注释之后讲了这些话,也许是希望当时的统治者从这里汲取一些历史教训吧!事实证明,反动统治者很难汲取这种教训,所以终归灭亡;但仇兆鳌的意见,对于我们领会杜甫写《石壕吏》的意图,还是不无帮助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篇诗有许多特点值得注意;但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一百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当然和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寓褒贬于叙事。这篇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却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分明,倾向性十分强烈。这强烈的倾向性,不是由作者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就既节省了许多笔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缺点。
 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有吏夜捉人”,这是对整个事件的高度概括。“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又对“捉人”的一方与被“捉”的一方的不同表现作了高度的概括。“吏呼一何怒”,这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硬要“捉”;“妇啼一何苦”,这是对“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力求免于被“捉”。经过这样的高度概括,矛盾冲突的性质已揭示得一清二楚,而矛盾冲突将如何发展,则紧扣人们的心弦,引起了读者的无限悬念。接下去,即对矛盾冲突的发展和结局展开了极富感染力的具体描写。
 三、藏问于答。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凶暴,却于老妇“致词”的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藏问于答。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说“问童子”,没有说问了些什么,而问的内容,却从童子的回答中暗示出来。童子回答说他的老师采药去了,可见那省去的问话是:“你的老师干什么去了?”诗的三、四两句,还暗示出诗人又省去了一句问话:“上哪儿采药去了?”如果没有这一问,为什么会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回答呢?
 《石壕吏》中间一段的写法正与此相类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既然紧接“有吏夜捉人”而来,那么“吏呼”的内容,自然离不开“捉人”,而“老妇”的“致词”,自然是对“吏呼”的回答。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只用“一何怒”描绘了“吏呼”的情状,而让“吏呼”的具体内容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如果把所有的暗写都变成明写,象前面的分析那样,一问一答交互进行,中间再穿插上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其事甚长,其言甚繁”,读起来就没有余味了。
 四、善于剪裁,言外见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而写投宿的那一句,文字又十分洗炼。只说“暮投石壕村”,并没有说投宿在哪一家,更没有写投宿时的情景;而细读全诗,读到“独与老翁别”的时候,就知道他正是投宿在那个“老翁”家里的,而投宿之时,“老翁”是和“老妇”一同接待他的。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暗示读者: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即被“捉”去,儿媳妇吞声饮泣,而老翁则于“天明”之前,回到家里。至于这一家的生计如何,尽管没有作正面描写,然而既然三男当兵、二男战死,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力,连年轻的儿媳妇都“出入无完裙”,则“存者且偷生”的苦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们的文艺界,颇有短篇小说嫌长的议论。当然,文艺作品的高下,主要决定于内容的是否健康、深厚、丰满,长而空不好,短而空也不好。对于篇幅虽长,但内容健康、深厚、丰满的作品,读者是欢迎的。然而内容同样健康、深厚、丰满。篇幅却相对的短一些,岂不更好吗?从这一意义上说,杜甫的这篇《石壕吏》,还是值得从事文艺创作的人认真借鉴的。

佚名


《石壕吏》   [中唐·杜甫·五古]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
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啼:哭啼。苦: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新: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老妪:老妇人。衰:弱。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独:唯独、只有。


《石壕吏》,此诗作于乾元二年春。当时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合围叛军安庆绪,因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为叛军所败。此时的杜甫,正在返回华州途中。途中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亲自目睹朝廷抓兵,百姓受害,悲愤难平,写下此诗。

此诗及《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六诗,被后人称作“三吏”、“三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首联很有意思,大诗人没有写“征兵”、“征役”,而是写“捉人”。这就表明了大诗人对此事的鲜明看法。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为什么老翁要逃走?因为唐军战败,壮丁越抓越少,根本顾不得朝廷法治,连老翁都要抓去当炮灰。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
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啼:哭啼。苦:凄苦。
一吏一妇态度强烈的对比:吏是因为晚上前来都没有抓到老翁,而老妇则是非常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大诗人作为投宿的官僚,吏对他是不敢怎么样的。只听老妇哭哭啼啼地前去哀求。原来她的三个儿子都已被抓去当炮灰了。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新:刚刚。
老妇三个儿子已经死了两个,现在还要来抓老翁,所以老妇“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这是百姓对于战争强烈的控诉!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老妇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老翁?如果连老翁也去了,那么媳妇和孙子就都要饿死了!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窘困,莫过与此。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老妪:老妇人。衰:弱。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老妇为了保住一家,只得出此下策。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老妇为了极力地保住老翁,居然都夸耀起自己的能力。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这是谁在哭?当然是媳妇在后院在哭,但泊客以为,这也是老妇跟着吏上路,哭声越来越远......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独:唯独、只有。
老妇以身代替,终于保住了老翁。
泊客还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吏就真的抓了老妇就走?一是眼看家里真的是没有男人了;二是吏也许动了恻隐之心。这吏在如此残酷的战争面前他是施害者,但也许,他自己家里的男丁也早已被抓了去当炮灰了呢?
《石壕吏》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五言古诗。《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