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杜甫《石壕吏》

 雷声 2021-04-16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虹云   雷声

撰文/制作:雷声

夕阳西下。
一抹血红的残阳轻轻地涂抹在石壕村上空。
石壕,这个三门峡附近的小小村落,此时本应是漆黑一片,然而竟然是灯火通明,那松枝捆扎的火把散发出一阵阵刺鼻的杀气。
“老头子,快跑!”
老妇人含着泪,把一个包袱塞到一个老汉手里:“抓兵的来了,快跑!”
“老婆子,保重啊!”
“快走,快走吧!”老妇人使劲推着老头儿。
望了一眼老妇人,老汉一跺脚,翻墙而逃。
“开门,快开门!”
凶神般的喊声还未落地,抓兵的差役一脚踢开了柴扉。
“你们家的男人呢?叫他们滚出来。”
老妇人抹了一把泪水,哽咽地说:“老爷,我家只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去守邺城了。一个捎来了书信,那两个都战死在沙场上,永远都回不来了。”
“既然没有儿子,那就把你家老头儿叫出来!”说着,差役拿着棍棒和绳子就要往屋里闯。
“老爷,老爷”老妇人一步上前拦住差役:“屋里只有我还在吃奶的孙子和喂孩子奶的儿媳妇,真的没有男人!”
差役相互看了看,狡黠地笑着说:“那就把你儿媳妇叫出来吧,给我们做饭去
扑通一声,老夫妇人跪在差役面前:“老爷,青天大老爷,你看看我们家穷成啥样了,我儿媳妇连件儿遮体的衣裳都没有啊。”
老妇人哭求着差役:“老爷,老爷,我的力气虽然小,我可以给你们做饭。求你啦,求你啦,我给你们做饭去!”
老妇人被差役捉走啦!
老妇人哭着,求着,柴屋里传来婴儿和婴儿母亲的哭声。在这幽暗而冷风吹过的夜晚,这一老一少一小的凄凉哭声,就仿佛一场肆虐的苦雨席卷了整个村庄;这一老一少一小的凄凉哭声,仿佛要哭碎了整个夜空!
这一夜,借宿石壕村的杜甫目睹了这一切,他心碎欲绝,提笔写下了不朽名篇《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在京城做官的杜甫怎么会借宿石壕村呢?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8年六月,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获罪,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今陕西华县)。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此时,叛贼安禄山已经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也败走洛阳,退守邺城,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团团包围。但昏庸的唐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是指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作临军,使六十万唐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让叛贼史思明有了从魏州来救邺城的机会。

