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捌】 【古风泊客一席谈】 石壕吏 【中唐·杜甫·五言古诗】 拼音版: [作品介绍]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有《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壹/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文学赏析名家点评佚名 贰/ 叁/ 佚名 肆/ 佚名 伍/ 佚名 陆/ 佚名 柒/ 佚名 捌/ 佚名 《石壕吏》 [中唐·杜甫·五古] 《石壕吏》,此诗作于乾元二年春。当时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合围叛军安庆绪,因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为叛军所败。此时的杜甫,正在返回华州途中。途中投宿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亲自目睹朝廷抓兵,百姓受害,悲愤难平,写下此诗。 此诗及《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六诗,被后人称作“三吏”、“三别”。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