公元759年3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王朝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困苦不安。“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此时,杜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石壕吏》是其中的一篇,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石壕吏》这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它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写的是诗人耳闻目睹的一个真实故事,情节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24句、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言简意丰的佳作。明代著名学者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称赞此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24句,120个字是如何表现情节并不简单的故事呢?
虚实相生,以实示虚,是《石壕吏》艺术特色之一。
《石壕吏》的第一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投”、“村”三个字都是“实”写,即诗人在暮色之中投宿一个小村庄。然而,在这三个“实”写的字背后,却隐含着丰富的社会背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一般都会“未晚先投宿”,尤其是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在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或许,杜甫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许,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清人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夜”字含义十分丰富,也是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一个“夜”字是“实”写,但其背后揭示的内容相当丰富。首先,它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其次,一个“夜”字,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搞突然袭击。这不禁让人想到,此时的石壕村定是人声嘈杂,鸡犬不宁,气氛十分紧张。接下来,诗人并不去正面描写差吏捉人的声势,而是转过来描写老翁一家的紧张痛苦动作,以实示虚。“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一听到门外有响动,老百姓就知道差吏又来捉人了。经验告诉他们,藏在家里不安全,老翁只得立刻“逾墙”逃走。这时打门声、叫喝声很急,老妇只得开门应付。我们不难想象,捉人的差吏一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全村被捉的也一定不是老翁一家,而是很多家。整个石壕村定是鸡飞狗叫,一片混乱。简短的两句,就把官吏捉人的声势和全村惶惶不安的情景渲染的那么真切。接着,诗人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来,概括展现这个特写镜头,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两相对照有力地衬托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开头六句,虽然只是粗线条的勾勒,但实中有虚,以虚补实,差吏捉人的汹汹声势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虚实交映,藏问于答,是《石壕吏》又一艺术特色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人只是说“问童子”,没有说问了些什么,而问的内容,却从童子的回答中暗示出来:他的老师采药去了。可见那省去的问话是:“你的老师干什么去了?”诗的三、四两句,还暗示出诗人又省去了一句问话:“上哪儿采药去了?”如果没有这一问,也不会出现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回答。
《石壕吏》第二段的写法正是这种虚实交映、藏问于答的创作方法。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是《石壕吏》的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既然差吏捉人而来,那么“吏呼”的内容,自然离不开“捉人”,而老妇的“致词”,自然是对“吏呼’’的回答。杜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只用“一何怒”描绘了“吏呼”的情状,而让“吏呼”的具体内容,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老妇的“前置词”一共有13句,是全诗的主干,是老妇诉说给差吏听的。应该说,差吏绝不会洗耳恭听老妇的诉说,诗人应该把差吏当时的言行写出来才是,但杜甫对差吏的言行却一句也没有写。如果我们细心品味老妇的“前置词”,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差吏并非站立不动,洗耳恭听,而是有说话,有活动。这十三句多次换韵,明显表现出多次波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而老妇的哭诉应是差吏一次次怒呼、逼问的结果。
我们可以想象到,差吏“夜捉人”扑了个空,见只是个老妇人,定会怒吼:“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点叫出来!”于是,老妇说明三个儿子的下落。但差吏并不罢休,继而厉声追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差吏的大声诉问把老妇的孙儿吓哭了,老妇只得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来回答。这时,差吏循声闯入室内,发现了老妇的儿媳妇,老妇只好说“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既解释了儿媳妇一直躲在屋里不出来的原因,又借以哀求差吏,儿媳妇要哺育孙儿,万万不能被抓去。但一心只顾捉人交差的差吏哪能听得进去,绝不空手而归,坚持要捉走儿媳妇。在这种情况下,老妇出于无奈,只得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由此可见,“听妇前致词”这一节,不是一幅老妇啼哭诉苦的静止画面,而是动态画面,画面上的差吏与老妇随着问答身体不断移动,诗人巧妙地将差吏的形象融入了老妇的“前置词”中。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剪裁得当,言外见意,是《石壕吏》再一艺术特色
比如,《石壕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而写投宿的一句,文字又十分洗炼,只说“暮投石壕村”,并没有说投宿在哪一家,更没有写投宿时的情景。我们细读全诗,当读到“独与老翁别”的时候,就知道诗人正是投宿在那个“老翁”家里的,而投宿之时,“老翁”是和“老妇”一同接待他的。
又比如,诗人只写“老翁逾墙走”,并没有写他何时归来;只写“如闻泣幽咽”,也没有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还是没有写老妇是否被带走。诗人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暗示读者: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即被“捉”去,儿媳妇吞声饮泣,而老翁则于“天明”之前回到家里。至于这一家的生计如何,尽管诗人没有作正面描写,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知道,老翁家三男当兵、二男战死,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力,连年轻的儿媳妇都“出入无完裙”,则“存者且偷生”的苦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暮投石壕村”到“独与老翁别”,诗人经历了“有吏夜捉人”事件的全过程,却始终没有开口,没有直接书写感情,没有发表一句议论。然而,文中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事情的主观评价。如“有吏夜捉人”一句,这是直属其事,但作者不用“点兵”、“征兵”,而用“捉人”这个词,足以看到作者的揭露、批判之意。一个“捉”字,差吏的凶暴、社会的黑暗都自在其中,再加一个“夜”字,就更见差吏“捉人”手段之狠毒与气氛之恐怖。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者强烈对照,再加上两个“一何”修饰,也就用不着说差吏怎样可恨,老妇怎样可怜,因为恨与怜都蕴于其中。再如结尾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情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如”字,化实为虚,说明诗人已被深深触动,已分不清是人在泣,还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天明的告别,一个“独”字,表明了老妇已被捉走,作者心情沉重: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020年11月8日写于大都锦湖园)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朗诵者简介:

       虹云,原名冯云,1944年6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1965年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后改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音指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10月,入选“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会常务理事、主持人委员会副会长。现任中国诗词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副会长等专业职务。代表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其播音与节目一起载入中国广播电视史册,被譽为标志性作品。多次获得“金鸡 奖”“百花奖”“五个一工程奖”“亚广联大奖”等诸多 国内外奖项,也是首批“金话筒”开拓金奖得主。人民教育出版社《朗朗书声小学语文同步朗读指导》主创。
1994年调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并为北京广播电视学院、吉林大学、天津国际女子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